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8题)
A.侪辈/跻身处方/处之泰然引吭高歌/沆瀣一气 |
B.眼睑/入殓渐染/循序渐进龇牙咧嘴/睚眦必报 |
C.喑哑/歆羡肖像/惟妙惟肖百战不殆/贻笑大方 |
D.剔除/警惕臭氧/乳臭未干买椟还珠/穷兵黩武 |
2.文言文阅读- (共2题)
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读书之人,自羲、农已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东京梦华录》序
(宋)孟元老
仆从先人宦游南北,崇宁癸未①到京师,卜居于州西金梁桥西夹道之南。渐次长立,正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②。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巿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瞻天表则元夕教池,拜郊孟享③。频观公主下降,皇子纳妃。修造则创建明堂,冶铸则立成鼎鼐。仆数十年烂赏叠游,莫知厌足。
一旦兵火,靖康丙午之明年,出京南来,避地江左,情绪牢落,渐入桑榆。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近与亲戚会面,谈及曩昔,后生往往妄生不然。仆恐浸久,论其风俗者,失于事实,诚为可惜。谨省记编次成集,庶几开卷得睹当时之盛。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④,其乐无涯者,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目之曰《梦华录》。
然以京师之浩穰,及有未尝经从处,得之于人,不无遗阙。倘遇乡党宿德,补缀周备,不胜幸甚。此录语言鄙俚,不以文饰者,盖欲上下通晓尔,观者幸详焉。绍兴丁卯岁除日,幽兰居士孟元老序。
《东京梦华录》跋
(明)胡震亨
《东京梦华录》多记崇宁以后所见,时方以逸豫临下,故若彩山灯火,水殿争标,宝津男女诸戏,走马角射,及天宁节女队归骑,年少争迎,虽事隔前载,犹令人想见其盛。至如都人探春,游娱池苑,京瓦奏技,茶酒坊肆,晓贩夜市,交易琐细,率皆依准方俗,无强藻润,自能详不尽杂,质不坠俚,可谓善记风土者。但大内所载殿阁楼观,仅仅十一,无论诸宫,只如政和新宫,自延福、穆清已下,尚有四十余殿,而艮岳⑤于时最称雄丽,何可略也?
(注)①崇宁癸未:宋徽宗崇宁二年。②教池游苑:指金明池、琼林苑的游赏。③拜郊孟享:孟,首。指到郊外拜祭天帝。④梦游华胥之国:《列子·黄帝》:“(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后用“梦华”为追忆往事恍如梦境之意。⑤艮(gèn)岳:北宋末年在汴京城内东北景龙山侧耗巨资人工修筑的一座小山,内有大量名花奇石、珍禽异兽。其正门名为阳华门,因而艮岳又名为阳华宫。【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白之老,不识干戈 识:了解,知道 |
B.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 易:交易,买卖 |
C.目之曰《梦华录》 目:用眼睛看 |
D.然以京师之浩穰 穰:众多,兴盛 |
①渐次长立,正当辇毂之下
②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③出京南来,避地江左
④节物风流,人情和美
⑤天宁节女队归骑,年少争迎
⑥率皆依准方俗,无强藻润
A.①②④ | B.②④⑤ | C.①③⑤ | D.③④⑥ |
A.序文前半部分文辞艳丽,全方位地描述了京师胜景,涵盖了当年汴梁城的众多领域,繁声竞响,光影满目,作者十分喜欢这些繁华的景象。 |
B.北宋末年,身居京师的百姓眼福不浅,他们有机会看到公主出嫁、皇子纳妃的盛大典礼,甚至在一些重要场合上可以亲睹皇上天颜。 |
C.孟元老创作《东京梦华录》的原因只是为了纠正后生们对往事的不以为然,他想还原历史真相,觉得自己的作品能让后世的读者了解到当时的盛况。 |
D.胡震亨认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再现了京师当年的盛况,并赞扬孟元老非常擅长记录地理风俗人情,但他对孟元老略过艮岳这一当时的代表性建筑不提表示不理解。 |
(1)仆恐浸久,论其风俗者,失于事实,诚为可惜。
(2)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
(3)此录语言鄙俚,不以文饰者,盖欲上下通晓尔。
3.现代文阅读- (共1题)
在现时的中国,从政界、学界到大众传媒,“城市化”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它拥有无可置疑的正当性。
“城市化”在今天的中国,不仅是由政府规划并倡导实施的一项国家目标,它还是一种意识形态,它由国家及各级政府组织所担当,并被广大社会成员所内化。
“城市化”思想理论的重要源流之一就是发展主义。在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中,发展主义一直担当着驱动社会、引领思潮的动力源泉的重要角色,由“落后就要挨打”的民族记忆中沉淀凝练而成的朴素真理——“发展是硬道理”,早已成为中国人广泛认同的观念意识。在今天,“提速城市化”也被人们看成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同时让经济更上一个台阶,实现现代化大目标的无可选择的选择。
就概念而言,“城市化”所涵盖的内容应该包括人口、生态的侧面,社会结构的侧面,生活结构的侧面和社会意识的侧面。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城市化”被简单地解释为人口学的过程,被等同于产业化或者被解释为城市的扩展和再开发。人、社会以及生活、意识等方面的内容被忽视了。在“城市化”的名义下,实际上存在着许多与城市化主旨相违背的制度设置或实际举措,实际上出现了扼制城市化、片面城市化、逆向城市化等反城市化的倾向。如用身份制(户口)形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这无疑是具有扼制人口城市化的意图和实际功效;将流向城市的农民设置为“流动人口”即产业化所需的“劳动力”人力资源,这样的城市化不能不说是片面的城市化。城市改造中直接造成了具有逆向城市化特征的社会迁移,政府官员的政绩需要和房地产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成为旧城改造运动的最主要的动力源泉。城中心的原住居民被大量迁往城市边缘和远郊,中下层城市居民生活结构遭到破坏,生活、工作、消费场所的分离等等。城市扩展和城市改造,正使大量被征地农民与城市动迁居民利益受损,造成城市下层的进一步贫困化,直接造成了反城市的“民怨”。令人担忧的还在于,一哄而起的人为的“造城运动”正在破坏着城市作为文化积淀物和文化载体的价值,破坏城市的文化生态。事实上,千城一面的景象在中国隐约可见。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所凸现的一些社会问题也不容忽视,只有实现了人口、社会、经济、生活意识等方面的协调匀衡的发展,才能形成真正的现代城市,才能体现城市化的主旨。
【小题1】下列对“城市化”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化”是由政府规划并倡导实施的一项国家目标, 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B.“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受到了政界、学界和大众传媒等广泛关注。 |
C.“城市化”受到了中国人广泛的内化和认同,但在实施的过程凸现了许多社会问题。 |
D.“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城市规模越大,经济发展也越快,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越好。 |
A.“城市化”被简单地看成是城市的扩展和再开发,注重产业化而忽视了其他的因素。 |
B.城市户籍制度的存在,具有遏制人口城市化意图的实际功效。 |
C.城市的改造过程中,追求的是官员的政绩和房地产商的利润,而不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
D.提速城市化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同时让经济更上一个台阶的唯一途径。 |
A.发展主义是“城市化”的主要思想和理论根源,在中国它担当着驱动社会、引领思潮的动力源泉的重要角色。 |
B.“城市化”能推动经济的发展,能实现现代化大目标,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付出了许多代价。 |
C.人口城市化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二是大量城市中心的居民迁往城市边缘和远郊。 |
D.在“城市化”实施的过程中,一哄而起的人为的“造城运动”,破坏了城市的文化生态,往往造成千城一面的景象。 |
4.语言表达- (共2题)
示例:鲁迅是寂寞的,在浓黑的悲凉中,在麻木愚弱的民众中,独自彷徨呐喊;但他却在寂寞中找到了民族真正的病根,为昏睡的国人开出了一剂疗救精神的良方。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8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