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2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几年来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动作频频,严重侵犯中国的领土主权,中日关系出现严重危机。
材料一:钓鱼岛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甲午战后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钓鱼岛包括在内。
(1)你知道和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的日方代表是谁吗,请写出他的名字。 日本在近代史前期除了发起甲午中日战争外,还参与了哪一场侵华战争?
材料二:在一次历史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几位同学对李鸿章的看法产生了分歧。小张同学认为他签订了《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严重损害中国主权,是个卖国贼;小李同学则认为他掀起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有功之臣。
(2)请举出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一例。 他还主持筹建了一支海军,这支海军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你知道是哪只海军吗?你觉得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注意些什么?
(3)小李同学认为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请写出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中国洋人到处行,三月之中全杀尽,中原不准有洋人,余者逐回外国去,
掀铁道,拔线杆,旋即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材料四:(义和团)最恶洋货,如洋灯、洋磁盂,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曾有学生六人,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
材料五:日本政府将钓鱼岛国有化,激起了国内民众的愤怒。中国多座城市爆发反日游行,公民的爱国之心再次得以集中体现,但是部分地方出现民众打砸甚至烧毁日系车、日资商店的现象。
(4)甲午战后,随着外国侵略不断深入,义和团运动兴起。材料三、四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中的一些标语和现象,你赞同他们的做法吗?结合材料五,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几年来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动作频频,严重侵犯中国的领土主权,中日关系出现严重危机。
材料一:钓鱼岛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甲午战后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钓鱼岛包括在内。
(1)你知道和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的日方代表是谁吗,请写出他的名字。 日本在近代史前期除了发起甲午中日战争外,还参与了哪一场侵华战争?
材料二:在一次历史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几位同学对李鸿章的看法产生了分歧。小张同学认为他签订了《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严重损害中国主权,是个卖国贼;小李同学则认为他掀起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有功之臣。
(2)请举出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一例。 他还主持筹建了一支海军,这支海军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你知道是哪只海军吗?你觉得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注意些什么?
(3)小李同学认为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请写出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中国洋人到处行,三月之中全杀尽,中原不准有洋人,余者逐回外国去,
掀铁道,拔线杆,旋即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材料四:(义和团)最恶洋货,如洋灯、洋磁盂,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曾有学生六人,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
材料五:日本政府将钓鱼岛国有化,激起了国内民众的愤怒。中国多座城市爆发反日游行,公民的爱国之心再次得以集中体现,但是部分地方出现民众打砸甚至烧毁日系车、日资商店的现象。
(4)甲午战后,随着外国侵略不断深入,义和团运动兴起。材料三、四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中的一些标语和现象,你赞同他们的做法吗?结合材料五,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2.诗歌鉴赏- (共1题)
移居东村作①
王庭珪
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烟。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
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
(注)①作者源注:“山中有西泉寺故基。”
【小题1】本诗“鸟不住啼天更静”一句与王籍的“鸟鸣山更幽”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处?你更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小题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3.现代文阅读- (共1题)
月,阙也 张晓风
“月,阙也。”这是一本两千年前的文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是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鳌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多像老祖母叠起报纸垫桌子腿)。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有一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发生了:女神太勤快,她们把地造得太大,以至

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

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然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天倾西北”的吧!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下去,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的世界里。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并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光也算圆,它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整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的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哪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他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选自《读者》2002年第24期,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或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篇散文以“月”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所用的素材之间在内容上看似联系不大,但由于始终紧扣“月”来选材和组材,所以主题仍旧非常突出![]() |
B.本文开篇先由古文献对月的独特解释谈起,接着宕开一笔,引出曾国藩住所的题名,紧接又引述有关中国神话传说,从而为下文阐释有关“月圆”的哲理做了充分铺垫。 |
C.本文以独特的观察视角,从“天残地缺”的中国神话传说中,发现了月亮没有真正圆过的真象,并从中悟出了“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这一道理。 |
D.文章在主体部分引用了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三则神话传说,主要是为了直接阐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道理。 |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那解释使我着迷”?请写出你的简要理解(6分)
【小题3】第5段中说“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请结合有关上下文,简要谈谈作者“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的原因或理由。(6分)
【小题4】文章结尾说:“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他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请简要分析这话中所要表达的观点或思想感情。(8分)
4.材料作文- (共1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艘货轮卸货后返航,在浩瀚的大海上,突然遭遇巨大风暴。惊慌失措的水手们,急得团团转。老船长果断下令:“打开所有货仓,立刻往里面灌水。”水手们担忧:“险上加险,不是自找死路吗?”船长镇定地说:“大家见过根深干粗的树被暴风刮倒过吗?被刮倒的是没有根基的小树。”水手们半信半疑地照着做了。虽然暴风巨浪依旧那么猛烈,但随着货仓里的水越来越满,货轮渐渐地平稳了。
船长告诉那些松了一口气的水手:“一只空水桶,是很容易被风打翻的,如果装满水负重了,风是吹不倒的。在船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时候;空船时,才是最危险的时候。”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5.语言表达-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