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福建省漳州市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51582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4/3/27

1.选择题(共2题)

1.

在下图中,涂上颜色表示下面的分数.

  34

2.49

的分数单位是{#blank#}1{#/blank#},这个分数包含{#blank#}2{#/blank#}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句子默写(共1题)

3.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故不积跬步,     。(苟子《劝学》)
(2)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
(3)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4)     ,非天下也。(杜牧《阿房宫赋》)
(5)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6)录毕,走送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谕纪泽纪鸿
曾国藩
字谕纪泽、纪鸿①儿:
目下值局势万紧之际,四面梗塞,接济已断,加此一挫,军心尤大震动。所盼望者,左军能破景德镇、乐平之贼,鲍军能从湖口迅速来援,事或略有转机,否则不堪设想矣。
余自从军以来,即怀见危授命之志。丁、戊年在家抱病,常恐溘逝牖下,渝我初志,失信于世。起复④再出,意尤坚定,此次若遂不测,毫无牵恋。自念贫窭无知,官至一品,寿逾五十,薄有浮名,兼秉兵权,忝窃万分,夫复何憾!惟古文与诗,二者用力颇深,探索颇苦,而未能介然用之,独辟康庄。古文尤确有依据,若遽先朝露,则寸心所得,遂成广陵之散@。作字用功最浅,而近年亦略有入处。三者一无所成,不无耿耿。
至行军本非余所长,兵贵奇而余太平,兵贵诈而金太直。岂能办此滔天之贼?即前此屡有克捷,已为侥幸,出于非望矣。尔等长大之后,切不可涉历兵间,此事难于见功,易于遣孽,尤易于贻万世口实。余久处行间,日日如坐针毡,所差不负吾心,不负所学者,未尝须臾忘爱民之意耳。近来阅历愈多,深谙督师之苦。尔曹惟当一意读书,不可从军,亦不必作官。
吾教子弟不离八本、三致祥。八者曰: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三者曰: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吾父竹亭公之教人,则专重孝字。其少壮敬亲,暮年爱亲,出于至诚。故吾纂墓志,仅叙一事。
处兹乱世,银钱愈少,则愈可免祸;用度愈省,则愈可养福。尔兄弟奉母,除劳字俭字之外,别无安身之法。吾当军事极危,辄将此二字叮嘱一遍,此外亦别元遗训之语,尔可禀告诸叔及尔母无忘。
咸丰十一年三月十三日
(选自《曾国藩家书>,有删节)
【注】①纪泽、纪鸿:曾国藩的两个儿子。②局势万紧之际:l861年3月,太平军多次击败湘军的抵抗,使曾国藩几乎陷入绝境。③左军:即左宗棠的军队。后文的“鲍军”为鲍超的军队。④起复:指官员为父母眼丧规满,复任官职。⑤广陵之散:魏末嵇康因反对司马氏的专政而惨遭杀害,临刑前他从容弹奏此越,弹奏完叹息道,《广陵散》今天成为绝响。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军能景德镇、乐平之贼破:击败
B.薄有浮名,兼兵权秉:拿着
C.余久处间行:行伍,指军队
D.吾教子弟不离八本、三祥致:招来
【小题2】下列四组中,全部直接体现曾国藩教导儿子立身或治家一组是(3分)
①加此一挫,军心尤大震动 ②起复再出,意尤坚定
③切不可涉历兵间 ④不可从军,亦不必作官
⑤故吾纂墓志,仅叙一事   ⑥除劳字俭字之外,别无安身之法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⑤⑥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四面都被阻塞后接济断绝,友军军情难料等原因,曾国藩深感部队已深陷危境。
B.曾国藩曾担心自己突然病死,这主要是因为他诗文和书法的才华还没来得及施展。
C.从军的经历使曾国藩认识到带兵打仗难见功业,容易造孽和留下被人非难的口实。
D.在这封信中,曾国藩郑重地告诫两个儿子,乱世中金钱会招来灾祸,节俭方能养福。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兵贵奇而余太平,兵贵诈而余太直,岂能办此滔天之贼?(4分)
(2)近来阅历愈多,深谙督师之苦。(2分)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泰山的石头
黄水成
①游泰山这样的千古名山,仅靠一双眼睛是不够的。   
②我从中天门开始登山,一路拾级而上。隆冬时的泰山,漫山白雪连片,脚下积雪成冰。泰山上许多古树的叶子都落光了,枝桠冷峻地童指天空,满山乔木墼然无言,少了一些郁郁葱葱,泰山于萧瑟中更见风骨。一缕晨阳从山头上斜照下来,照在这登山的盘道上,这黄褐色的石阶,这黛青色的石壁,还有这灰白、灰黑、灰绿的山石,凛凛然,一山的石头都在这萧瑟中露出了本色,千百年来风雨盘剥,千万年来傲然兀立,成了齐鲁大地最坚挺的脊梁。只要轻轻一闻,一股历史烟尘味就扑面而来。
③不由得抬起头来,仔细打量这一山的石头。它既不温润如玉,也无艳丽的色泽,它粗粝得近乎一棵老松的表皮,加上黑灰色,泰山的石头古朴得近乎一个古人。然而,只要细细辨认,从这若隐若现的粗糙纹理中就不难看出,泰山的石头,浑厚、沉稳、凝重,它天生有坚硬、大气、磅礴的气质。这每一道纹理都富含地质的信息,它是大地母亲留下来再也无法改变的特有胎记。它的年轮,质地,色泽这些娘胎里带来的印记,都专属于泰山,泰山是这一山石头的姓氏。然而,成就泰山石头的厚重并不是它天然的质地,看这一片接连一片的石刻,一路上令人应接不暇,才明白,这一山石头都会说话。
④即使你踏遍千山归来,也不得不承认,泰山石刻数量之巨达到让人惊叹的地步,它几乎涵括了历朝书法发展的脉络。如把泰山石刻编册成书,它足以编制一部厚厚的文化史书。山的石刻,成其千古恐怕还不是书家挥毫泼墨的瞬间,它背后一定还有一双双巧手,才能活生生地把这些书法烙在泰山的石头上,才能毫厘不差,纤毫毕现地把写在绢帛写在宣纸上的字,刻到质地如此坚硬的石头上,这等于一次重新书写,石匠用錾子在石头上重新书写,他们在石头上复活了艺术,用石头的形式记载了历史一个个瞬词,泰山的石头一下有了文化的人格。走近这里的每一片石刻,你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古人似乎在排着队等你和他有一场对话,石头是他们的千年凭证,读着这里的石头就是在读一个汉朝人,读一个唐朝人,读一个个古人,他们把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的那些话留到今天对你说。
⑤我久久地坐在盘道的台阶上,这几千级台阶铺陈出来的一条通天道,走过秦皇汉武,走过大唐帝王,也走过康熙乾隆,历史刻下这一张张鲜活的脸谱,他们是时代的地标,天之下的都是他们一个人的。但在君王心中,天土一定有比他更大的权力——另一个君王,于是,他们选定一个黄道吉日,不远万里,浩浩荡荡地来到这座山上搞一个隆重的与天对话仪式——封禅!一代帝国的君王也要在泰山的石头留下几句对天说的话,让千秋万代的子民都能看到他的丰功伟绩。然而,君心莫测,帝王的心思又岂能那么好猜,他装在心底远比要说出来的内容丰富得多,绝非是刻在石头上的那简单的纪录。
⑥我贴在粗粝的台阶仔细聆听,回荡在历史深处是那满山的号子声,是千千的劳工采石铺路的声音。然而,在这满山的石刻中,我独独找不到一块记载他们开山铺路的片言只字。这时候我忽听见錾子亲吻岩石的声音,千锤万凿后把帝王抬到可以与天对话的天阶上。他们是脚下的石阶,是最牢固的铺路石。是他们,铺垫了一个帝国的高度。
(摘编白2010年12月1日《福建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开篇说游泰山“仅靠一双眼睛是不够的”,引导读者与这座千古名山做精神上的交流,体会其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B.第③段起承接上文,侧重描写泰山石头的地质特征,段末点出泰山石头的厚重更源于石刻的人文底蕴,领起下文。
C.第④段写泰山上数量众多的历朝历代的石刻,可以沟通今人与古人的对话,表达了作者抚今追昔、怀古伤今的思想。
D.第⑤段说作为“时代的地标”的帝王,还要不远万里来泰山用隆重的封禅仪式与天对话,作者以此表现帝王的渺小。
E.文章以泰山的石头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由山石写到石刻和石匠,再到古代的帝王,由物及人,脉络清晰,层次清楚。 
【小题2】文章第②段中划线处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请根据文本,探析“是他们,铺垫了一个帝国的高度”这句话的涵义。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像沈从文那样不合时宜
庄庆鸿
很多人被沈先生打动,都是由于一座城。我也不例外。
去看沈先生笔下的凤凰小城,是我做了很久的一个虔诚的梦。古人拜见前辈,要焚香沐浴,我想,翠翠跟爷爷一定都在那里,我一定要安静地去,千万不能惊动了他们。
沈先生的名讳叫从文。他写的文儿,谁也偷学不来。
为了调查土家族文化现状,我和大学同学们选择的路线不是凤凰,而是几个不为人知的小镇——龙山县洗车河镇、捞车河镇。
在捞车河,我们住的小招待所在沿山公路旁,爬很长的台阶下去就有河,河边有条渡船。和《边城》里一样,靠人手拉钢索渡过去的方头渡船。看船人似乎总是不在的。
我也见识到,歌喉像竹雀的土家族男女,都好似站在高崖上唱歌的傩送,使翠翠在睡梦里把灵魂轻轻浮起,摘了一大把虎尾草。
后来我去凤凰古城,大感失望,才知道湘西最美的边城,我早已走过。
人们憧憬凤凰,都靠沈先生一支笔的力量。他不是讲了多么震撼人心的故事,他只是道出一直在他身边的事。
但坚持做自己,是要代价的。
回到民国时期,沈先生的日子也不好过。来自湘西的他只有小学文化,被视为“土包子”,得不到北平精英的认可。他一边在慈幼院打工,一边写作。在他生活最绝望的时候,曾写信给郁达夫求助。
当他l928年与丁玲、胡也频一起创办《红黑》杂志时,已是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了。但他却没有融入,始终自称为“乡下人”,批判城市现代文明的丑陋。
就算作品震撼过文坛,沈先生也是无力的。文革时期,他被派去打扫厕所,收藏多年的文物书籍被统统没收。二篇文章写他:“他像摩挲珍贵的青铜器一样,认真擦着每一个便器。”
沈先生的力量,不只是在文字上。很多喜欢沈先生的人,只记住了他质朴秀美的湘西画卷,却忘记他也曾写下这样的对白——祖父说:“翠翠,我来慢了,你就哭,这还成吗?我死了呢?”
翠翠不作声。祖父又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在凤凰的沈先生墓旁,他的侄子黄永玉龙飞凤舞地写下:“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就是回到故乡。”我摸着粗糙的石面,把额头贴上去,停留了很久。黄永玉是懂沈先生的。
记得在湘西调查的最后一天,人们黑灯瞎火地搬着矮凳坐在院子里。抬头就是吊满星星的夜空。有的星星会游走,然后才发现那是飞得高高的萤火虫。我想在这一刻屏住呼吸。又想大口呼吸。
同学们和老乡挨个告别,我的眼泪流得比擦得快。当时我发下好多个誓言,以为“永远也不会忘记”。
但是,一年一年,金钱改变了凤凰古城的模样,改变了你我。沈先生曾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褛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他让我发现,生命中始终少不了一把虎尾草。
让翠翠守在渡船上的,只是一句话:“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是《边城》经典的结尾。只要你想回归本心,做好自己,哪天也不算晚。虎尾草,翠翠一直没忘。
一辈子不合时宜,沈先生做到了。那是因为他找到了故乡的河流、丝绸、铜镜与张兆和女士。这是他心里的虎尾草,他灵感的泉眼,让一个文弱书生敢于面对整个世界。
如果你看看沈先生这样的人,他可以帮你回忆起来,自己的那一把虎尾草。人生的河道往哪里拐,是急是缓,这段风景美不美,其实都取决于你自己这个船夫。只要是内心所指,即使一辈子不合时宜,也能成全自己。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说“他写的文儿,谁也偷学不来”,形象地表明了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是其他人无法模仿的。
B.文章引用沈先生的侄子黄永玉对他的评价,目的是为了突出沈先生在生活中坚强的生活态度和对故乡执着的爱。
C.“一年一年,金钱改变了凤凰古城的模样,改变了你我”,表现了作者对逐渐失去质朴秀美的特质的边城的失望。
D.最后一段运用比喻来叙写自己的感悟,启迪人们应该像沈从文一样乐观向上,虽是文弱书生却敢于面对整个世界。
E.文章以议论描写为主,用写实的笔调描绘湘西特有的美丽风情与温情,表现作者对沈从文先生的怀念和敬意。
【小题2】文章多次写到“虎尾草”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小题3】请根据文本,探析“一辈子不合时宜,沈先生做到了”这句话的涵义。(6分)

5.名著阅读(共1题)

7.
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忽见岸上一人,道袍竹冠,一把扯住统日:“你好大胆!黄盖用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你又来献连环计:只恐烧不尽绝!你们把出这等毒手来,只好瞒曹操,也须瞒我不得!”
庞统的“连环计”是什么?这条计策让曹操遭受了怎样的“毒手”?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6.语言表达(共3题)

8.
仿照下面的例句,以“汉字里”为开头,另写一句话。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
同。
例句:汉字里藏着一份愁思,这种愁思如飘摇不定的柳絮。
9.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7分)
2013年10月11日,正当新一届的高三毕业班的一些同学为报考国际知名大学开始准备时,辽宁省2013年高考文科第一名考生刘丁宁却从香港大学退学,重回母校本溪高中复读,备战2014年高考。这则消息一出,引起社会各界的热烈议论。
你对刘丁宁的选择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10.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6分)
①子日:“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送而送天。能近取譬①,可谓仁之方②也已。”(《论语•雍也》)
②孟子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近取譬:就近以自己作比。②方:方法。
【小题1】填空。(2分)
这两个语段,孔子和孟子都用了 的方法来倡导自己的主张。
【小题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句子默写:(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语言表达:(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