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浙江省慈溪市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507601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4/1/7

1.选择题(共3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shà)那(kēng)锵畏(xǐ)不前心怀(pǒ)测
B.参(yù)(xiá)制囿(yù)于成见犯而不(jiòo))
C.(gòu)病(chè)肘越俎代(páo)风流倜(dǎng)
D.(xué)头笑(yè)一(cù)而就色厉内(rěn)
2.品酒师需定期接受酒味鉴别功能测试,一种通常采用的测试方法如下:拿出n瓶外观相同但品质不同的酒让其品尝,要求其按品质优劣为它们排序;经过一段时间,等其记忆淡忘之后,再让其品尝这n瓶酒,并重新按品质优劣为它们排序,这称为一轮测试.根据一轮测试中的两次排序的偏离程度的高低为其评分.

现设n=4,分别以a1,a2,a3,a4表示第一次排序时被排为1,2,3,4的四种酒在第二次排序时的序号,并令X=|1﹣a1|+|2﹣a2|+|3﹣a3|+|4﹣a4|,

则X是对两次排序的偏离程度的一种描述.

(Ⅰ)写出X的可能值集合;

(Ⅱ)假设a1,a2,a3,a4等可能地为1,2,3,4的各种排列,求X的分布列;

(Ⅲ)某品酒师在相继进行的三轮测试中,都有X≤2,

①试按(Ⅱ)中的结果,计算出现这种现象的概率(假定各轮测试相互独立);②你认为该品酒师的酒味鉴别功能如何?说明理由.

3.品酒师需定期接受酒味鉴别功能测试,一种通常采用的测试方法如下:拿出n瓶外观相同但品质不同的酒让其品尝,要求其按品质优劣为它们排序;经过一段时间,等其记忆淡忘之后,再让其品尝这n瓶酒,并重新按品质优劣为它们排序,这称为一轮测试.根据一轮测试中的两次排序的偏离程度的高低为其评分.

现设n=4,分别以a1,a2,a3,a4表示第一次排序时被排为1,2,3,4的四种酒在第二次排序时的序号,并令X=|1﹣a1|+|2﹣a2|+|3﹣a3|+|4﹣a4|,

则X是对两次排序的偏离程度的一种描述.

(Ⅰ)写出X的可能值集合;

(Ⅱ)假设a1,a2,a3,a4等可能地为1,2,3,4的各种排列,求X的分布列;

(Ⅲ)某品酒师在相继进行的三轮测试中,都有X≤2,

①试按(Ⅱ)中的结果,计算出现这种现象的概率(假定各轮测试相互独立);②你认为该品酒师的酒味鉴别功能如何?说明理由.

2.现代文阅读(共2题)

4.
现代文学作品阅读(20分)
在澡堂里
效耘
“哎哟,好烫!”
一条嫩腿伸进水里,又慌忙缩了回去。水池腾腾冒蒸气,一个出水口汩汩流着热水,一个出水口汩汩流着凉水。试水的人站着干瞪眼,怕烫,不敢下池子。
“让我来!”后面有人拨开试不水的人,扑通跳进水池。热水烫得他吸溜了一下。他将毛巾撑开,身体沉下去,在水里兜着搅着。热水轻,浮在上面;凉水重,沉在下面。经他一翻腾,上下对流,凉热很快就匀和了。于是他向上招呼:“下来吧,现在正好。”
试水的人哆嗦着身上的肉,吃力而小心翼翼地试了试水:果然正好!便缓缓地将整个身子滑进了水池。
哎呀,真舒服!
澡堂子里水汽蒙蒙。试水的人半睁着眼,扫了对面的人一下,顺便抛过去一个亲切的微笑。那人瘦得不像样,皮绷在骨头上发亮,两排肋骨像小孩玩的木琴。“像个济公。”试水的人想。
“济公”也在欣赏试水的人:一个秃瓢脑袋,油光光的;一脸肥肉,粉团团的;一对招风大耳,再配上圆滚滚的西瓜肚子。“济公”忍不住想笑:这不像个弥勒佛吗?
“老兄真精干。” “老兄真富态。”
于是“济公”和“弥勒”都会意地笑起来。“济公”感到了“弥勒”的和蔼,“弥勒”感到了“济公”的平易,在笑声中他们靠拢了,终于由对面而并排。
“千金难买老来瘦啊!”“弥勒”感叹道。
“也不见得。前天我看到一本杂志上说,还是胖点好。”
“哪本杂志?我倒订了一本《长寿》。”“我也喜欢《长寿》,每期必买的。”
“现在都兴练气功,我试了试,就是不好收功,搞得人魔里魔气的。”
“那就是入了门道了,已经‘气沉丹田’。”“济公”乜斜着“弥勒”深陷在脂肪中的“丹田”,笑冲击着喉咙管,憋着,发出咕咕噜噜的声响。
“花种了吗?”“弥勒”问。
“种了。还养了鸟。有一只红莺,是‘叫口’,吱溜吱溜叫起来,好听极了。”
“我也有一只画眉,叫得还好;就是麻烦,要洗澡,要吃虫,要遛,我哪来许多闲功夫?”
“麻烦才有味道呢。我大孙子勤快,天天捉‘吊死鬼’,我的鸟总有虫吃。”
“哪天去看看你的红莺?”“洗完澡就可以去。搓背吗?”“搓。”
湿淋淋地,两位萍水相逢、一见如故的朋友爬出了水池。“济公”先替“弥勒”搓背,他一碰“弥勒”的身体,“弥勒”便吃吃地、哈哈地大笑起来,厚厚的脂肪竟没有掩住他的笑神经!“济公”用指头弹了一下“弥勒”的肚皮,警告说:“莫笑,再笑搓不成了!”自己却也禁不住笑了,“好大个肚皮,三指膘总是有的。”
“三指?恐怕未必。最多只有两指。要能送给你一指,咱俩都是标准体型。可惜这不像池子里的水,一翻一搅,就能够匀和。”
接着又是笑。笑声在顾客寥寥的澡堂子里碰过来撞过去,发出嗡嗡嗡的回荡声。他们洗完了澡,开始穿衣裳。
去看鸟吗?”“济公”穿上发黄的汗衫
当然去看。”“弥勒”登上绒衬裤,费力地往上扯,终于掩住圆滚滚的肚皮
“穿了衣裳就去?”“济公”套上了卫生衣。
“唔……这个……”“弥勒”的脑袋被“开司米”憋住了,话说不清楚。
“济公”终于穿上洗得发白的工作服,同时,“弥勒”也在扣毛哔叽中山装的纽扣。“济公”抬起头来,寻找他的朋友,他的“弥勒”,然而他的“弥勒”已经失去了身子,只剩下一颗脑袋,油光光的。一顶帽子“啪”地扣上去,这颗脑袋也迅速发生了质变
在“济公”面前,哪有什么“弥勒”?面前分明站着个大人物:衣冠楚楚,相貌堂堂,神态凛然!
“济公”愣了。刚才还斗胆弹了对方的肚皮!真的弹了么?澡堂里水汽蒙蒙,是出幻觉的地方。“济公”暗暗捻了捻手指,又微微摇了摇头。
也许两人都想再说句什么,但话到唇边,却变成一次稍稍重点的呼吸。
默默地,两人各自走出了澡堂。
【小题1】本文主要揭示了什么问题?(限40字内)(3分)

【小题2】文章多次写两人的笑:“吃吃地,哈哈大笑起来”,“禁不住也笑了”“接着又是笑,笑声在顾客寥寥的澡堂子里碰过来撞过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简要回答(5分)
⑴“济公”对自己曾用手指弹过“弥勒”的肚皮发生了怀疑,认为那只是一种幻觉。这种心理产生的本质原因是什么?(用一句话回答)(2分)

⑵“弥勒”当时提出想去看看“济公”的“红莺”,这是他的真实想法,还是只是说说而已?说明理由。(3分)


【小题4】本文遣词用语颇见功力。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或作用 (4分) 
⑴“‘济公’站起来,寻找他的朋友,他的弥勒,然而他的弥勒……”连用三个“他的”有什么作用?(2分)


⑵“一顶帽子‘啪’地扣上去,这颗脑袋也迅速发生了质变”。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什么?(2分)


【小题5】对作品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诙谐、幽默是作品的总体特点。作品以“洗澡”同“穿衣”两相对照,产生了良好的戏剧性效果。
B.小说情节凝练、曲折,人物个性鲜明是本文的成功之处。
C.“洗澡”时的对话描写,真切、生动、口语化,又能体现两人不同的身份地位,体现了作者语言表现的功力。
D.“洗澡”时两人一见如故,言谈甚欢;穿衣时突然“陌生”和无言,这种变化主要原因在“弥勒”。
E.这不是一篇既有趣又“深沉”的小说,而应该说它就是一篇“沉重”的作品,前面的一些轻松有趣的描写反而增添了它的“沉重”感。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9分,每题3分)
粗犷与细腻
①偶然翻阅齐白石的画册,从中得到很大的启示。
②画册中有不少粗犷的意笔和精细的工笔相结合的画幅。这类作品白石老人画了不少。它们大抵是某种植物和一两只草虫结合在一起。植物用意笔,草虫用工笔。那些莲叶、树丛,大抵像泼墨似的,粗犷豪放,好像是用大笔饱蘸了墨汁随便挥洒而成;而那些蝉、蚱蜢,则画得精细极了,那真是刻意求工画出来的。纤细的触须、翅膀上的脉纹、虫脚上的钩齿都历历可辨。这些粗犷和细腻的笔墨结合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③在齐白石的画册中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有一些这类的作品,只画好了一半。这一半不是人们想象的那“容易画”的泼墨植物,而是那些工笔的草虫。显然在画家的心目中,寥寥几笔的泼墨,有时要比工笔画还难得多,他要留待精神特别好的时候才下笔,不幸有一些还没画成,画师就弃世了。
④粗犷和细腻,意笔和工笔,概括和精巧,辽阔的背景和清晰的事物相结合,是艺术上一项重要的表现方法。以这些画为例,由于有泼墨而成的植物存在,就使人觉得那翅脉毕现的草虫不是活动在一张白纸上,而是藏身在茂密深邃的草莽和树丛中间,而这一切又使草虫显得更加玲珑小巧。
⑤像这一类的表现方法,常常被许多深知此中奥妙的人贯穿到艺术各部门中去。在表现层峦叠嶂、境界深远的画幅中,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个须眉可辨的老人立在近处;在音乐中,有“四弦一声如裂帛 ”的音节,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 ”的旋律;在戏剧中,有匆匆忙忙打斗几下就过场的戏,也有一生一旦唱它半天的精工片断……那道理,原是相通的。在文学中,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杜甫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多么细腻,后两句多么粗犷!把这首小诗和白石老人的草虫画放在一起,你不禁惊异地发现:他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相距千年以上,所致力的艺术门类也不相同,但他们在掌握艺术法则的精髓上却是完全一致的。
⑥既概括而又细腻,这是一种艺术表现方法。
⑦从这么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我想到:艺术要求强烈,因此概括要粗放,刻画要细腻。唯有如此,才能干净利落而又形象饱满。事物是辩证的,因此用来反映事物的艺术方法也应该是辩证的。
⑧简要概括和精雕细刻都要求我们不惜功夫,有时在简要概括上所用的劲也许比精雕细刻还大些。
【小题1】从齐白石画册一些只画好一半的作品中,本文作者得到了什么启示?选出回答正确的一项(  ) 
A.在人们的想象中,泼墨画比工笔画容易画。
B.在画家的心目中,泼墨画比工笔画难画得多。
C.简要概括和精雕细刻都要求我们不惜功夫。
D.有时在简要概括上所用的劲也许比精雕细刻还大些。
【小题2】选出对第⑤段的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在表现层峦叠嶂、境界深远的画幅中,立在近处的须眉可辨的老人属画中的工笔。
B.在戏剧中,既有过场戏,又有精工的片段,这与绘画中既有意笔、又有工笔的道理是相通的。
C.在杜甫的小诗中,前两句细腻,后两句粗犷,可见后两句的作用是衬托前两句的。
D.处于不同的时代、从事不同的艺术门类、并且经历也大不相同的艺术家却可以掌握相同的艺术法则。
【小题3】根据文意,概括说明运用既概括而又细腻的表现方法能够到达怎样的艺术效果。
 
 

3.名著阅读(共1题)

6.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小题。
①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
②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日:“君子思不出其位。”   (《论语·宪问》)
【小题1】解释曾子这句话的意思,并指出和第①则文字中孔子行为的共通点。
【小题2】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与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否矛盾?

4.语言表达(共1题)

7.
仔细观察下面一幅题为“修鞋”的漫画,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1】简要介绍这幅漫画的画面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这幅漫画的寓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