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5115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5/26

1.选择题(共5题)

1.
下列词语中,字音或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提防(dī) 翘首(qiáo) 模样(mú) 相形见绌
B.贮藏(zhù) 刊载(zǎi) 刹那( chà)    吹毛求疵
C.氛围(fēn) 妥帖(tiē) 笨拙(zhuō) 张皇失措
D.狩猎(shòu)    蜷曲(quǎn) 锃亮(zèng) 目不遐接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或俗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国学泰斗季羡林先生深信开卷有益,多次在不同场合倡导青少年要广泛阅读。
B.“共享单车”这一低碳、绿色的出行方式,给市民带来许多便利,但有些人在享受着便利的同时,却将社会公德置之度外,随意停放、恶意破坏,造成了恶劣影响。
C.因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大凡聪明的人总是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D.在《声临其境》的收官之战中,朱亚文凭借实力夺得总冠军。他为每一个角色的配音都惟妙惟肖,连神态和音调都高度契合,赢得一致好评。
3.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制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_________ 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 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 此外,绳结还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 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很神圣。
⑤ 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A.③⑤①②④B.①②③⑤④C.①⑤③②④D.③⑤④①②
4.
(题文)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塞下秋来风景异”,这首词用一个“异”字统领,突出了边塞风光的奇异辽阔壮美。
B.“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以悠悠的羌笛声和遍地的白霜表现了边塞的寒冷和将士们生活的艰苦,表达了征人们思乡忧国的惆怅情怀。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人们思念家乡却因没有建立军功无法回家的矛盾心理。
D.这首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阙写思乡之情,情景交融,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5.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通过讲述单刀赴会、过五关斩六将、煮酒论英雄、刮骨疗伤等故事,塑造了关羽这位忠肝义胆、骁勇善战、一身正气的英雄形象。
B.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雨果称他为“昆虫界的荷马”。《绿色蝈蝈》这篇科学小品即出自他的《昆虫记》。
C.《藤野先生》中,鲁迅在日本受到了种种“优待”,而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给了他无私的帮助、真诚的关怀和尊重,所以鲁迅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D.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中《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孟子》,《惠子相梁》出自道家著作《庄子》,《扁鹊见蔡桓公》则出自法家著作《韩非子》。

2.诗歌鉴赏(共1题)

6.
古人讲究“炼字”,为得一字,反复推敲,苦心锤炼,常常“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今天,我们走进古诗词,感受古人的”炼字”艺术。
(1)下面诗句中,对关键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见”字写出诗人采菊时无意中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物我两忘的心境。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直”字写出了这缕孤烟直上青天的劲拔之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激动之情。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象变化,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D.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瘦”字写出了深秋时节独守空闺的词人因思念丈夫而憔悴悲伤的形象。
(2) 因一字而成名的宋代词人宋祁被誉为“红杏尚书”,他在《玉楼春•春景》中讴歌春色,描写了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请你为他的诗句补写一字,并说说你填写此字的理由。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________。
理由: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7.
(题文)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连处士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处士父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人有贫而窃其牛者,官捕之甚急,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改动)
注释:赒(zhōu):救济,接济 ‚粜(tiào):卖出粮食
【小题1】(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处士为之愧谢曰 (________)
②厚遗以遣之(_________)
【小题2】(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卒而反葬应山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
B.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 若皆罢去归矣 《西门豹治邺》
C.处士居应山   居十日,扁鹊复见    《扁鹊见蔡桓公》
D.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 骑千余,卒数万人    《陈涉世家》
【小题3】(小题3)下面加点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礼让而温仁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核舟记》
B.官捕之甚急    吾妻之美我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C.处士父以疾废于家 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D.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    其真无马邪  《马说》
【小题4】(小题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
【小题5】(小题5)连处士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其品格堪为楷模。文章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你不冷漠,世界就温暖
燕子
①一入冬,租住的房子暖气就不热。一天,我拨通了维修工的电话,对方问清楚我的住所,然后说他得40分钟才能赶过来,便匆匆挂了电话。 
②半个小时过后,响起了敲门声。开门一看,是个工人模样的中年男人。他气喘吁吁地进屋,我说:“看把您累的,刚才电话里忘记叮嘱您路上慢一些,车多,注意安全。” 男人笑了,说:“冲你这句话,一定得给你修好暖气。” 
③接下来,男人给每组暖气放气。放完气,男人的表情显得有些尴尬:“不好意思,能不能用用你的卫生间?” 
④“没有关系,您可以用。” 
⑤男人进去了,却不见出来。我猛然想起马桶漏水,家里一直接水管里的水来冲马桶。于是我喊道:“您不用冲,我来处理吧。” 
⑥门开了,男人出来了:“我已经给你把马桶修好了。” 
⑦我心想这真是个意外之喜。抬头一看,男人额头和鼻梁上都亮晶晶的,我赶忙递上了一杯水,男人接过来,一饮而尽,连声说着“谢谢”。 
⑧男人又到各房间查看暖气,发现还是不热,又去楼道里查看。半个小时过去了,男人进来说:“应该能热了,如果不热,我再过来处理。”说完,转身要走。 
⑨我说:“您洗洗手再走吧。” 
⑩“不用洗了。”男人说,“干我们这个活儿的经常是这样。” 
 “别,您来的时候干干净净,走的时候怎么能脏兮兮的呢?您还是洗干净手再走吧。”
男人不再坚持,洗手之后愉快地与我道别。我叮嘱道:“路远,车多,注意安全。”刚一出门,男人竟然吹起了口哨,我侧耳聆听,那是一首欢乐的曲子。我想,此刻,男人的心中一定荡漾着快乐的涟漪,一波,又一波。  
也是一个隆冬季节。一天中午下班后,狂风刮得正猛,鹅毛般的雪花漫天飞舞。我骑着自行车逆风而行,异常艰难。 
走了不到一半路,突然,车轱辘无法转动,发出哐当哐当的响声。我一边诅咒着这恶劣的天气,一边小心翼翼地推着车。路上鼓起的黑冰像一道道狰狞的伤疤,让人看了不免胆战心惊。一不留神,我重重地摔了一跤,车把歪了,车筐变了形,衣服上也脏兮兮的。 
我狼狈不堪地推着车,好容易把车推到修车铺。修车师傅正要收摊,看我过来,停下来,拿出工具简单地帮我处理了一下,说:“能骑回家,等天好的时候再修吧。” 
我问:“多少钱?” 
 “这点小活儿不要钱,你赶紧走吧。”说着,又埋头收拾工具。 
“那怎么行,这天寒地冻的,您出来工作多不容易。”说着,我把五元钱递了过去。 师傅推辞,我还是塞进了他的衣袋。 
正要转身离去,令人意外的一幕发生了:师傅一把扯住了我的车子:“你等等。”说完,走到前面来,把车把扭正了,把车筐也修好了,然后把车子往前推了几步,拿出扳子又给紧了几个螺丝。 
 “你走吧,这回车子好骑了。”师傅笑眯眯地说。 
我骑上车,果然轻快无比。风依旧刮得很猛,雪花依旧洋洋洒洒地飘落,但是我的心中却感到异常温暖,觉得这天地苍茫中自有一种温暖诗意在静静流淌。 
曾经听不少人在抱怨,说什么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我从来不这样认为。相反,于我而言,生活中的小美好小幸福俯拾即是,犹如芬芳缤纷的花儿时时开在心田,让我感到人心的温度和生活的亮度。 
其实,只要你愿意付出爱,你也会得到爱的丰厚回馈。要知道,你不复杂,世界就简单;你不污浊,世界就纯洁;你不冷漠,世界就温暖。
(选自《微型小说月报》有改动)
【小题1】小说以“你不冷漠,世界就温暖”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小题2】品析下列句子
(1)此刻,男人的心中一定荡漾着快乐的涟漪,一波,又一波。(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风依旧刮得很猛,雪花依旧洋洋洒洒地飘落。
【小题3】文章第段写道“一不留神,我重重地摔了一跤,车把歪了,车筐变了形,衣服上也脏兮兮的。”作者安排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修暖气的男人和修自行车的师傅在性格上有哪些共同点?
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在“无纸时代”,读纸质书
祝勇
①现在,读纸质书的人少了,手机阅读者却在增加。对此,写书的人感受最深,因为书的发行数早已不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壮观。对于一位写作者呕心沥血的文字,人们已经无暇顾及,这将写作者推向前所未有的尴尬位置,高纯度的文本也日益变成写作者的“独语”。
②书这个词,原本是指一本具体的书,就是《尚书》——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集,后来意义变宽,指所有的著作。生活要人们去挣扎、奋斗,因此,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高浓缩的书房,在见缝插针的地铁里读一读手机上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温暖的抚慰。现在手机上的书算不算书,我不知道。假若让我决断,我认为手机上的书不叫书,只有纸质书才是书。我认同手机阅读的便捷,同时担忧手机阅读的轻浅化和碎片化。我相信载体的变迁,必定带来内容的变化。当年我们古老的文字在甲骨、青铜、竹简、布帛、纸页上不断转移,与之伴随的必定是语言和内容的变化。比如青铜器上的文字必然是精简的,所记内容也一定是国家大事,所谓“祀”与“戎”,也就是祭祀和战争。当文字转移到纸页上,化作诗词、书札、文章,书写才自由自在,才成为一种均等的权利,抒情、议论也才成为可能,并蔓延出灿烂的文学史,有了我们浩大、辉煌的纸上文明,像王羲之《兰亭序》、李白《上阳台帖》、苏轼《寒食帖》,还有9亿字的《四库全书》。
③当书从纸页转移到电子屏幕上,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外壳,而是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网络呼唤点击量,因此造就了“标题党”,而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显然是不适合手机阅读的。手机的书库中当然也可以下载各类经典,但有谁会在手机上读黑格尔、韦伯、陈寅恪、钱锺书?
④有人说,纸的时代已然过去,就像甲骨时代、青铜时代终将过去一样。但我仍顽固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⑤文字需要阅读,文化则需要抚摸、感受、相融。我们的文字,从来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碰触到的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显示屏,更应该是温润的纸页——那是我们的文化,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从自然中来,带着生命的气息,牵动着汉字的呼吸筋脉,与我们的生命血乳交融
⑥“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都依托纸而存在。书的艺术,实际就是纸的艺术。抽去一张纸,美就会被抽空,文化也会被肢解。
⑦当然,我们还没有到悲观的时候。我们看到,书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在各大城市不断进驻黄金地段。像诚品、言几又、方所、西西弗这些品位高尚的书店也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书店的老印象,让阅读和选购变得更加轻松、时尚和舒适,在书店里翻书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最近为拙著《故宫的隐秘角落》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我惊讶地发现,来聆听我回溯历史、讲述故宫的,居然多是年轻读者——在电子时代长大的一代,对阅读,尤其是纸质书的阅读,竟然有着天然的好感。
⑧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为这样的阅读,让我们的思想沉静、深入,体验文明的纯美与辉煌。这样的阅读是可贵的,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
(《人民日报》2017年4月21日)
【小题1】在作者看来,手机阅读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小题2】第③段中的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3】品析下列句子
纸从自然中来,带着生命的气息,牵动着汉字的呼吸筋脉,与我们的生命血乳交融。
【小题4】作者为什么坚定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5.作文(共1题)

10.
按要求完成作文
网络热词“贫穷限制了我的想像力”虽是一种调侃,但也蕴含一定的道理。许多因素遮挡了我们的眼睛,局限了我们的认知。某一天你会发现,原来你认为的,会变得不一样。“原来”,是一种顿悟,是一种发现,是一种成长……
请以“原来”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内容具体,感情真挚,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学校和姓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