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江苏是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之一,区域内既有密切的联系又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差异。下图是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区际联系示意图。读图和有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江苏省三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
(2)图中箭头代表人口和产业转移方向,其中代表人口迁移方向的是 ,代表产业转移方向的是 。
(3)简述产业转移对转入区的影响。


(1)江苏省三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
(2)图中箭头代表人口和产业转移方向,其中代表人口迁移方向的是 ,代表产业转移方向的是 。
(3)简述产业转移对转入区的影响。
2.
读“东北地区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注主要山脉:A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
(2)填注主要平原:D_______,E___________,F________。
(3)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简述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4)根据该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分析其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社会经济条件 。
(5)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劣势,但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为什么?
(6)我国东北平原区农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是什么?

(1)填注主要山脉:A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
(2)填注主要平原:D_______,E___________,F________。
(3)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简述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4)根据该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分析其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社会经济条件 。
(5)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劣势,但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为什么?
(6)我国东北平原区农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是什么?
2.单选题- (共8题)
3.
读我国某地区2006年5月14日与2008年5月14日两幅影像对比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形成两幅影像所用到的最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是
【小题2】对比两幅图可以得出,2008年5月份该地区可能发生的灾害不包括
【小题3】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是
①距海洋远②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③高大山地尤其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作用④纬度位置偏高

【小题1】形成两幅影像所用到的最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是
A.遥感 | B.全球定位系统 | C.地理信息系统 | D.数字地球 |
A.地震 | B.滑坡 | C.泥石流 | D.旱灾 |
①距海洋远②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③高大山地尤其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作用④纬度位置偏高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4.
【小题1】亚马孙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原因是
【小题2】亚马孙雨林破坏严重,下列关于破坏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小题3】对于雨林的未来,应坚持的观点是
亚马孙流域分布着面积很广的雨林。
回答下列小题。【小题1】亚马孙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原因是
A.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 |
B.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
C.深刻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
D.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生物资源 |
A.过度的迁移农业 | B.商业性伐木 |
C.采矿修路、城镇建设 | D.建立自然保护区 |
A.一边开发,一边保护 |
B.首先开发,再作保护 |
C.保护第一并进行保护性开发 |
D.不能开发,禁止人类在林区任何活动 |
5.
红水河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上游干流,发源于云南省东部,其上游称南盘江,东出云南后穿越广西的西北部和中部,至广西象州县石龙镇与柳江汇合后改称黔江。读红水河流域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红水河被称为我国水能资源的“富矿”,导致其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因素有
①降水 ②气温 ③地形 ④植被
【小题2】红水河和黑龙江航运量均不大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
【小题3】下列不符合红水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是

【小题1】红水河被称为我国水能资源的“富矿”,导致其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因素有
①降水 ②气温 ③地形 ④植被
A.①④ | B.①② | C.①③ | D.③④ |
A.降水 气温 | B.地形 气温 |
C.地形 降水 | D.资源 地形 |
A.结合资源优势,发展能源工业 | B.发展少数民族风情旅游 |
C.发展交通,促进对外经济联系 | D.大量开垦坡地,发展种植业 |
6.
读四幅农业景观图,回答下列各题。

甲 耕种 乙 收割 丙 割胶 丁 放牧
(中国北方) (美国中部) (马来西亚) (中国内蒙古)
【小题1】形成四个地区农业生产方式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小题2】下列关于四个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甲 耕种 乙 收割 丙 割胶 丁 放牧
(中国北方) (美国中部) (马来西亚) (中国内蒙古)
【小题1】形成四个地区农业生产方式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候 | B.地形 | C.土壤 | D.水源 |
A.甲农业生产过程精耕细作,农业产品的商品率较低 |
B.乙农业与市场联系密切,多分布在城市周边地区 |
C.丙农业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生产规模较小 |
D.丁农业生产活动分散,对自然环境不会产生影响 |
7.
不同的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也不同,这充分说明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的。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的
①商品粮基地 ②桑蚕基地 ③矿产资源开发基地 ④大豆生产基地
【小题2】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松嫩平原在气候条件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小题1】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的
①商品粮基地 ②桑蚕基地 ③矿产资源开发基地 ④大豆生产基地
A.②④ | B.①② | C.①③ | D.③④ |
A.长江中下游平原降水充沛,松嫩平原降水稀少 |
B.长江中下游平原热量充足,松嫩平原热量不足 |
C.长江中下游平原雨热同期,松嫩平原雨热不同期 |
D.长江中下游平原光照充足,松嫩平原云量多、光照条件差 |
9.
下表反映了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大东北四大经济圈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题。四大经济圈三大产业结构变化比较表(%)

【小题1】四大经济圈2002~2003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 )
【小题2】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调整中,下列工业的比重将上升的是( )
①劳动密集型工业 ②资金密集型工业 ③技术密集型工业 ④资源密集型工业
【小题3】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城市采用“内含式”城市化扩展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小题4】关于产业转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小题1】四大经济圈2002~2003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 )
A.第一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三产业比重下降 |
B.第一、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
C.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 |
D.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
①劳动密集型工业 ②资金密集型工业 ③技术密集型工业 ④资源密集型工业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A.城市化水平 | B.经济发展水平 | C.用地紧张 | D.人口数量 |
A.国际产业转移能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 B.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地理景观 |
C.发达国家重化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有利无弊 | D.产业转移增加转移对象国和地区的就业机会 |
10.
读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影响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上图中a处应该填写的文字是
【小题2】下列不属于东北地区气候特点的是
【小题3】下列关于东北地区气候与农业生产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小题1】上图中a处应该填写的文字是
A.一年一熟 | B.两年三熟 | C.一年两熟 | D.一年三熟 |
A.大部分属于半干旱地区 | B.冬季寒冷,夏季温暖 |
C.降水集中于夏季,雨热同期 | D.属于季风气候 |
A.热量条件较差导致东北地区粮食品质差 |
B.气候雨热同期决定了农业生产活动只能在夏季进行 |
C.水分条件较好,东北地区一年四季都能发展农业生产 |
D.雨热同期决定了农业生产季节性强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单选题:(8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