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510271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8/24

1.选择题(共2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剑王朝》一剧中,作为地位不可动摇的男主角,丁宁一亮相“面不改色刷老千”的戏份,把自身受耍小聪明抖机灵的特点暴露得淋漓尽致。
②这部小说通过丁子桃这一人物形象讲述了土改的历史,那些血泪的诉说、惨痛的场景,常使我不忍卒读,热泪盈眶。
③今天天气晴朗,微风徐徐,看着远处波光粼粼的水面,走在杭州西湖风景区的断桥上,真的是如坐春风。
④不像小米、锤子等品牌的手机,办个发布会,弄得声势浩大,满城风雨,金立悄悄地上架了一款主打续航的新机。
⑤检察院的一名职工把老婆打成了轻伤,按理应交由公安机关异地办案,才能避免瓜田李下之嫌。
⑥为了应付高考,课堂上教师对课文的处理越来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破坏了美感,长此以往,学生目无全牛。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
2.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天命是使命,不是宿命。是使命,就义无反顾。对结果不抱幻想,就更加义无反顾。实际上, 。这就是孔子的“听天由命”。
①选择该做的,则看过程,看道义。
②选择能做的,就要看结果,看利害。有好处,能成功,则做;没好处,会失败,就不做。
③这就两种选择。一种是选择能做的,一种是选择该做的。
④问题仅仅在于:什么事情做,什么事情不做。
⑤只要有道义所在,就义无反顾地去做,全心全意地去做,尽心尽力地去做。至于成不成功,那是老天爷的事。
⑥人的一生不可能什么都做,也不可能什么都不做,他总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A.⑥④⑤③①②B.⑤③②①④⑥C.⑤④③①②⑥D.⑥④③②①⑤

2.诗歌鉴赏(共1题)

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寒江上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①《论语·微子》有孔子命路向长沮、桀溺问津的典故,两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讥笑孔子栖栖惶惶,奔走四方,以求被任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
(1)请合理补充相关成分,说说首联的意思。
(2)本诗尾联说“欲有问”,作者想要问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陆游字务观,名游,山阴人。盖母氏梦秦少游而生公,故以秦名为字而字其名。或曰公慕少游者也。绍兴末始赐第。学诗于茶山曾文清公。尝从紫岩张公游,具知西北事。天资慷慨,喜任侠,常以踞鞍草檄自任,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自商贾、仙释、诗人、剑客,无不徧交游。宦剑南,作为歌诗,皆寄意恢复。书肆流传,或得之以御孝宗。上乙其处而韪之,旋除删定官。或疑其交游非类,为论者所斥。上怜其才,旋即复用。上手批以出,陆游除礼部郎。上之除目,自公而止,其得上眷如此。公早求退,往来若耶、云门,留宾款洽,以觞咏自娱。官已阶中大夫,遂致其仕,誓不复出。韩侂胄固欲其出,公勉为之出。韩喜陆附己,至出所爱四夫人擘阮琴起舞,索公为词,有“飞上锦裀红绉”之语。又命公勺青衣泉,旁有唐开成道士题名,韩求陆记,记极精古,且以坐客皆不能尽一瓢,惟游尽勺,且谓挂冠复出,不惟有愧于斯泉,且有愧于开成道士云。先是,慈福赐韩以南园,韩求记于公。公记云:“天下知公之功而不知公之志,知上之倚公而不知公之自处。公之自处与上之倚公,本自不侔。”盖寓微词也。又云:“游老,谢事山阴泽中。公以手书来,曰:‘子为我作《南园记》。’岂取其无谀言,无侈辞,足以导公之志欤!”公已赐丙第,人谓公探孝宗恢复之志,故作为歌诗,以恢复自期。至公之终,犹留诗以示其家云:“王师克复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则公之心,方暴白于易箦之时矣。
(选自叶绍翁《四朝闻见录·陆放翁》)
【注】①秦少游:宋代词人,名观,字少游。②乙:画“乙”字形状的记号,从前读书时常用到,主要用来表示停顿或修改。③侔:相等。④易箦:指弥留之际。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从紫岩张公游   游:游历
B.其得上眷如此 眷:宠爱
C.莫辞更坐弹一曲   更:再次
D.是谁之过与 过:责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常以踞鞍草檄自任 斧斤以时入山林
B.或疑其交游非类 余嘉其能行古道
C.公勉为之出  为天下笑者,何也
D.知上之倚公而不知公之自处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A.为论者所斥
B.上怜其才,公旋即复用
C.甚善矣,子之不治东阿也
D.不拘于时,学于余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课本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如果按照传统礼仪,表示我们对陆游的尊敬,称陆务观才更合适。
B.礼部郎,即礼部侍郎,为礼部最高长官。“礼部”为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事务。
C.歌诗,即诗歌。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称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歌体裁。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其意是年事已高,就上书皇帝请求退休,好让一把老骨头能葬在故乡。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官已阶中大夫,遂致其仕,誓不复出。
(2)岂取其无谀言,无侈辞,足以导公之志欤!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贾政在《红楼梦》中并不处于一个中心位置 ,作者对他的态度是隐藏的,作者没有以简单的是非评判、送来分析代替对艺术描绘。作者把贾政作为一个文学形象来塑造,是把他看成了生活中的“这一个”,既是一般意义上的封建卫道士,又是一个活生生的个性人物。
贾政更多的时候是社会性的贾政,他被“文化”化了,被“封建”化了,被“理性”化了。“文化”得像是不食人间烟火,“封建”得像是冥顽不化的冬烘先生,“理性”得像是天外来客,没有一点生活的趣味。他的性格是古板的,僵硬的。读书造成了贾政的文化性格中的理性内容——忠君孝亲、服膺传统、循规蹈矩。可是这样的一个正人君子却在生活中处处遭遇难堪和尴尬,和社会的感性生活格格不入。知人论世,空谈大道,可以左右逢源、滔滔不绝。可一到现实中,他就捉襟见肘、难以裕如了。在第九十九回,有贾政外出为官的一段描写:贾政只是遵守条例制度,苦了手下人。引起强烈不满后,又放任自流。最终被胡作非为的奴才李十儿钳制,酿成丢官降级的大祸。贾政是生活中一类读书人的代表,读得不会生活,读得不能明辨是非,读得人生、幽默、情趣全无,读得只认“读书”。贾政的悲剧是不懂得“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青”的道理,是封建文人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悲剧。贾政的读书不化,造成了他性格和命运的深刻悲剧。貌似满腹经纶,实则无半分能力。为父严则严矣,却方法失当。为官清且廉矣,却毫无作为。自己终生所捍卫的、追求的事业和目标,只能看着如东逝之水,无力挽回,徒唤奈何。
与贾府中的其他“爷们”形象相比,贾政有着与众不同的品行、个性、文化修养和处世态度。如果说贾赦、贾珍、贾琏、贾蓉等是自己“坏”下去,是贾府栋梁上的蛀虫的话,那么,贾政作为“好”的“爷们”形象,极力维护着家族利益、封建大厦,仿佛栖息在黑夜中林间的猫头鹰,既不能扑提田鼠,又不能阻止黎明晨曦的穿云透雾。他的存在与努力,对此衰落命运于事无补,更不用说“挽狂澜于既倒”了。
贾政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他并不像有些论者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封建“机器”,毫无人性、一味虚伪。曹雪芹把贾政当作生活中独特的“这一个”来写,一般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贾政的阶级本质是“卫道士”的形象,但他的卫道本质又是独特的。体现在与宝玉的父子关系上,他对宝玉怜爱、寄予厚望转而至于严酷;体现在众人之前,道貌岸然、莫测高深,实际上心灵枯槁乏趣、呆滞不活;体现在封建官僚体制上,他不过是被时代误会的人物,他与他所属的那个社会统治阶级,互相认同,却不被后者所容;他向往封建文化、封建理想,却被这文化弄得只剩下了躯体的空壳。
(摘编自孙传科《贾政其人——贾政文学形象的美学讲解》)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政的形象是生活中的“这一个”,说明他是一个性格鲜明、个性突出的独特的文学形象,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意义。
B.在《红楼梦》中,贾政更多的是社会化的人物形象,古板、僵硬是其主要的性格特征,这一点与封建文化的影响不无关系。
C.作者引用《红楼梦》第九十九回贾政外出为官的一段描写,为的是强调贾政服膺传统、循规蹈矩以至于与社会生活格格不入的性格特点。
D.作者认为贾政性格和命运的深刻悲剧的原因是其读书不化,导致自己终生所捍卫的、追求的事业和目标无法实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贾政的品行、个性、文化修养和处世态度,以及他极力维护家族利益的行为,是他与贾府中的其他“爷们”如贾赦、贾珍的主要区别所在。
B.作者认为贾政并不是一个毫无人性、一味虚伪的封建“机器”,而是人情味十足、能够明辨是非的活生生的人物。
C.贾政与他所属的那个社会统治阶级互相认同,向往封建文化和封建理想,可惜不被封建文化接纳,是一个被时代误会的人物。
D.作者把贾政比作猫头鹰,是说他既无力阻止贾府中的“坏爷们”继续“坏”下去,又无法阻止整个家族衰落的命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玉挨打》一文中,当众门客来劝贾政时,贾政说:“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这一点也暗示出贾政的“卫道士”的形象。
B.《宝玉挨打》的父子冲突的相关情节,印证了文中“为父严则严矣,却方法失当;为官清且廉矣,却毫无作为”的结论。
C.《红楼梦》第九回中,贾政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这句话暗示出贾政的读书不化。
D.贾政喜欢与詹光、单聘仁、卜固修交往,他们的名字实际上是“沾光”“善骗人”“不顾羞”的谐音,这一点也说明作者对贾政的态度是隐藏在叙述描写背后的。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失独
张丽
初冬难得的晴日,蓝天沉在池塘的水底,几朵云彩被粼粼的波光清洗着,白得晃眼。
进村第二家是英子的娘家,三十年前我就熟了。从小学到初中,我和英子是最要好的同学、姐妹,连英子妈都说,她家就是我家。英子家很温暖,爸妈和善,房子又是我们老家最好的红砖墙。还有三间厚实的木楼,冬天暖和,夏天阴凉。我和英子在她的房间吃柿子、柿饼,躺着咬耳朵说悄悄话,趴着做作业。总在我们玩累的时候,传来英子妈的喊声:“伢们,快出来吃饭。”这次,也是午饭时分,只是隔了三十年,还少了一个人。是的,少了英子。我是一个人回来看英子妈,也是我的干妈的。
英子屋后的银杏树光秃秃,散落的黄叶被风吹得七零八落。那棵柿子树向苍天伸着无助的枝干,托着几个红红的小灯笼。都冬天了,竟然还有没被寒霜打落的柿子。柿子可是英子最爱吃的啊,如果……我不敢想,鼻子发酸,脚步发软。拐了个弯,就看见坐在太阳下的英子妈。才一年不见,她更瘦小了,头发全白了,像罩着一团水洗的白云。曾几何时,我和英子抢着在她头上涂抹洗发水,揉搓出一把把白色的泡沫,跳着笑着欢叫,妈妈是个白头翁,妈妈成了老奶奶!英子妈真的成了老奶奶。我都走到她跟前了,还不见一点动静。趴在她脚边的黄狗,叫了一声,懒懒地仰头看我。
我喊了声“干妈”,没有回应。便走到她面前,她看着我,表情呆呆的,似乎面对一个陌生人。
干妈,您不认识我啊?我是兰兰,英子的好朋友啊!我拉过她的手说。
英子?英儿——干妈机械地念叨着英子,手拍怀里的小棉被,身子一下下摇动。椅子很扎实,是上世纪70年代家家有的圆椅,椅靠大半圆,弯到前方空着,孩子坐进去后,用木棍穿过弯靠洞眼,以防孩子掉下来。这种圆椅是为小孩制作的,大人一般坐不进去。干妈坐的显然是英子小时候的圆椅。
不是啊,干妈,我是兰兰,兰兰!我拥着干妈作无力的申辩——她已经不认识我了,甚至脑子不清醒。风吹进我酸涩的双眼,强忍的泪珠在池塘道道波光的映射下,颗颗滴落。
怕干妈看见,便赶紧擦了眼泪找英子爸爸。
进门又是白,先是一院子的白棉絮,再是干爸的白发白胡子。
干爸拍着我的背,说,过去了,伢,莫哭,哭也哭不回。
我捂住嘴,忍住不哭,可干爸的眼睛分明是红的。他叹了口气,唉,英儿走了,真的走了,可她妈就是不相信哪!
干爸带我去英子的房间,那是我和英子的闺房啊!一切还是过去的模样——床靠墙摆着,书桌上摆放的柿子软塌塌的,起了黑斑。床上铺着床单,厚厚的被子是绸缎被面,条纹被里,摸上去柔软温暖。干爸打开衣柜,除了英子的衣服,全是棉絮。
英儿从小怕冷,她妈年年给她种棉花,打棉絮。太阳出来就抱出来晒。干爸说。
我走到院子里,把脸埋进吸饱了温暖的棉絮,阳光的味道扑鼻而来,一股温热顺着我的双眼、鼻翼,缓缓流下。
自从英儿一走,你干妈脑子糊涂了。天天坐在那个圆椅里。那椅子,唉,是英子爸留下的。
怎么可能?您是说——英子不是你们的孩子?我觉得干爸也开始犯糊涂。
兰兰,你忘了吗?小时候你俩问过我们的,为啥椅子底板上的名字不是我们的。
是的,我记得。底板上的名字是阮清华,我们村方圆几十里没有姓阮的。
英儿妈不能生,我们才抱养的她。把她当宝贝养大,哪晓得她年纪轻轻得了肺癌,才活到四十岁——就要我俩老,白发人送她……干爸的话在风中颤抖:她爸是山里的木匠,伢养多了不耐活。英儿小没人带,丢在圆椅里不愿意,哭死哭活的,爸妈哪忍心——我们抱她过来,她爸妈送了圆椅,说是个念想,还有那小包被……
干妈还在阳光下,手拍小包被念叨着什么。
英子稚气的话又在我耳边响起:兰兰,你有一群兄弟姐妹,我为啥是独苗啊?
独苗吃独食,你看,满树的柿子都是你一个人的!站在树下,我喃喃着当年的话语。
池塘的水泛着清冷的白光。“啪”,一个柿子落到地面,鲜红的汁液,血一般飞溅。
(摘编自《北京文学》2017年3期)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为下文“我”的出场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我”内心无比沉痛的心情。
B.“我不敢想,鼻子发酸,脚步发软”是因为“我”触景生情,回忆起了过去,却又无法接受现实,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
C.面对英子的离世,干爸说“过去了”,劝“我”不要哭,可自己的眼睛却红了,说明干爸是一个故作坚强,口是心非的人。
D.“我”虽然知道干妈已经神志不清了,却还是摇头她作无力的申辩,这一细节说明“我”不愿接受现实,在和现实作无力的抗争。
E. 文章在情节安排上颇有技巧,运用倒叙的手法,先写英子的离世,再交代英子的身世,造成了情节的突转。
【小题2】文中多次运用了伏笔,请选择两处作简要分析。
【小题3】“柿子”这个物象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请试作分析。

5.语言表达(共1题)

7.
下面一段文字的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请从词语运用的角度,提炼出其中一个特点,然后自拟话题写一段文字。要求:(1)所写文字具有这个特点,(2)主题突出、文意完整;(3)字数为40-60字(含标点符号)。
上有平台,可以观海。但见浩瀚一片,辽无边际,海上蓬莱,尤为诡奇。我又穿过更密的林子,翻过更奇的山峰,蛇行经过更险的悬崖,踏进更深的波浪。一苇可航,我到了海心的飞来峰上。

6.命题作文(共1题)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和谐等都需要纽带。
请以“纽带”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以讲述故事,说明道理;也可以发表评论,阐述观点。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1道)

    命题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