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及全球人口增长预测示意图,回答问题。
材料:2011年10月31日,地球人口达到70亿。其中非洲大陆上的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印度人口将在2025年超过中国。

(1)根据全球人口的增长趋势,在今后几年内,人口增长趋势呈现出的特点是________。
(2)在世界人口最多的5个国家中,A为________,该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是________;B为________,该国的人口主要集中于________。
(3)依据图中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4)人口统计学家指出,当今欧洲新增人口少。你认为欧洲会产生怎样的人口问题,应对的措施分别是什么?
材料:2011年10月31日,地球人口达到70亿。其中非洲大陆上的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印度人口将在2025年超过中国。

(1)根据全球人口的增长趋势,在今后几年内,人口增长趋势呈现出的特点是________。
(2)在世界人口最多的5个国家中,A为________,该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是________;B为________,该国的人口主要集中于________。
(3)依据图中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 新生人口增长率最大的大洲也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大的大洲 |
B. 新生人口增长率最小的大洲也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小的大洲 |
C. 各大洲新生人口增长率的排序与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排序相同 |
D. 各大洲新生人口增长率的大小与其人口基数密切相关 |
2.
下图表分别表示2011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产业和空间的转移(占总量比重),读图和表,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2011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其原因。
(2)据表分析2011年我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并说明主要原因。
(3)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对迁入地经济发展的有益影响主要有哪些?

流出 | 省(市) | 四川 | 湖南 | 安徽 | 江西 | 河南 | 贵州 |
占总量比重/% | 16.1 | 10.6 | 10.6 | 8.6 | 8.3 | 6.1 | |
流 入 | 省(市) | 广东 | 浙江 | 上海 | 江苏 | 北京 | 福建 |
占总量比重/% | 35.5 | 8.9 | 7.2 | 5.6 | 5.6 | 5.6 |
(1)据图分析2011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其原因。
(2)据表分析2011年我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并说明主要原因。
(3)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对迁入地经济发展的有益影响主要有哪些?
3.
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读“我国某城市规划图(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信息,比较A、B、C三地地租高低,并说明地租最高处的判断依据。
(2)请在A、B、C、D四地中,选择高级住宅区的最佳建造位置,并简析理由。
(3)随着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汽车数量急剧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请你为该市治理交通拥堵献计献策。

(1)根据图示信息,比较A、B、C三地地租高低,并说明地租最高处的判断依据。
(2)请在A、B、C、D四地中,选择高级住宅区的最佳建造位置,并简析理由。
(3)随着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汽车数量急剧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请你为该市治理交通拥堵献计献策。
2.单选题- (共19题)
4.
【小题2】根据中国、印度两国的统计数字,得出的结论为( )
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图,完成下面小题。A.加拿大 | B.美国 |
C.埃及 | D.印度 |
A.印度的人口压力较中国大 |
B.中国的人口压力较印度大 |
C.中国的人口压力与印度相当 |
D.中、印两国的人口压力都较小 |
5.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关于B、C两地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小题2】关于三地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小题1】关于B、C两地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候类型相同 | B.冬季盛行风的风向相同 |
C.河流汛期相同 | D.自然带相同 |
A.A地垂直带谱的多少决定于山体的高度 |
B.B地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
C.A、B两地自然带相同 |
D.从B到C的变化原因主要是水分因素 |
6.
读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甲表示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小题2】影响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小题1】甲表示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A.针阔混交林 | B.常绿阔叶林 | C.热带雨林 | D.荒漠 |
A.水分 | B.热量 | C.海拔 | D.土壤 |
7.
“渝新欧”是重庆至欧洲的国际铁路大通道。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该国际铁路大通道沿线①②③④对应的地带性自然带,正确的是
【小题2】图中国际铁路大通道经过的自然带主要体现了

【小题1】该国际铁路大通道沿线①②③④对应的地带性自然带,正确的是
A.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 B.②——亚寒带针叶林带 |
C.③——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 D.④——热带季雨林带 |
A.以水分为基础的地域分异规律 | B.以热量为基础的地域分异规律 |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 D.地方性地域分异规律 |
8.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选项中A、B、C、D自然带类型依次对应正确的是( )
【小题2】A→B→C→D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 )

【小题1】下列选项中A、B、C、D自然带类型依次对应正确的是( )
A.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
B.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 |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 |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
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
10.

【小题1】下列各类功能区的排列顺序与左图中甲、乙、丙、丁对应的是( )
【小题2】右图地租等值线的分布并不是规则的同心圆,而是有明显的凹凸。下列解释不合理的是( )
下面左图表示各类用地付租水平与距市中心距离的关系,右图表示城市地租等值线分布。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下列各类功能区的排列顺序与左图中甲、乙、丙、丁对应的是( )
A.商业、住宅、工业、城郊农业 | B.商业、工业、城郊农业、住宅 |
C.工业、城郊农业、商业、住宅 | D.城郊农业、住宅、工业、商业 |
A.交通干线附近地租较高 |
B.交通通达度好的地方地租较高 |
C.距离市中心近的地方地租较高 |
D.郊外由于空气新鲜地租较高 |
11.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
A. 20%~30% B. 30%~40%
C. 40%~50% D. 60%~70%
【小题2】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
A. 工业化程度提高 B. 人口增长率增大
C. 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 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小题1】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
A. 20%~30% B. 30%~40%
C. 40%~50% D. 60%~70%
【小题2】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
A. 工业化程度提高 B. 人口增长率增大
C. 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 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12.
下图示意某国2018年人口结构,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信息反映出该国( )
A. 为发展中国家 B. 人口出生率高
C. 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 D. 中老年人口性别比失调
【小题2】该国0~4岁的人口数明显多于5~9岁,其影响因素最有可能是( )
A. 年龄结构 B. 性别结构 C. 生态环境 D. 移民政策

【小题1】图中信息反映出该国( )
A. 为发展中国家 B. 人口出生率高
C. 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 D. 中老年人口性别比失调
【小题2】该国0~4岁的人口数明显多于5~9岁,其影响因素最有可能是( )
A. 年龄结构 B. 性别结构 C. 生态环境 D. 移民政策
13.

【小题1】若不考虑人口迁移,则该国老年人口数量与儿童人口数量相等的时间大致是( )
【小题2】若该国为了在短时间内降低抚养比,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力年龄人口与劳动力年龄人口数之比。生育率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读某国1950~2050年抚养比示意图(含预测)。
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若不考虑人口迁移,则该国老年人口数量与儿童人口数量相等的时间大致是( )
A.1960年 | B.2007年 | C.2012年 | D.2018年 |
A.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生育率 | B.放宽雇佣海外移民劳动力的限制 |
C.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医疗水平 | D.加大人口普查力度 |
14.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表示人口合理容量的是 ( )
【小题2】B点之后曲线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最可能的原因是 ( )

【小题1】表示人口合理容量的是 ( )
A.A处![]() | B.B处 | C.C处 | D.D处 |
A.人口减少 | B.科技进步![]() | C.劳动力增加![]() | D.政策改变 |
15.
下图示意上海各区县外来常住人口规模和增长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有关图中所反映的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变化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小题2】上海外来常住人口规模的变化给中心城区带来的积极影响有( )

【小题1】下列有关图中所反映的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变化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心城区外来人口减少,周围郊区外来人口增加 |
B.上海外来人口规模呈波状递减 |
C.西、南部郊区外来人口增长快于东、北部郊区 |
D.上海外来人口增长幅度由中心城区向郊区递增 |
A.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
B.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
C.缓解人地矛盾,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 |
D.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 |
16.
下图是我国人口相关数据统计图。出生人口性别比为每出生100名女婴相对应的出生男婴数。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图示时期,我国人口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小题2】图示时期,我国( )

【小题1】图示时期,我国人口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医疗卫生条件下降 | B.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
C.粮食供应缺口增大 | D.老龄人口比重增大 |
A.人口总数先增加后减少 |
B.每年新增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 |
C.2010年与2011年新增人口数相同 |
D.2010年与2011年出生率相同 |
17.
读我国南部沿海某城市人口增长统计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2007年,该市流动人口大约是有户籍人口的( )。
【小题2】该市近三十年人口迅猛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

【小题1】2007年,该市流动人口大约是有户籍人口的( )。
A.2倍 | B.4倍 | C.6倍 | D.8倍 |
A.气候暖湿,环境优美 |
B.海洋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 |
C.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 |
D.优惠政策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 |
18.
城市化过程可以分为景观城市化(即人们所观察到的城市景观,如道路、建筑物、绿地等)与人文城市化(即人的变化,如人口素质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等)。读某城市局部区域剖面的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该市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
【小题2】下列有关丙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小题1】该市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
A.甲区域 | B.乙区域 | C.丙区域 | D.丁区域 |
A.进行合理规划,加强人文城市化的建设 |
B.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倡导生活方式的转变 |
C.目前景观发育程度较高,城市规划合理 |
D.今后需加强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 |
19.
下图为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图。白天人口主要指工作人口,夜间人口主要指居住人口。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小题2】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的变化直接反映( )
【小题3】【小题4】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的必备条件是( )

【小题1】【小题2】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的变化直接反映( )
A.中心商务区地价高于工业区 |
B.中心商务区工业用地减少 |
C.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
D.工业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
A.城市服务等级提高 | B.城市交通条件改善 |
C.城市流动人口增加 | D.城市生态环境优化 |
20.
下图为以郑州为中心,120千米的半径划定的圆圈。读图,完成第下面各题。

【小题1】关于郑州和新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小题2】假若要代理某世界知名品牌,在该区域把专卖店开在何处最为合理是

【小题1】关于郑州和新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新郑能提供的服务职能郑州一定能提供 |
B.郑州的中心地等级比新郑高 |
C.新郑的服务范围比郑州小 |
D.郑州能提供的服务种类新郑一定能提供 |
A.郑州 | B.洛阳 | C.许昌 | D.开封 |
21.
下图为印度某城市东西剖面图,显示了人口密度与土地价格之间的相关关系。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甲地区土地价格和人口密度均很低,原因是( )
【小题2】乙地区高土地价格、低人口密度,应属于( )

【小题1】甲地区土地价格和人口密度均很低,原因是( )
A.位于城市中心,往往为市政中心广场 |
B.距离城市中心近,不适应城市建设 |
C.位于城市边缘,基础设施不完善 |
D.位于郊区,只适于发展种植业 |
A.中心商务区 | B.文化区 | C.住宅区 | D.工业区 |
22.
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后城镇人口率的变迁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2】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上升的原因是( )
①工业已转向技术密集型 ②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③第二、三产业较快发展 ④行政区划调整及户籍改革
A.城镇人口比重一直上升 |
B.2010年后城镇人口可能超过农村人口 |
C.城镇化水平非常高 |
D.新中国成立至今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
①工业已转向技术密集型 ②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③第二、三产业较快发展 ④行政区划调整及户籍改革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