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人克服了这些困难,逼近镇江城的时候,才充分认识到: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这些驻防旗兵总共只有一千五百人,但却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恩格斯:《英人对华的新远征》
材料二: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3.
填入空格处顺序正确的一项( )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________。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________。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________。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________。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________。也许是数以亿万计的金钱,________……
①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
②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
③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④也许是一片砖瓦
⑤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
⑥也许是一只野果一片面包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________。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________。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________。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________。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________。也许是数以亿万计的金钱,________……
①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
②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
③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④也许是一片砖瓦
⑤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
⑥也许是一只野果一片面包
A.④②①⑥⑤③ | B.①②④③⑥⑤ | C.⑥②④①⑤③ | D.⑤①③④⑥② |
2.诗歌鉴赏- (共1题)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沁园春 长沙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小题1】对《沁园春 长沙》中的诗句及词语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 )
【小题2】下面对《沁园春 长沙》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3】说说上阕“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
【小题4】怎样理解“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沁园春 长沙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小题1】对《沁园春 长沙》中的诗句及词语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落笔,诗人便将自己置身于长天秋水的大背景之中,当然也将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意境中。“独立”“湘江”“橘子洲”三词,点明了人物、时间、地点等要素,属于写实手法。 |
B.“看”这一动作,其对象包括“万山”“层林”“漫江”“百舸”——这是近观和远眺,还包括长天的鹰、水底的鱼——这是仰视和俯瞰。“红遍”“尽染”“碧透”,则展示出物象的广度、深度和透明度。 |
C.“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不仅是对上述各物象的总结,也是将物象提升为意象的一个概括。“万类”中,无论是静态物,还是动态物,诗人均赋予它们灵性,一个“竞自由”,便使“万类”鲜活起来。 |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百侣”们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一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的各路军阀看得如同粪土一般。 |
A.词牌,是词人填词所依据的曲调的名称。词牌的得名,大都有具体来源,如“沁园春”。宋以前的词均为单调;宋以后分上下阕,且又派生出长调、中调、小令。 |
B.上阕重在绘景,秋景虽然活泼,充满生机,而诗人的心情却是惆怅的,山河越是壮美,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呼唤革命的到来。 |
C.词的下阕重在抒情,由“忆”追忆往事,极写豪迈之情,使下阕中的人物举动与上阕中的物象与意象相呼应,突现了“竞自由”的青年革命家的风貌,将诗的情调推向更美的意境。 |
D.诗人善于以色彩搭配来活画景物的盎然生机——词中集中写了红、绿、碧三色;且以“万”“层”“透”显示物象的深度,这样调动各种因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所进行的描写,催生出读者全方位的美感享受。 |
【小题4】怎样理解“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3.语言表达- (共4题)
6.
根据相关文学常识和所学课文内容,用屈原、陶渊明、苏轼的事例,仿照第二句的句式,在前后的横线上写三句话。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面对荒漠雪原,苏武选择了固守;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面对荒漠雪原,苏武选择了固守;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8.
深入体会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回答括弧内的问题:
艺术家给关了几年才放出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几斤肉去看望那只小狗。(“才”能否替换为“就”?“第一件事”可否删去?“看望”可否改为“看”?)
艺术家给关了几年才放出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几斤肉去看望那只小狗。(“才”能否替换为“就”?“第一件事”可否删去?“看望”可否改为“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诗歌鉴赏:(1道)
语言表达:(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