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4题)
A.蹊跷/侥幸诋毁/胼手胝足焚膏继晷/咎由自取 |
B.悭吝/铿锵忝列/增光添彩负隅顽抗/喁喁不休 |
C.邂逅/解数喟然/泾渭分明椎心泣血/锥处囊中 |
D.皴裂/疏浚渎职/买椟还珠管窥蠡测/毋庸置喙 |
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英国曼彻斯特成为其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曼彻斯特位于艾威尔河之东,麦诺克河和埃瑞克河在此交汇,默西河从城市南部穿插而过,东部直达最大港口城市利物浦,水运发达。这里气候潮湿,水里富含石灰岩,非常适合棉作物的生产。南边有著名的“黑乡”地区,通过陆运,黑乡的煤和铁等资派源源不断的运送到这里。有大量来自邻近乡郊和大不列颠群岛其他地方的乡下人到这里寻求工作。
一朱家俊《从曼彻斯特的发展历程看18世纪英国工业城市发展的因素》
材料二:曼彻斯特在1780年建立起第一个大型机械化的棉纺织厂,之后不久便成为了一个主要的纺织中心。人口由1750年的1.8万人增加到1851年人口普查时的30万人,大多数人口属于工人阶层和移民。根据1832年的议会改革方案,曼彻斯特的中产阶层的男子获得了选举权,并有机会进入议会。
一一何成刚《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
材料三:除非你已经到过制造业城镇,看到曼彻斯特的工人,否则你无法理解他们躯体的痛苦和道德的沦落。大多数工人缺乏衣服、床、家具、燃料,以及健康的食物,甚至是土豆。他们要在小房间中工作12小时,呼吸着污浊的空气,他们大都体弱多病,眼睛无神。如果你到过这里的一间工厂,你可以容易地看到,工人的福利就没有在工厂主的脑子中出现过。上帝啊,怎能只用生命的代价换来发展呢?
——摘自崔斯坦1842年的文章
2.现代文阅读- (共1题)
在以经学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国古代社会,《诗经》被尊奉为人伦教化的神圣经典,与文学总集分途著录,形成了文学总集不录《诗经》作品的文学禁忌。随着经学内部的嬗变和《诗经》文学阐释的发展,隋代王通和唐代刘迅相继“续《诗》”,选录《诗经》之后的诗歌并纳入诗教范畴。“续《诗》”不仅很难达到其经学目的,反而容易使人们从汉魏六朝诗歌的情貌特征,推想《诗经》的本来面目,成为解构经学和尊经意识的潜在异质,为《诗经》入选文学总集提供了反向的启示。宋代朱熹设想编纂一部收录《诗经》《楚辞》和后世诗歌的大型诗歌总集,直接为文学总集选录《诗经》做了理论准备。但朱熹最终未能将自己的构想付诸实施,也预示着总集选录《诗经》的思想阻力依然强大。直到明代,才出现《诗学正宗》《汇古菁华》《诗冶》等真正选录《诗经》作品的文学总集,《诗经》走下经学的神坛,融入多姿多彩的文学世界。
晚明总集选录《诗经》并不偶然,而与当时《诗经》文学阐释的繁荣局面相呼应,是《诗经》文学身份得以彰显和认可的最直观、最集中的体现,是现代《诗经》文学主体身份最终确立的精彩预演的关键步骤,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小题1】《诗经》文学主体身份的最终确立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请加以概括。【小题2】请具体解释“反向的启示”在文中的意思。
【小题3】以《氓》为例,谈谈《诗经》文学性的具体体现。
3.名著阅读- (共1题)
【小题1】简述《三国演义》中著名战役“夷陵之战”的前因后果。
【小题2】“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说的是《红楼梦》中的哪位人物?列举能表现这位人物“机关算尽”的两处情节。
4.语言表达- (共1题)
中国尽管是一个大国,但人均国土面积很小,人均可用土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更小。按道理应该非常节约土地才是。可是,__(1)__。为什么?因为土地太廉价,使用者太容易获得,拥有者也不太珍惜。政府可以利用权力征用农民的土地用于公共设施建设,给的补偿价格非常低,基本上是政府给多少就是多少,农民没有谈判资格和能力。土地廉价自然就会造成土地浪费。__(2)__?根本原因在于:第一,产权不明晰。没有谁有足够动力和能力保护土地。第二,市场机制不起作用。“物以稀为贵”这一原理作用的前提是市场机制的存在和发生作用。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现代文阅读:(1道)
名著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