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5题)
2.
阅读下边这幅漫画,选出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3分)


A.讽刺有些人虚报成绩,没有从实际出发。 |
B.讽刺某些领导强调客观,不重视主观的努力。 |
C.批评某些人急于求成,不注重量的积累。 |
D.讽刺生活中某些人唯利是图,贪得无厌。 |
3.
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以书本知识为主)
A.《陈情表》和《报任安书》都选自南朝宋萧统编的《文选》中,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 |
B.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明代散文家。有《震川文集》,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桐城派的代表作家。有人推崇他,称他为明代第一散文家。 |
C.“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郑光祖、曾朴和马致远。四人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
D.《楚辞》是继《诗经》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由西汉刘向编辑,收集了屈原、宋玉等人写的作品。 |
4.
对《长亭送别》中《端正好》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A.前四句,写秋天、秋地、秋风、秋雁,天碧、地黄,风紧、雁飞,有声有色,动静相间;既是写秋天的实景,又暗含着离人的伤感。 |
B.这首曲词的前四句,由欧阳修《苏幕遮》一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四句演化而来,同为离别渲染气氛。 |
C.最后是个设问句,先暗中点明离别的具体时间“晓”,然后借景抒情,运用拟人、夸张等艺术手法,一问一答,是离人的泪染红了遍野的霜林,读来催人泪下。 |
D.整首曲词,借对富有深秋季节特征的景物的描写,构成萧瑟凄凉的氛围,生动地衬托出莺莺为“离人伤感”而产生的忧郁心情。 |
5.
《长亭送别》中《滚绣球》一曲中有“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两句,金圣叹赞其为真正妙文,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张生骑马在前,莺莺坐车在后,莺莺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的跟上,好让自己同张生更靠近些,也能有更多一点的时间呆在一起。 |
B.莺莺看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地随这种情景,勾起了内心的离别之情,正是情因景生,借景抒情。 |
C.这两句是紧扣莺莺惜别的心理进行描绘的,用“迍迍的马”和“快快的车”进行对比映衬,生动刻画出莺莺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的形象。 |
D.“马儿慢慢的行,车儿快快的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莺莺的那种不忍遽别的,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真可谓是情景交融,剖析入微。 |
2.句子默写- (共1题)
6.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小题1】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
【小题2】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实所共鉴。(《陈情表》)
【小题3】《诗》三百篇, 。(司马迁《报任安书》)
【小题4】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小题5】夕阳古道无人语, 。(王实甫《西厢记》)
【小题6】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王实甫《西厢记》)
【小题7】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楚辞》)
【小题8】沧浪之水清兮, 。(《楚辞》)
【小题1】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
【小题2】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实所共鉴。(《陈情表》)
【小题3】《诗》三百篇, 。(司马迁《报任安书》)
【小题4】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小题5】夕阳古道无人语, 。(王实甫《西厢记》)
【小题6】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王实甫《西厢记》)
【小题7】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楚辞》)
【小题8】沧浪之水清兮, 。(《楚辞》)
3.现代文阅读- (共1题)
7.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早 餐
【美】约翰·斯坦贝克
我每想起这件事,心中总有一种愉快、满足之感,因它有着无与伦比的美。
那是凌晨时分,东边的山峦仍是一片令人生厌的蓝黑色。但山背后却已晨曦微露,一抹淡红渲染着山峦的边缘。当这缕红光婀娜升空时,色泽越变越冷、越淡、越暗。当她接近无边天际时,就逐渐和漆黑夜空水乳交融了。
天很冷,虽未刺骨严寒,但也冻得我拱背缩肩,两手插兜。我拖曳双足,沿着山谷乡间的土路前行,突然看见前方有一座帐篷。橘红色的火苗在一只生锈的小铁炉的缝隙中闪烁。“烟筒”喷出的灰色浓烟直直升起,好一会才在空中飘散。
火炉旁有位青年妇女,不,是位姑娘。她身穿褪色的布衣裙,外面罩着背心。走近后才发现她那只弯曲着的胳膊正搂抱着一个婴儿,他被暖暖和和地包在背心里面吮奶。这位母亲不停地转来转去干活,而婴儿一直在吮奶。这既不影响她干活,也没影响她转动时轻捷优美的姿态,她每个动作都准确娴熟。
我走近时,一股煎咸肉和烤面包的香味——世界上最令人感到愉快和温暖的气味——扑面而来。东边的天空这时已亮起来。我走近火炉,伸出手去烤火,一触到暖气,全身立刻震颤一下。
突然帐篷的门帘向上一掀,走出个青年,后面跟着一位长者。他俩都穿着崭新的粗蓝布裤和钉着闪亮铜钮扣的粗蓝布外套。两人长得十分相像。青年蓄着乌黑短髭,长者蓄着花白短髭。他俩默默地站在一起望着逐渐亮起的东方,一同打了个哈欠,一同看着山边的亮处。他们一回身看见了我,就一同向我问好。两人一同来到火炉边烤手。
姑娘不停手地、聚精会神地干活。她那梳得平平整整的长发扎成一束垂在背后,干活时,发束随着她的动作甩来甩去。她把几只马口铁水杯、几只铁盘和几份刀叉放在一只大包装箱上,然后从油锅里捞出煎好的咸肉片,放在一只平底大铁盘上,卷曲起来沙沙作响的咸肉片看上去又松又脆。她打开生锈的铁烤箱,取出一只摆满用发酵粉发得松松的大面包的正方形盘子。
热面包香气扑鼻,两位男人深深地吸了口气。
长者回头对我说:“你吃过早饭吗?”
“没有。”
“那就跟我们一起吃吧!”
这就是邀请了,我同他们一块走到包装箱旁,围着箱子蹲在地上。青年问:“你也去摘棉花吗?”
“不。”
“我们已经摘了十二天了。”
姑娘从火炉那边说:“还领到了新衣服呢!”
两个男人低头瞧着新衣裤,一同笑了。
姑娘摆上那盘咸肉,大个的黑面包,一碗咸肉汁和一壶咖啡,然后自己也蹲在纸箱旁。婴儿的头部暖暖和和地包在背心里面,还在吮奶,我听见小嘴吮奶时的咂咂声。
那位长者把嘴填得满满的,细细咀嚼了很久才咽下去。“真好吃!”接着他又把嘴填满。
青年说:“我们吃了十二天好的了!”
这时,每个人都在狼吞虎咽,都把再次放在自己盘上的面包和咸肉又一下子吃得精光,一直吃得肚里饱饱的、身上暖暖的。
阳光现在有了色彩。那两个男人坚毅地面对东方,晨曦把他们的脸照得闪闪发亮。
两位男人一同站起身。长者说:“该走了。”
青年转向我:“你要是愿意摘棉花,我们可以帮个忙。”
“不啦,我还得赶路。谢谢你们的早餐!”
长者摆了摆手:“不用谢,你来我们很高兴!”他俩一同走了。
东方的天际这时正燃起一片火红的朝霞,我独自顺着那条乡间土路坚毅地向前走去……
(选自《世界经典微型小说》,有删改)
【小题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独特的山区晨景,请分析其表现特色。(4分)
【小题2】统观全文,简要分析女人形象。(6分)
【小题3】小说在结构安排上很有特色,请作简要说明。(4分)
【小题4】小说中的“我”认为这件事具有“无与伦比的美”,请探究文中“美”的内涵。(6分)
早 餐
【美】约翰·斯坦贝克
我每想起这件事,心中总有一种愉快、满足之感,因它有着无与伦比的美。
那是凌晨时分,东边的山峦仍是一片令人生厌的蓝黑色。但山背后却已晨曦微露,一抹淡红渲染着山峦的边缘。当这缕红光婀娜升空时,色泽越变越冷、越淡、越暗。当她接近无边天际时,就逐渐和漆黑夜空水乳交融了。
天很冷,虽未刺骨严寒,但也冻得我拱背缩肩,两手插兜。我拖曳双足,沿着山谷乡间的土路前行,突然看见前方有一座帐篷。橘红色的火苗在一只生锈的小铁炉的缝隙中闪烁。“烟筒”喷出的灰色浓烟直直升起,好一会才在空中飘散。
火炉旁有位青年妇女,不,是位姑娘。她身穿褪色的布衣裙,外面罩着背心。走近后才发现她那只弯曲着的胳膊正搂抱着一个婴儿,他被暖暖和和地包在背心里面吮奶。这位母亲不停地转来转去干活,而婴儿一直在吮奶。这既不影响她干活,也没影响她转动时轻捷优美的姿态,她每个动作都准确娴熟。
我走近时,一股煎咸肉和烤面包的香味——世界上最令人感到愉快和温暖的气味——扑面而来。东边的天空这时已亮起来。我走近火炉,伸出手去烤火,一触到暖气,全身立刻震颤一下。
突然帐篷的门帘向上一掀,走出个青年,后面跟着一位长者。他俩都穿着崭新的粗蓝布裤和钉着闪亮铜钮扣的粗蓝布外套。两人长得十分相像。青年蓄着乌黑短髭,长者蓄着花白短髭。他俩默默地站在一起望着逐渐亮起的东方,一同打了个哈欠,一同看着山边的亮处。他们一回身看见了我,就一同向我问好。两人一同来到火炉边烤手。
姑娘不停手地、聚精会神地干活。她那梳得平平整整的长发扎成一束垂在背后,干活时,发束随着她的动作甩来甩去。她把几只马口铁水杯、几只铁盘和几份刀叉放在一只大包装箱上,然后从油锅里捞出煎好的咸肉片,放在一只平底大铁盘上,卷曲起来沙沙作响的咸肉片看上去又松又脆。她打开生锈的铁烤箱,取出一只摆满用发酵粉发得松松的大面包的正方形盘子。
热面包香气扑鼻,两位男人深深地吸了口气。
长者回头对我说:“你吃过早饭吗?”
“没有。”
“那就跟我们一起吃吧!”
这就是邀请了,我同他们一块走到包装箱旁,围着箱子蹲在地上。青年问:“你也去摘棉花吗?”
“不。”
“我们已经摘了十二天了。”
姑娘从火炉那边说:“还领到了新衣服呢!”
两个男人低头瞧着新衣裤,一同笑了。
姑娘摆上那盘咸肉,大个的黑面包,一碗咸肉汁和一壶咖啡,然后自己也蹲在纸箱旁。婴儿的头部暖暖和和地包在背心里面,还在吮奶,我听见小嘴吮奶时的咂咂声。
那位长者把嘴填得满满的,细细咀嚼了很久才咽下去。“真好吃!”接着他又把嘴填满。
青年说:“我们吃了十二天好的了!”
这时,每个人都在狼吞虎咽,都把再次放在自己盘上的面包和咸肉又一下子吃得精光,一直吃得肚里饱饱的、身上暖暖的。
阳光现在有了色彩。那两个男人坚毅地面对东方,晨曦把他们的脸照得闪闪发亮。
两位男人一同站起身。长者说:“该走了。”
青年转向我:“你要是愿意摘棉花,我们可以帮个忙。”
“不啦,我还得赶路。谢谢你们的早餐!”
长者摆了摆手:“不用谢,你来我们很高兴!”他俩一同走了。
东方的天际这时正燃起一片火红的朝霞,我独自顺着那条乡间土路坚毅地向前走去……
(选自《世界经典微型小说》,有删改)
【小题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独特的山区晨景,请分析其表现特色。(4分)
【小题2】统观全文,简要分析女人形象。(6分)
【小题3】小说在结构安排上很有特色,请作简要说明。(4分)
【小题4】小说中的“我”认为这件事具有“无与伦比的美”,请探究文中“美”的内涵。(6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句子默写:(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