2016-2017学年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双语学校二区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51887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5/5

1.选择题(共4题)

1.
在下列一段话中的横线上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一条石阶小路折转而上, 。树并不很粗,却坚韧挺拔,都生长在石上。 。树冠顶部都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在风中摇曳着。
②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树干破石而出,如迎风的大旗。.
A.①两边一色翠柏,铺满沟沟壑壑,枝枝蔓蔓②树干破石而出,如迎风的大旗;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
B.①两边一色翠柏,枝枝蔓蔓,铺满沟沟壑壑,②树干破石而出,如迎风的大旗;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
C.①两边一色翠柏,铺满沟沟壑壑,枝枝蔓蔓②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树干破石而出,如迎风的大旗。
D.①两边一色翠柏,枝枝蔓蔓,铺满沟沟壑壑,
2.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李若水字清卿①,洺州曲周人。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②,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以行③。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粘罕令曰:“必使李侍郎无恙。”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若水叹曰:“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若水叱之曰:“吾不复顾家矣!忠臣事君,有死无二。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罕令拥之去,反顾骂益甚。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又骂不绝口,监军者挝④破其唇,噀⑤血骂愈切,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年三十五。

(节选自《宋史•李若水传》)

【注】①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至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随钦宗至金营,不屈而被害。②躐(liè)跻:越级升官。③扈从:随从护驾。④挝(zhuā):敲打,击。⑤噀(xùn):喷。

3.在鯨体内,基本的化学元素和干重状态下含量最多的有机物分别是(  )
4.在鯨体内,基本的化学元素和干重状态下含量最多的有机物分别是(  )

2.句子默写(共1题)

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 长沙》一词中,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思考的三句是:“ , , ?
(2)在《再别康桥》中,诗人用一个很美的意象比喻河畔的柳树,这两句是:“。”
(3)在《雨巷》中,诗人把自己的理想描述为一个姑娘,诗人说:“我希望逢着/ 。”

3.诗歌鉴赏(共1题)

6.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

素香丁香

[宋]王十朋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小题1】词中刻画的丁香形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文言文阅读(共1题)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王锷字昆吾,太原人。始隶湖南团练府为裨将,嗣曹王皋为团练使,俾锷诱降武冈叛将王国良,以功擢邵州刺史。皋之节度江西也,李希烈南侵,皋与锷兵三千,使屯浔阳,而皋全军临九江,袭蕲州,遂以众济。表锷江州刺史。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细大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皋攻安州,使伊慎围之,而遣锷入城中约降,使杀不从者。翌日城开,慎以贼降乃己功,不下锷,锷称疾避之。
从皋朝京师,皋奏锷文用虽不足,而它可试。德宗擢为鸿胪少卿。先是,天宝末,西域朝贡酋长及安西、北庭校吏岁集京师者数千人,陇右既陷,不得归,皆仰稟鸿胪礼宾,月四万缗,凡四十年。至是,锷悉藉名王以下四千人,蓄马二千,奏皆停给。宰相李泌尽以隶左右神策军,以酋长署牙将,岁省五十万缗。帝嘉其公,迁岭南节度使。诸番舶至,尽有其税,于是财蓄不资。日十余艘载皆犀象珠琲,与商贾杂出于境。数年,京师权家无不富锷之财。
进兼太子太傅,徙河东。河东自范希朝讨镇无功,兵才三万,骑六百,府库残耗。锷能补完啬费,未几,兵至五万,骑五千,财用丰余。锷自见居财多,且惧谤,纳钱二千万。李绛奏曰:“锷虽有劳,然佥望不属,恐天下议以为宰相可市而取。”不听。卒。子稷,历鸿胪少卿。锷在藩,稷常留京师,视势高下以纳资焉。长庆二年,用稷为德州刺史,悉金宝、媵侍以行。节度使李全略利其货,因军乱杀稷,纳其女为媵。
(选自《新唐书·列传九十五》,有删节)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细大/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
B.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细大/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
C.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细大/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
D.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细大/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裨将”,在古代是“副将”的意思,“裨”,古代次等的礼服。
B.“节度”,管辖、治理。唐朝设置的节度使,是集地方军政大权的官职。
C.“鸿胪”,官职名,专管朝廷庆贺吊丧赞导之礼,汉武帝时始称。
D.“缗”,本义是计量金银的单位,在本文中是穿铜钱用的绳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锷屡立战功,却不争功。王锷先后在平定王国良叛变、李希烈南侵中建立勋业;面对伊慎贪功的言行,王锷称病回避。
B.王锷精明能干,善于理财。任鸿胪少卿时,他成功处理天宝年间数千外宾的陈案,经李泌的处理,每年为国家节省五十万缗开支。
C.王锷聚敛财富,沦为贪官。在岭南节度使任上,王锷广征诸国船舶之税,中饱私囊,利用职权,贿赂权贵。
D.王锷受到弹劾,祸及子女。他为平息众怒,讨好朝廷,献出家财两千万缗,但仍受到弹劾,儿子王稷最终也因财货被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是,锷悉藉名王以下四千人,蓄马二千,奏皆停给。
(2)锷虽有劳,然佥望不属,恐天下议以为宰相可市而取。

5.现代文阅读(共1题)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面小题。
我们这个一向以诗歌国度为骄傲的民族到了今天,已经基本上与诗无缘了。除了教科书中的古典诗词和一些因时而变的所谓新诗,供孩子们形成概念外,大多数的读者,并不知晓也不关心今天中国诗人的存在与否。无论自何种角度,也看不到诗歌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相联系的证据。原因很简单,从生活样态和社会意识来看,经济头脑和市场逻辑的强力主导,使遣词造句、吟风弄月之事看上去纯属多余;从写作者或者说诗歌的发生状况来看,仍在不断发表作品的极少数从业者,已经日趋流落为边缘群体。
现代社会对诗歌荣誉、诗人地位的取缔已经是事实。关于诗歌的话题也就只能在所谓专业化的语境中自说自听——近三十年来,以“现代”“国际化”为旗号的中国诗人们孜孜以求的,正是“个人”“私人”和“纯诗”一类的东西,拒斥通俗,反对大众化审美,梦想与众不同的成就和价值,这本身就为诗歌的命运自设了陷阱。
我们从现有标本看到的,是从《诗经》到汉魏时期的古风、乐府这样一些带有先民原初思维特质的歌咏,是唐宋以来的诗体自觉及形式上的登峰造极。后世的人们,在将早期汉语固有的声韵和节奏逐步书面化、文本化的同时,渐渐游离了天然的性情流露和生命哀叹,又被儒道之类的政治文化辖制,成为千年不变的教化工具,即便屡屡出现反抗载道、逃离世俗、解放心灵的冲动,却终归是游戏性质的,在认识上,在精神层面则是宿命论的和停滞的。中国古代的诗歌,粗朴纯真,感时伤事,但少有对人的意识的深层观照,少有对精神世界的持续探求。
近世白话文运动的副产品之一就是所谓新诗的诞生。“新诗”似乎是一种基于思想浪漫而催化出的文体的浪漫——胡适、徐志摩、郭沫若这样一些典型人物大肆铺陈,为情造文,因时事造文,假思想之名造文,自由体翼然展翅。有人称此处发生了文化的断裂,其实非也。白话文运动也就是汉语的现代化,其功也许可比近代社会历史运动中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因为只有少数人掌握的书写、表意系统,被空前地大众化了,文化的神秘与特权色彩被抹去,民主的曙光已经初现。但诗歌却很快停滞不前,原地踏步,再次脱离了读者大众。原因在于,新诗对体制有解放而无建设,基于语言的音韵节奏等特质的形式生命,涣散为七零八落的长短句,没有了任何抑扬抗坠、顿挫起伏,所谓“内在节奏”的形成也并无章法,诗人们只是率性而为。最重要的是,新文化运动起初的精神动因——与呼唤民主、科学、自由,反对封建专制文化,吁求健康国民性等“五四”精髓共生的思想锐气,在诗歌中不仅未见光大,反而屡被强加的战祸与社会的癫狂所压制干扰,及至消弭不见了。百年间,扔掉了旧式枷锁的新诗人们,就其思想的僵化、意识的荒芜而言,其实仍旧是破衣烂衫,唯有一副看似放浪形骸的奇怪尊容而已。
由于上述的未完成状态或曰畸变,我们看到,今天的中国诗人们,的确是没有太多体面可言的。

(节选自殷实《语言和谐与价值和谐》)

【小题1】下列关于“新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包括新诗在内的现代诗歌已经远离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主要是因为经济头脑和市场逻辑在当代生活样态和社会意识中占主导力量。
B.新诗的没落与中国诗人“个人”“私人”化的追求,排斥通俗和大众化审美,企图非凡的成就与价值有密切关系。
C.新诗作为自由体诗歌,有胡适、徐志摩、郭沫若等典型人物大肆铺陈,为情为事创作,真正实现了思想的浪漫和文体的浪漫。
D.在白话文运动中产生的新诗,体制上有解放无建设,内容上与“五四”精髓共生的思想锐气却没有发扬光大。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曾是以诗歌为骄傲的国度,而今天的人们基本与诗歌无缘,以至写诗的人逐渐沦落为边缘群体。
B.今天的孩子们对诗歌形成概念一般是依靠教科书上出现的古典诗词和一些所谓的新诗而已。
C.现在大多数读者既不知道又不关心当今中国诗人的存在与否,也不见诗歌与当代社会生活的紧密关联。
D.从诗歌的传承与发展历程来看,诗歌一旦变得书面化、文本化,就失去了天然的性情流露和生命哀叹,一直充当教化工具。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今诗歌荣誉和诗人地位已被现实社会所排斥,有关诗歌的话题也只限在专业化的小圈子里传播,很难在更广阔的领域引起共鸣。
B.从《诗经》到汉魏时期的古风、乐府再到唐宋以来的中国古代诗歌,大多数缺乏对人的意识的深层观照和对精神世界的持续探求。
C.因为只有少数人掌握的书写和表意系统的诗歌被空前地大众化了,文化的神秘与特权色彩被抹去,所以给新诗带来希望的曙光。
D.今天的中国诗人们没有太多体面可言,这与诗歌发展的先天性不足、商品经济社会的特殊现状以及诗人本身等诸方面的因素有关。

6.材料作文(共1题)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尼采曾说,处世之道应该是: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这是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你又有怎样的认识或体验呢?
要求: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材料是一段名言,是尼采的观点,站在半山腰看世界最美。材料后面的提示语又给出了不同的导向:“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验。”暗示你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不必苟同于尼采的半山腰看风景。因此立意相对宽泛,可以赞同尼采的说法,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写作时,先要明确自己的立意,然后谈自己的人生感受即可。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材料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