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江苏溧水高级中学高三暑期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511277

试卷类型:假期作业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4题)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晋人书札和小品文中隽句天成, 。陶渊明的诗句和文句的 ,也是这“世说新语时代”的产物。陶渊明散文化的诗句又 地影响着宋代散文化的诗派。苏、黄、米、蔡等人们的书法也力追晋人萧散的风致。但总嫌做作夸张,没有晋人的
A.俯拾即是   巧妙    深深   自在
B.俯拾即是    隽妙    遥遥    自然
C.比比皆是    隽妙    遥遥    自在
D.比比皆是    巧妙    深深    自然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作为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三顶桂冠的黄山,草木葱茏,怪 石嶙峋,古迹多多,是人们游览观赏的好去处。
B.大多数观众怀着对明星父母们的窥私心理收看真人秀节目,无意间被节目中的萌娃所吸引, 从而对其产生认同的情感。
C.江苏省海峡两岸促进会将组织举办两岸民间文化经贸合作论坛,来加强两岸经贸领域人员交 流,为两岸文化经贸合作项目牵线搭桥。
D.对于拥有雄心壮志的人以及那些渴望冒险的年轻人来说,大城市才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最好 的舞台,因而拥有更致命的吸引力。
3.
下列各项中对句意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生活需要付出努力和代价。
B.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勇于反抗命运。
C.时间会刺破青春表面的彩饰,会在美人的额上掘深沟浅槽;会吃掉稀世之珍!天生丽质,什么都逃不过他那横扫的镰刀。——空虚的生活将导致理想无法实现。
D.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要识破恶人的真面目。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 )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诗中写得很明白,其中句子如“ ”,是写琴声的轻柔细屑,从中可以见出真正的感情;“ ”,描写琴声表现了一种精神余溢的气势,这很能动人视听;“ ”写琴声的纵横变化,但仍不失于自然;“ ”是写琴声的脱颖孤峙,不同于流俗;而“ ”则是写琴声的抑扬起伏,不拘于老俗套的表现形式。这些都是描写弹琴的指法技巧,写琴声的妙处,说明韩愈深得鉴赏琴声的奥妙。
①刬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②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③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④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⑤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A.②①③④⑤B.③①⑤②④
C.③①②⑤④D.②③④①⑤

2.句子默写(共1题)

5.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可堪孤馆闭春寒, 。(秦观《踏莎行》)
(2) ,何不改此度?(屈原《离骚))
(3)壮士饥餐胡虏肉, 。(岳飞《满江红》)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5) ,老大嫁作商人妇。(白居易《琵琶行》)
(6)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7)彼童子之师,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8)二十四桥仍在, 。(姜夔《扬州慢》)

3.诗歌鉴赏(共1题)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 美 人
刘辰翁
梅梢腊尽春归了。毕竟春寒少。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
年光老去才情在。唯有华风改。醉中幸自不曾愁。谁唱春花秋叶泪偷流。
【注】① 刘辰翁:南宋词人。宋亡后,词人飘零隐居于深山。② 窖群:地窖、羊群。指苏武被拘匈奴、幽囚大窖、牧羊北海。
【小题1】“梅梢腊尽春归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赏析上阕“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
【小题3】简析结尾两句主人公的形象。

4.文言文阅读(共1题)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晁君成诗集叙
苏轼
“达贤者有后,张汤是也。”张汤宜无后者也。“无其实而窃其名者无后,扬雄是也。”扬雄宜有后者也。达贤者有后,吾是以知蔽贤者之无后也。无其实而窃其名者无后,吾是以知有其实而辞其名者之有后也。贤者,民之所以生也,而蔽之,是绝民也。名者,古今之达尊也,重于富贵,而窃之,是欺天也。绝民欺天,其无后不亦宜乎!故曰:达贤者与.有其实而辞其名者皆有后。吾常诵之云尔。
乃者官于杭,杭之新城令晁君君成讳端友者,君子人也。吾与之游三年,知其为君子,而不知其能文与诗,而君亦未尝有一语及此者。其后君既殁于京师,其子补之出君之诗三百六十篇。读之而惊曰:嗟夫,诗之指虽微,然其美恶高下,犹有可以言传而指见者至于人之贤不肖,其深远茫昧难知,盖甚于诗。今吾尚不能知君之能诗,则其所谓知君为君子者,果能尽知之乎。君以进士得官,所至民安乐之,惟恐其去。然未尝以一言求于人。凡从仕二十有三年,而后改官以没。由此观之,非独吾不知,举世莫之知也。
君之诗清厚静深,如其为人,而每篇辄出新意奇语,宜为人所共爱,其势非君深自覆匿,人必知之。而其子补之,于文无所不能,博辩俊伟,绝人远甚,将必显于世。吾是以益知有其实而辞其名者之必有后也。昔李郃为汉中候吏,和帝遣二使者微服入蜀,馆于郃。郃以星知之。后三年,使者为汉中守,而郃犹为候吏,人莫知之者,其博学隐德之报,在其子固。《诗》曰:“岂弟君子,神所劳矣。”
(选自《苏轼文集》,有改动)
【注】①岂弟(kǎi tì):即“恺悌”,和乐平易。
【小题1】对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与之三年游:交往
B.博辩俊伟,人远甚绝:超过
C.和帝遣二使者微服入蜀微服:改变常服以避人耳目
D.其博学隐德之,在其子固报:回复
【小题2】【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有名望的人,是通达世情而受人尊敬的人,不仅百姓赖以生存,而且有杰出的后代。
B.新城令晁君行事正派,从不求别人做一件事,前后做官二十三年,可惜刚刚给他加官,就去世了。
C.晁君儿子晁补之,对于各种文体无所不能,学识渊博,文思辩捷,人物英俊,气度宏伟,卓越不凡,因而英明显世。
D.作者认为,张汤是通达贤德的人,晁君成、李郃是有真才实学而不享其名的人,他们都有杰出的后人。
【小题4】【小题5】翻译句子
(1)贤者,民之所以生也,而蔽之,是绝民也。
(2)诗之指虽微,然其美恶高下,犹有可以言传而指见者。
(3)至于人之贤不肖,其深远茫昧难知,盖甚于诗。
【小题6】作者认为晁君成“有其实而辞其名”,请依据文章内容分别简要概括“有其实”“辞其名”理由。

5.现代文阅读(共1题)

8.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宁古塔

余秋雨

①我正站在从牡丹江到镜泊湖去的半道上,脚下是清代称之为“宁古塔”的所在。有那么多的清廷大案以它作为句点,“宁古塔”三个字是清廷官员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

②据《研堂见闻杂记》记载,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当时另有一个著名的流放地叫尚阳堡,但与宁古塔一比,尚阳堡还有房子可住,还能活得下来,简直好到天上去了。也许有人会想,有塔的地方总该有点文明的遗留吧?这就搞错了。宁古塔没有塔,这三个字完全是满语的音译,意为“六个”(“宁古”为“六”,“塔”为“个”),据说很早的时候曾有兄弟六人在这里住过。

③当时的流放有着很大的株连规模。全家流放、祸及九族,甚至邻里,几十人、百余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到了目的地,选出一些女的卖给娼寮,选出一些男的去换马。最好的待遇是在所谓“官庄”里做苦力,当然也完全没有自由。照清代被流放的学者吴兆骞记述,“官庄人皆骨瘦如柴”、“一年到头,不是种田,即是打围、烧石灰、烧炭,并无半刻空闲日子”。

④当官衔、身份、家产一一被剥除时,剩下的就是生命对生命的直接呼唤。著名的反清义士函可,在东北流放时最要好的那些朋友,几乎都是被贬的清朝官吏。但这些人都是一些善良而正直的人。例如,李裀获罪是因为上谏朝廷,指陈当时的“逃人法”立法过重,株连太多;魏琯因上疏主张一个犯人的妻子“应免流徙”而自己反被流徙;季开生是谏阻皇帝到民间选美女;郝浴是弹劾吴三桂骄横不法……。现在他们的发言权被剥夺了,但善良和正直却剥夺不了。政敌不见了,对立松懈了,只剩下一群赤诚相见的朋友。我敢断言,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最珍贵、最感人的友谊必定产生在朔北和南荒的流放地,产生在那些蓬头垢面的文士们中间。

⑤除了流放者之间的友谊外,外人与流放者的友谊也有一种特殊的重量。康熙年间顾贞观知道老友吴兆骞在边荒时间已经很长,吃足了各种苦头,很想晚年能赎他回来过几天安定日子,为此他叩拜座座朱门集资。但这事不能光靠钱,还要让当朝最有权威的人点头。他好不容易结识了当朝太傅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纳兰容若是一个人品和文品都不错的人,也乐于帮助朋友,但对顾贞观提出的这个要求却觉得事关重大,难以点头。顾贞观没有办法,只得拿出他因思念吴兆骞而写的词作《金缕曲》两首给纳兰容若看。纳兰容若当时刚一读完就声泪俱下,对顾贞观说:“给我十年时间吧,我当作自己的事来办,今后你完全不用再叮嘱我了。”顾贞观一听急了:“十年?他还有几年好活?五年为期,好吗?”纳兰容若擦着眼泪点了点头。经过很多人的努力,吴兆骞终于被赎了回来。我常常想,今天东北人的豪爽、好客、重友情、讲义气,一定与流放者们的精神遗留有某种关联。流放,创造了一个味道浓厚的精神世界,使我们得惠至今。

⑥在享受友情之外,文化素养高一点的流放者则把东北作为文化考察的对象,并留诸文字。例如,《宁古塔志》《宁古塔山水记》《柳边纪略》《龙沙物产咏》等等,这些著作具有很高的历史学、地理学、风俗学、物产学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流放者脚下的这块土地给了他们那么多无告的陌生,那么多绝望的辛酸,但他们却无意怨恨它,而用温热的手掌抚摸着它,让它感受文明的热量,使它进入文化的史册。

⑦但流放无论如何也是对文明的一种摧残。尽管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也受了不少苦,但宁古塔那样的流放方式却永远也出不了《离骚》《史记》和《红楼梦》。部分文人之所以能在流放的苦难中显现人性、创建文明,本源于他们内心的高贵。他们的外部身份可以一变再变,甚至终身陷于囹圄,但内心的高贵却未曾全然销蚀。凭着这种高贵,人们可以在生死存亡线的边缘上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

⑧我站在这块古代称为宁古塔的土地上,长时间地举头四顾又终究低下头来,为他们在苦难中的高贵。

(选自余秋雨《宁古塔》,有删节)

【小题1】被流放宁古塔的官员命途多舛,他们的不幸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试作概括。
【小题2】为什么要写顾贞观营救老友吴兆骞的事情,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小题3】理解文章第七小节画线句子的含义。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的情感态度。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