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2题)
A.“我的天!”陈奂生想,“我还怕困掉一顶帽子,谁知竟要两顶!” |
B.鲁迅仍然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人生 |
C.在语文教学上,叶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那就是“教为了不教。” |
D.“管锥”二字出自《庄子·秋水》,这是大家熟知的。钱钟书先生用“管锥”命名自己的著作,谦逊之外别有深意,带有反讽的意味。 |
Shopping online can save much time as you _______ go to a shop or walk around crowded
shopping centers.

2.话题作文- (共1题)
2011年3月11日,日本遭受地震和海啸的袭击。福岛核电站受损,核物质泄露。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未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引起日本国民和国际社会的质疑和不满。
2011年4月14日,金砖五国领导人会晤于海南三亚。尽管发展模式各有千秋,但协商与沟通,是促进优势互补,和谐发展的必然。
其实,现实生活中,沟通无处不在: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学校与家庭,同学之间,邻里之间,都少不得沟通。沟通不仅在语言和行动上,更在情感和心灵里。
请以“沟通”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合理。结构有条理,语言有文采。
题目自拟,不得少于800字。
3.诗歌鉴赏- (共1题)
其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其二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1.这两首词选自《 》一书,揭示出书中主要人物 (填写人名)的思想性格。
2.请你从内容和写法两方面鉴赏这两首词。
答:
4.文言文阅读- (共1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盘绕。 |
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酾酒,斟酒。 |
C.举匏樽以相属属,通“嘱”,嘱托。 |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有,享受,享用。 |
①苏子愀然 ②何为其然也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④托遗响于悲风
A.①和②相同,③④不同 |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 D.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
A.作者在文中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哲理思考和对时光易逝的伤感。 |
B.苏子的回答,借用了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由眼前的水与月联想开去,阐述了 自然界“变与不变”的道理。 |
C.作者善于把抽象的哲理用形象化、抒情的形式表现出来。 |
D.这是一篇有高度艺术技巧的散文赋,文中借用了汉赋中主客问答的形式。 |
5.现代文阅读- (共1题)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鱼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
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的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鱼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维的《山居秋暝》的那种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的情结。一段时间,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谈笑古今。
真正进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清泉以及座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皇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斤虫雀,统统化作了其根下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
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只能是什么都没能得到。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了他“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鱼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小题1】作者写出了自己读王维《山居秋暝》后,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感受。请简要概括。(6 分)
【小题2】作者写终南山的松、黄帝陵的柏和碑林前的槐,有什么作用?
【小题3】结合全文,解释作者心中“明月清泉”的含义。
6.语言表达- (共2题)
信念是石,敲击星星之火;
信念是火,____________;
信念是灯,____________;
信念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2道)
话题作文:(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