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2017-2018学年六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50803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6

1.选择题(共3题)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拼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楦头(xuān)  保佑B.菜畦(qí) 人声鼎沸
C.蝉蜕(tuí)   消释D.桑葚(shèn) 优然自得
2.
下列句子表述有错误的两项是( )(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鲁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快乐的心理。
B.《凡卡》的作者是俄国的契诃夫,课文通过写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表现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C.《祖父与我》选自《生死场》,作者潇红,课文写了作者小时候和祖父一起在园子里的童年趣事,以作者的童心来体会生活,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D.《海底奇光》作者是法国的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文中描写海底奇妙的世界,令人称奇。
E. 《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教育我们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3.

x2-12x6的展开式中,常数项等于(  )

2.诗歌鉴赏(共1题)

4.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澹澹”的意思是:   
(2)本诗共七联,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象,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5.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课文选自《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
①及其日中如探
②我以日始出时人近  
(3)翻译句子:
孰为汝多知乎?   
(4)阅读本文获得的启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穷尽的,我们要不断学习。
B.要勤于思考,大胆向权威质疑,求得答案,探求客观事理。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实事求是。
D.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6.
(一)散 步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qí: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lín lín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小题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分qí ________   水波lín lín  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说说第③段划线句中加点字的表达作用。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小题3】第⑦段划线句属于________描写,在本文中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
【小题4】选出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A.“我”母亲是一位善解人意的慈祥老人,儿子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
B.“母亲”开始要走大路,后来改变主意要走小路的原因是拗不过孙儿的强烈要求。
C.“整个世界”是由上一代、中年一代、下一代组成,而中年一代不仅要承担抚养下一代的责任,更要承担赡养上一辈的责任。
D.本文揭示了温馨和谐、尊老爱幼的主旨。
【小题5】我们都有一个幸福家庭,只要你用心观察,亲情无处不在,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家庭中的亲情故事。
(要求:叙事表达亲情,语言表达流畅,30字以上,不得说散步)
7.

(二)小 名

(1)大约我的出生与水有关,于是颇懂斯文的外公顺口给我起名叫淼儿。在“淼儿、淼儿”的呼唤中我慢慢长大了,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爸爸觉得该有个体面的学名才对,便为我取了个挺大众化的名字,可家里人还是“淼儿、淼儿”地叫。特别是妈妈叫得尤为响亮频繁。

(2)不知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听到家人唤我小名竟有些不舒服了,好像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终于有一天,我在听到妈妈又一声“淼儿”的呼唤后,郑重地对她说:“妈妈,我有大名的。别叫我小名好吗?”然后,在妈妈惊愕的表情里,我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3)但妈妈终究还是改不了。

(4)那天是我16岁生日聚会,好多同学朋友都跑来了,家里的小客厅里挤得满满的。我一边给大家分发糖果,一边忙不迭地说着谢谢。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忙着做菜,当一碟碟香气四溢的精美小菜端上餐桌时,同学萍将送给我的大蛋糕端了上来。我立刻连声称谢着,打开了蛋糕盒,喊道:“妈妈,拿刀子来!”

(5)妈妈一边递过来一把瓜刀,一边叮咛:“淼儿,小心点!”

(6)“咦!你原来叫淼儿呀,挺好玩的名字!”

萍欢快地叫着,同时在空中打了一个别致的手势。朋友们也善意地哄笑起来,我的脸“唰”地红到了耳根。

(7)晚上,临睡觉时,我推开了妈妈的房门。倚着门框,又一次对她说:“妈妈,我不是说过嘛,别叫我小名!”语气里已有了几分不耐。由此妈妈的脸上呈现了一种复杂的表情,看了走进来的爸爸一眼,叹了口气:“对不起!高翔。”可我听出我的名字在她口中却变得十分生硬,似乎很绕口。

(8)没多久,我要离开家到数百里外的一座城市去读书。

(9)不知怎的,妈妈竟在短短几天内学会了很有味地叫我的大名,而且同以前叫我小名时那样顺口熟练。我自然很高兴。

(10)分别的那一天,爸妈一齐送我去车站,爸爸一直喋喋地叮三嘱四,妈则沉默着,显得有些黯然神伤。我大人似的笑笑,反过来抚慰他们:“放心吧,没事的,我已不是孩子了。”

(11)火车开动的刹那,我从车窗探出头去,同他们挥手告别。一直不言不语的妈妈突然抬起 了头,眼里竟有了泪。她紧跑着,挥动起双手,脱口喊了出来——

(12)“写信回来,淼儿!”

(13)我稍稍一愣,心里似乎被什么东西猛撞了一下,泪水夺眶而出。

(原文有改动)

【小题1】第二段中“惊愕”一词表现了妈妈怎样的心理?
【小题2】在家里,每当听到妈妈喊“我”小名时,“我”有什么感觉?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认识?
【小题3】作者是用哪一具体事例来说明妈妈“终究还是改不了”的?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
【小题4】在“车站送别”部分,作者运用   描写、   描写和   描写的方法,表现了妈妈对儿子深深的爱。
【小题5】文中第(7)节划线句“由此妈妈的脸上呈现了一种复杂的表情”中,“此”指的是____________ 。( 用文中句子回答)

5.作文(共1题)

8.
题目:美好的回忆
要求:(1)记叙自己生活、学习中值得回忆的、美好的事情。
(2)力求写出真情实感,不抄袭、套用他人作品。
(3)字迹工整,语句通顺,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4)文章中不得出现与考生本人有关的信息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