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3题)
①为警示行业弊端,洛阳著名房产监督机构“房天下”发起“洛阳地产人关心的十大问题”大调查,旨在避免积羽沉舟,扶持行业健康发展。
②小张自上月请假后,近一个月了没来上班,他因久假不归受到公司的点名批评,奇怪的是,他却依然没有现身,大家对他神秘失踪一事议论纷纷。
③近年来,一些作者在探索文学创作的新路时,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难兴文艺之春。
④依格宣布停止制作像《灰姑娘2:梦想成真》这样狗尾续貂的低劣作品,这些作品对迪斯尼公司来说就好比电影《料理鼠王》中那些速冻食品一样。
⑤虽然“中石化”通过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对汽油涨价问题不厌其烦地作解释,但广大用户对涨价之事莫衷一是,普遍认为是“一路飙升”。
⑥李局长爱读书,读到会心处往往会拍案而起,有心领神会之感,感觉到很多心里没来得及说的话,都被作者用精辟的话语概括出来了。
A.②④⑤ | B.②⑤⑥ | C.①③⑥ | D.①④⑤ |
A.根据杭州出台的国内首部网络交易政府规章,卖家如果骚扰、威胁消费者,使其违背意愿作出或修改交易评价,将对其处以最高两万元的罚款。 |
B.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人也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魂的驱壳,能不能创作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取决于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 |
C.植物营养学就是研究如何通过施肥等措施提高作物质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的,因此植物营养不仅对粮食数量安全,而且对粮食质量安全至关重要。 |
D.国务院近日完善消费品进出口的相关政策,对国内消费者需求的大部分进口日用消费品,于今年6月底前确定降低进口关税试点,扩大降税商品范围。 |
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比较匮乏的情况下,建立在地域文 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就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达至繁荣。随着信息化的发展, 尤其是进入电影、电视、互联网、智能手机普及的数字化时代之后,地域色彩浓 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试想,当人们打开手里的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好 莱坞电影、电视节目、网络视频、流行音乐,就可以跟天南地北的人们聊天交流 的时候,谁还愿意走进剧院,去观赏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呢?
A.信息化发展导致古老的地方剧种日渐式微 |
B.信息化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威胁 |
C.信息与交通间接影响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 |
D.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承需重视保护剧院特色 |
2.诗歌鉴赏- (共1题)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
王安石
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岧峣②。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③低心事折腰。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注]①本诗写于1051年,这一年作者31岁,任舒州通判。昌叔:王安石妹夫。②岧峣:高山。③分:甘愿。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划破寂静的乌啼声,渲染出秋日傍晚的空寂。 |
B.颔联写作者登高赏菊,“红”对“绿”,“紫”对“黄”,色彩斑斓,场面欢乐。 |
C.第五句诗中有画,流云将“落木” “渡口”连成一片,画面开阔,气韵生动。 |
D.第六句“乱”字,既写出了群山连绵起伏之状,也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纷乱不定、犹豫彷徨之情。 |
【小题2】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氏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氏赴水死。侍儿孙氏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注]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氏贞烈夫人,孙氏安人,立祠致祭。
(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注]偾军:溃败的军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
B.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
C.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
D.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
A.骑是古代的军事单位,一人一马叫骑,一车四马叫乘,皇帝也被称为万乘之尊。 |
B.左右和现代汉语词汇的意思不同,古代是一种专有称呼,这里表示近臣、侍从。 |
C.家庙是供奉祖宗灵位的,供族人祭祀、朝拜的场所,上古时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 |
D.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世宗、玄宗、太祖。 |
A.花云勇猛超群,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赏识。至正十三年他拜见太祖,曾在遇险时挺身而出使太祖免于难;此后又多次带兵打仗,建立显赫战功,得到太祖提拔。 |
B.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花云妻子看到战况紧急,知道丈夫生命危险,表示自己决不独活,将三岁的儿子托付给家中仆人;花云被服后,妻子没水而死。 |
C.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之后元帅朱文逊战死,他也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
D.花云的儿子花炜历尽艰辛后安全存活。花云妻子死后,侍儿抱起花炜逃命,被掠至九江,侍儿将他托养在渔家,后来又带他渡江,一年后才来到太祖身边。 |
(1)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
(2)“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
4.现代文阅读- (共3题)
一
味精在都市传说中有许多危害,版本也不尽相同。许多人“相信”味精有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认为它是“化学工业品”,虽然味精亮晶晶的,好像一种化工产品,其实它和酱油、酷一样,都是一种酿造产品,可以增进人们的食欲,提高人体对其他各种食物的吸收能力,对人体有一定的滋补作用。
味精的诞生和使用只有百年的历史,但对于拥有几千年历史的美食大国而言,没有味精,依靠各种天然食材混搭也能捉出鲜味来。据说,古时“鲜”字的写法本是三个鱼字。鱼本鲜中之最,三个鱼就更鲜了。春秋时代齐桓公的御厨易牙首创了“鱼腹藏羊肉”这道菜,从而开创了天然食材混搭提鲜之道。
古人最常用的是食材混搭煮制高汤提鲜,俗话说,“艺人的腔,厨子的汤”,制作出优质的清汤或奶汤,是使菜肴増鲜的最佳手段。在发明味精前,高汤几乎是全世界每一个专业后厨的必备品,用高汤代替水是让菜品变得更加鲜美的利器。中餐的开水白菜、鱼翅捞饭需要鸡闷火腿清汤和鸡爪猪肉浓汤;日料寿喜烧、茶碗蒸需要柴鱼昆布高汤“出汁”;意大利炖饭需要鸡高汤;西班牙海鲜饭需要鱼或者海鲜高汤;当然还有各国素食里的素高汤等等。
制汤俗称“吊汤”,可以追溯到1400年前“捶牛羊骨令碎,熟煮,去汁;掠去滓末(沫),停之使清”(《齐民要术》)的制汤法;后来出现了一种“捉(提)清汁法”,其做法是:将鸡汤、鴨源或肉汤放在锅中烧煮,然后将生虾捣烂,和入甜酱、酱油,再授进汤中,等汤沸腾,泛起浮沫,即撇去,如此三四次,捞去虾渣,即成清汤。
除了采用高汤提鲜外,古人常将蟹肉、蟹油、蟹黄用猪油“炼”后收贮起来,俗称“蟹油”,供制作肴馔时用。这种方法,江苏、渐江民间至今仍颇盛行。无论烧菜、剀馅,还是下面条,都可以放入适当的“蟹油”,其味之鲜,不可言传。
此外,古人还常将一些比较鲜美的食品原料磨成粉,制作成原始的“味精”撒在菜肴中以增鲜。如清顾仲所撰的《养小录》中就记有用笋粉和蘑菇粉提鲜。清朝时期的鲁菜成为宫廷菜的重要原因,鲁菜师傅能从各地海鲜里提出鲜味来,比如将海肠子烘干研磨成粉,做菜时撒进去,这种原始的“味精”使得普通的菜肴立马变鲜。
二
1908年,一位名叫池田菊苗的日本东京大学化学教授在喝了羹子做的海带黄瓜汤后,发现味道特别鲜。“海带和黄瓜都是极普通的食物,怎么会产生如此的鲜味呢?”池田充满了疑问。从这天起,池田教授就在实验室里仔细研究起海带的成分来。半年后,他从10公斤海带中提取出0.2克谷氨酸钠,只要在汤里放一点点这玩意儿,立刻就能增加汤的鲜味。
谷氨酸钠是一种氡基酸一一谷氨酸的钠盐,谷氨酸是组成蛋白质的20种基酸之一,只要食物中含有蛋白质,就含有谷氡酸。但是结合在蛋白质中的谷氩酸是没有味道的,只有当谷氨酸游离出来时才能刺激舌蕾上的鲜味受体,谷氨酸由酸变成盐时更容易电离,也就更有鲜味。
其实谷氨酸钠最早是1866年由德国化学家里德豪森研制成功的,他当年是从植物蛋白中提取的这种成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当时这种产品在欧洲并没有批量生产。池田菊苗认识到了谷氣酸钠的商业价值,想到了该怎样用工业方法生产谷氨酸钠。当时一位名叫铃木三朗助的日本商人,正和他人共同研究从海带里提取碘的生产方法。当他看到池田教授的研究成果后大为振奋,立刻决定生产谷氨酸钠。池田和铃木的合作很快就结出了硕果。不久后,一种叫“味之素”的商品出现在东京浅草的一家店铺里,广告语是“家有味之素,白水变鸡汁”。一时间,购买“味之素”的人差点挤破了店铺的大门。
三
“味之素”传入中国后,这种奇妙的白色粉末让日本企业获得了巨额收益,日本人对谷氨酸钠的提取工艺严格保密,企图长期垄断全球市场。1921年,一位名叫吴蕴初的中国人利用空余时间,和夫人一起,在上海租用的一处住房的阁楼里,开始研制提取谷氨酸钠的技术,经过不懈努力,他发明了生产谷氨酸钠的水解法。
工艺成功后,吴蕴初寻找投资人合作建立了“天厨味精厂”,并且在吴蕴初的提议下,采用了至今仍在使用的“佛手”商标。天厨味精厂的佛手牌味精一上市,立即打破了日本“味之素”的垄断。从此,味精进入了中国普通民众的厨房,并随着中餐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中华饮食文化永久联系在了一起。
20世纪60年代,被称为“台湾发酵之父”的苏远志利用生产蔗糖的废糖蜜作为细菌发酵生产味精的培养基质,大大降低了味精的生产成本,而且增加了产量。因为苏远志的发明,6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每年节省进口小麦外汇400万美元,同时外销味精赚进600万美元。到了1981年,我国台湾味精外销量达12353吨,取代日本跃居世界首位。
——节选自母冰《味精:舌尖之鲜的奥秘》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多消费者“相信”味精有害,其实味精和酱油、醋一样,都是一种酿造产品,对人们的饮食、体质健康都有积极的作用。 |
B.高汤能使菜肴鲜美,所以在发明味精之前,高汤几乎是全界每一个专业后厨的必备品。 |
C.谷氨酸钠是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之一,只要食物中含有蛋白质,就含有谷氨酸钠。 |
D.谷氨酸结合在蛋白质中是没有味道的,需要它游离出来,刺激舌蕾上的鲜味受体,我们才能感受到鲜味。 |
A.烹饪佳肴时放点儿味精提鲜,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了,在没有味精的古代,人们为了提鲜还要辛苦煮制各种高汤。 |
B.最早的食用味精,是德国化学家里德豪森从植物蛋白中提取出来的,并开始批量生产。 |
C.鲜味食物不需再放味精。如鱼虾海鲜、鸡蛋、肉类等,这些食材鲜味的重要来源是谷氨酸,与菜肴中的盐相遇加热后,自然就会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 |
D.味精的发明直至走上餐桌的过程,提醒我们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企业家整合技术、资金、人才的作用无可替代。 |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古人依靠各种天然食材提鲜的方法。
树上的男爵
[意]卡尔维诺 吴正仪译
吃饭时,首席上端坐着我们的父亲,阿米尼奥·皮奥瓦斯科·迪·隆多男爵。他头上戴着路易十四式的假发,这像他的许多物品一样已经过时。
“怎么样?”父亲厉声问道。
“不吃,还是不吃!”柯希莫把头扭向一边。
“从饭桌上滚开!”
这时柯希莫已经转过身去,背对着我们,正要走出餐室。
我们从玻璃门里望见他正在门廊那儿取他的三角帽和佩剑。
“我知道!”他朝花园跑去。
我们从窗户里看见他很快爬上那裸圣栋树。他穿戴得非常整齐,是按照父亲的要求打扮妥帖后来吃饭的。尽管他只有十二岁,但头发上扑着粉,穿戴着三角帽、针织领带、绿色燕尾服、浅紫色短裤、佩剑、白色长护腿套,如果没有眼神里的反叛,单从外形上看,他拥有不折不扣的男爵气派。
柯希莫向来厌恶煮熟的蜗牛的味道。就在他出走的前几天,他让我和他一起把厨房里饲养的蜗牛偷偷放走了。事情败露后,我们俩被关了三天的禁闭。当我们再次回到餐桌上时,面对蜗牛汤和用蜗牛做的主菜,父亲呵斥道:“你们要么吃下去,要么再被关进小房间!”我屈从了,开始吞咽那些软体动物。可柯希莫仍无法忍受,他的愤怒里一定还包含着对我的失望和杭议。
圣栋树的树枝向上伸到与餐室窗户相同的高度,使得全家人都能看见他的委屈和愤慨。
“你在那里待腻了就会改变主意的!”父亲从窗口探出身对他喊道。
“我绝不会改变主意。”柯希莫已经爬上了树冠。
“只要你下来,我就让你好看!”
“我绝不下树!”他说到做到。
他爬到圣栋树的顶端,看到一片茂密的丛林:葱郁的花园尽头是一面山坡,边上种植着大片果树。沿果园往上,开始出现一片橄榄树木,接着是一片松林,沿着山势向上伸展,望不到尽头。
眼前的景象让柯希莫惊喜不已,他发现这的确是属于自己的领地。只要树林始终相连,他就可以从一裸树上跳到另一棵树上,他就可以一直不下地,生活在树上。
生活在树上不是件容易的事,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柯希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需要食物,需要保暖的衣物和睡觉的床板。幸好他还有我这个弟弟,尽管他还在生我的气。
而我为了请求他的原谅,整个下午都守候在圣栋树旁。一直到天黑,疲惫的柯希莫才出现在圣栋树最下端的枝丫上。“我要考验你,”他吞咽了几口我为他准备的蛋糕,然后说,“你应当证明你是站在我这一边才行。”
“你只管吩咐吧。”
“你必须替我弄来一些绳子,长的、结实的,还有被子、木板、木棒、钉子……”
“你要在树上过夜吗?”
柯希莫的固执让父亲大人更加愤怒。他决定不再让柯希莫因为感觉到我们的关心而得意,准备坐等饥饿和夜间的寒冷将他驱赶下来。只有我知道,柯希莫是铁了心要待在树上了,而且,我哥哥表现出的拗劲头中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
父亲错了。柯希莫自从爬上树后,就一直生活在树上,而且不再下来,也没有再回来。尽管我们焦急地到处寻找,但没有发现他的踪迹。后来,一个住在山坡上的人告诉我们,他看到一个肌肤黝黑、衣衫破旧、戴着三角帽的男孩像猴子一样在树上跳蹿,越过山坡,到了另一边。
我失声痛哭起来,那肯定是我的哥哥,我再也见不到他了。我的男爵父亲一下子苍老了很多,他目光呆滞,说不出话来。我期待哥哥突然出现,可是,直到我长大、求学、结婚、生子,我都再也没有见过他。
不过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后来又有了柯希莫的消息。来往的旅人说,他们见过一个生活在树上的人。他使一个凶残的大盗爱上了艺术;他帮助小城建成了防火系统,挫败了土耳其海盗;他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组织当地人发动革命,连拿破仑都慕名来拜访他……我对这些传闻将信将疑,不过这至少说明,柯希莫还活在世上。我默默地期待,有一天他会回来。
终于有一天,柯希莫真的回来了,不过,此时他已是一个老人了。他仍然生活在树上。他对我说:“许多年以来,我为一些连我自己都解释不清的理想而活着,但是我做了一件好事情——生活在树上。因为想看清尘世,就应当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
我们的家族墓地上竖起一块纪念他的墓碑,上面刻着:“柯希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入天空。”
(摘自译林出版社《我们的祖先》一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的前部分细腻地描写了柯希莫的外貌,是为了突出他的贵族身份,而一个贵族少年的冲动和叛逆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
B.小说中的父亲形象是专制、冷酷、无情的,当他的权威受到挑战时,他只会采用高压政策来威胁、逼迫,对别人的感受也是毫不关心的。 |
C.小说的叙述者“我”虽然是柯希莫的弟弟,但这兄弟俩不仅在性格上完全相反,而且在思想观念上也是格格不入的。 |
D.小说中的父亲和哥哥具备不同的人生轨迹,这是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造成的,同时与当时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也有一定关系。 |
【小题2】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
【小题3】怎样理解柯希莫的墓碑上说他“生活在树上”,又“热爱大地”?
农耕文明时代留下的思想遗产中,具有深远价值的一种是上遵天道、下循地理的观念。先秦哲人谈及此点,多半是论证伦理、政治问题的借喻,农学家则是正面探讨这一问题。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总结中国传统农业经验时,概括出传统农畜产业的循环生产模式(如图所示):

因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高,此类经验概括还是浅层次的,但所包蕴的意义却很深远,与当下正在觉醒的“绿色意识”在理念上相通。“绿色意识”主张人类应仿效绿色植物,取之自然,又回报自然,以利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环境和生活质量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协调。
从“绿色意识”中还可引申出“绿色消费”的观念,即适度消费意识。当下发达国家的高消费已经造成资源的巨量损耗,而发展中国家消费观念更新的速度,大大快于科技与经济发展速度,形成一种浮躁、超前的消费取向。值此之际,倡导天人协调的绿色意识及其表现———绿色消费,可以改变高耗的生产、生活方式,达到主体与客体协调互济。
人类对自身和外在自然界相互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主客浑然一体阶段”“主客体两分对立阶段”“主客体辩证统一阶段”。东亚的思维方式未能充分展开主体与客体的分离,总体而言,天人合一观念占优势,天人相分观念没有获得充分发育。这一倾向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特别艰难曲折互为因果。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当下正在形成之中的“主客体辩证统一”思维方式富于启迪。这正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东西方哲人注目于东亚智慧的原因所在。
东亚智慧没有也不可能树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资仿效的完备样板,它所提供的只是闪耀着真理之光的某些启示,但它阐扬的人与自然一体观,对于祛除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二元对立导致的种种弊病,无疑具有精神疗治作用。
印度思想中也有此类资源,泰戈尔说:印度人强调人和宇宙和谐。这种思想与中国先秦哲人“人与天调”的理念是相通的,它们对现代人克服主体与客体截然对立造成的生态危机富于启示性。当然,这种“克服”绝不是否定现代文明,重回古代的“主客不分”,而是利用现代科技,将现代生产力引导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绿色运作轨道上。
现代西方一些思想家,开始超越人与自然两分对立观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奥尔多·利奥波德指出:“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双向互助式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这种认识与中国一千年前的哲学家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的命题一脉相通。
(选编自冯天瑜《古典生态智慧与可持续发展之道》,有删改)
【小题1】【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哲人和农学家对上遵天道、下循地理这一观念的探讨,观点虽有分歧,但都具有深远的价值。 |
B.传统农畜产业的循环生产模式,蕴含了有机循环、生生不息的思想,在理念上与当下“绿色意识”是相通的。 |
C.贾思勰总结概括出来的农畜产业循环生产模式,它尽管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对后世的积极影响却是深远的。 |
D.“绿色消费”是一种适度消费,它能够有效抑制资源的过度损耗,有利于缓解主客体对立失调。 |
A.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会影响社会发展,在中国,天人相分的观念没有获得充分发育,因此现代化进程特别艰难曲折。 |
B.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属于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界相互关系认识的第一阶段,它对第三阶段思维方式的形成富有启示。 |
C.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问题上,无视东亚智慧是不明智的,而想从中找到可仿效的完备样本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
D.只有完成主客体从“两分对立”到“辩证统一”的转化,回归到“浑然一体”,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A.高消费和超前消费都背离绿色意识,不利于自然的生态平衡,也不利于经济、环境和生活质量之间的和谐发展。 |
B.东亚智慧之所以对现代社会弊病具有精神疗治的作用,是因为它得到了具有现代意识的东西方哲人的关注。 |
C.利用现代科技化解人与自然对立所导致的生态危机,把现代生产力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是现代人面临的课题。 |
D.文章援引并梳理了古今中外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许多看法,旨在阐明“绿色意识”应成为人类当下的共识。 |
5.材料作文- (共1题)
①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若没有日历的提示,一些传统佳节到底是哪天可能并不清楚。诸如“寒食节”、“重阳节”、“腊八节”,其起源、内涵、习俗早被淡忘。而感恩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却得到不少人的热捧。
②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对此你有何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6.语言表达- (共1题)
示例:
画面:一个女孩在“有需要可自取”的零钱箱前驻足,把自己手中的硬币放了进去。
画外音:你相信良善,提供便利;我心怀感恩,传递爱心。
画面一:天色昏暗,秋风瑟瑟,秋雨潇潇,校门口栅栏外站满了等待孩子的家长。
画外音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面二:四川九寨沟地震中,前方落石滚滚,一个身着迷彩服的士兵与人们逆向奔跑,跑向救灾前线。
画外音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