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读中美两国地理位置重叠对照图(两国比例尺相同)回答。(10分)

(1)中美两国的重叠部分,相似的气候类型有 、 。
(2)从本图可以看出,与美国相比,我国的
(温度带)范围更大。
(3)美国西部以 工业闻名于世。我国近年在西部重点建设的是 工业。
(4)19世纪初的美国西部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与我国西部的情况基本相似。比较中美两国二战以来经济布局总空间变化的特点:我国是 美国是 。
(5)美国西部大开发始终以交通为先导,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西部大开发修建的铁路是
,其主要意义是 (至少写两点)。

(1)中美两国的重叠部分,相似的气候类型有 、 。
(2)从本图可以看出,与美国相比,我国的
(温度带)范围更大。
(3)美国西部以 工业闻名于世。我国近年在西部重点建设的是 工业。
(4)19世纪初的美国西部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与我国西部的情况基本相似。比较中美两国二战以来经济布局总空间变化的特点:我国是 美国是 。
(5)美国西部大开发始终以交通为先导,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西部大开发修建的铁路是

2.
读我国甲、乙两个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在甲图中用实线按走向画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并标注名称。
(2)甲地区自然特征可概括为 ;乙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
(3)甲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其中,小麦产区主要分布在 ,玉米产区主要分布在 。
(4)甲地区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是: (从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的角度作答)。甲地区水资源分布状况为: ,为了区域协调发展,应采取 调水工程。

(1)在甲图中用实线按走向画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并标注名称。
(2)甲地区自然特征可概括为 ;乙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
(3)甲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其中,小麦产区主要分布在 ,玉米产区主要分布在 。
(4)甲地区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是: (从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的角度作答)。甲地区水资源分布状况为: ,为了区域协调发展,应采取 调水工程。
2.单选题- (共4题)
4.
图12为我国三大自然区分布简图,读图完成问题。

【小题1】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是
①地形 ②气候 ③水文 ④植被
【小题2】A区与C区的界线是
【小题3】关于B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小题4】关于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小题1】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是
①地形 ②气候 ③水文 ④植被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A.大致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吻合 | B.大致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吻合 |
C.大致与2000米等高线吻合 | D.大致与一月0℃等温线吻合 |
A.本区属于西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仅次于东部经济地带 |
B.本区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 |
C.本区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得比较完整 |
D.本区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 |
A.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主要以热量为基础 |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主要以水分为基础 |
C.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 |
D.三大自然区存在内部差异均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 |
5.
国已经从科学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认识到了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并且开始进行着积极的应对。我国于2005年通过了第一部《可再生能源利用法》。据此完成问题。
【小题1】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我国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小题2】针对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应当采取的应对策略是
①控制发达国家的碳密集产品和高能耗项目向我国转移
②将西部高能耗企业转移到东部去发展
③加速调整产业结构,走“循环经济”的路子
④调整能源结构,加快风能、核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的开发。
【小题1】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我国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一月O℃等温线将移到秦岭——淮河以南 |
B.台湾岛的面积比现在小 |
C.珠穆朗玛峰的雪线将往下移 |
D.冬小麦种植区域将南移 |
①控制发达国家的碳密集产品和高能耗项目向我国转移
②将西部高能耗企业转移到东部去发展
③加速调整产业结构,走“循环经济”的路子
④调整能源结构,加快风能、核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的开发。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6.
图10为我国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图,读图完成问题。

【小题1】该地区农业地域类型是
【小题2】该农业发展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当地的

【小题1】该地区农业地域类型是
A.种植园农业 | B.乳畜业 |
C.混合农业 | D.水稻种植业 |
A.低洼的地势 |
B.广阔的市场 |
C.丰富的劳动力 |
D.侨乡优势 |
3.选择题- (共6题)
7.若向量 {#mathml#}{#/mathml#} 、 {#mathml#}{#/mathml#} 满足 {#mathml#}{#/mathml#} + {#mathml#}{#/mathml#} =(2,﹣1), {#mathml#}{#/mathml#} =(1,2),则 {#mathml#}{#/mathml#} • {#mathml#}{#/mathml#} ={#blank#}1{#/blank#}.
8.若向量 {#mathml#}{#/mathml#} 、 {#mathml#}{#/mathml#} 满足 {#mathml#}{#/mathml#} + {#mathml#}{#/mathml#} =(2,﹣1), {#mathml#}{#/mathml#} =(1,2),则 {#mathml#}{#/mathml#} • {#mathml#}{#/mathml#} ={#blank#}1{#/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单选题:(4道)
选择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