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507392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4/2/26

1.选择题(共5题)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yuàn)女(shī)酒(chèng)凉熏陶(jiān)染
B.(hùn)沌(yì)业一(yuán)(qián)滋暗长
C.(jīng)叶(quán)缩(qiān)期(pǐ)极泰来
D.(qiàn)绳(tuì)变(qiāo)然蓊郁郁(wěng)
2.

如图这张照片是美国宇航局于2012年7月6日拍摄的太阳耀斑爆发时的图象.据此完成下题.

3.

如图这张照片是美国宇航局于2012年7月6日拍摄的太阳耀斑爆发时的图象.据此完成下题.

4.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E为变质岩,B、F、G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而且该地没有发生过地层倒置现象.据此回答下题.

5.

福建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可调节窗户遮阳板,实现教室良好的遮阳与采光.如图示意遮阳板设计原理,据此回答下题

2.文言文阅读(共2题)

6.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小题1】孔子为什么称赞颜回“贤哉回也”?(3分)

【小题2】上面两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苦乐观?(3分)
7.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题目。(20分)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选自 《游褒禅山记》
活 水 源 记
刘  基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木多枫、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有泉焉,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 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鲭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鸲鹆,黑色而赤嘴,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有二脊令,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深爱之也。
[注释]①刘基,明初文学家、政治家。②上人:对僧人的敬称。③潴:水汇积。④秘书卿:官职名。⑤脊令:即鹡鸰鸟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小渠,冬夏不枯浸:渐渐,逐渐B.深不尺,而澄澈可鉴逾:超过
C.其音如竹鸡而滑:圆润,流利D.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属:属于
【小题2】下列各句加点的“其”字与例句“有泉焉,始出石罅,涓涓然”一句中的“其”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则好游者不能穷也B.独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C.孰能讥之乎D.既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小题3】下列表述与《活水源记》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段作者描写活水源周围生机勃勃的花草树木和活泼可爱的鸟虫鱼蟹,衬托活水源静谧而又富有生机的特点,强调了“活水源”得名的原因。
B.“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何虫也”,写虫子的形状、数量、色泽,能够清晰看到是因为泉水的清澈。
C.本文介绍活水源清澈见底,澄如明镜,多角度描写活水源的盎然生机。这正是白野公深爱活水源的主要原因。
D.作者盛赞活水源“出之不穷”溉田润泽之功德,用“君子之德”喻活水源泽被万物,表达对“活水源”的喜爱,流露出对君子之德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政治家安民济世的胸怀和抱负。
【小题4】翻译下面句子:(11分)
(1)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分)

(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3分)

(3)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 (3分)

(4)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3分)

3.现代文阅读(共1题)

8.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5分)
雁南飞 胡 同
①春天来了,小燕子乘着南风伴着细雨再一次回到了北方的那个屋檐下。看着它们忙忙碌碌地衔泥垒巢,我忽然想到,已经很久没有见过秋天里的大雁了,那些披着灰色的羽毛,舞着矫健翅膀的身影在不知不觉中渐渐隐退了,最后一次听到大雁的鸣叫是在什么时候?三年前?五年前?还是十年前?每一个季节都有每一个季节的天空,但并不是每一个季节里都有属于自己的声音,只有秋天,只有雁过长空时的声声嘹亮而最悲凉的鸣叫,才能把一个季节渲染得如此有声有色。
②天空中永远都有吱吱喳喳的麻雀飞过,但我们无法像留住麻雀一样留住大雁。雁是过客,古称“宾鸿”、“一雁声嘶何处归”、“雁飞高兮远难寻”、大雁似乎总是南飞,似乎从来就没有回来过。木兰从军,苏武牧羊、昭君出塞,文姬离家,清照南徙,从南到北,也要从北到南,追逐着太阳行走,只为着找寻生命不可缺少的快意与温暖,可到头来还是留下永远的漂泊,永远的哀伤。“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这一唱三叹,是写给秋天的,写给大雁的,也是写自己的,大雁是一种能承载人类激荡的心灵的鸟。它早已具备了做人类朋友的资格。可当我们再一次想起朋友的时候,朋友却已经淡出我们的视野。
③没有了大雁的生活,就显得有些无味,孩子们依旧捧着课本,读着诗一样的句子:“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变成‘人’字,一会儿变成‘一’字。”他们抬起头问,老师,大雁到哪里去了?老师抬头,看看城市一角的天空,慢慢说,大雁已经成了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写在《诗经》里,“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写在《礼记》里,“季秋之月,鸿雁来宾”;写在唐诗中,“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写在宋词里,“断鸿声里,立尽斜阳”;写在崔莺莺长亭送别的元曲里,“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写在宋江南征方腊的明清小说中,“我想宾鸿避暑寒,离了天山,衔芦渡关,趁江南地暖,求食稻粱,初春方回。”
④我不知道该怎样给学生解释大雁消失的原因,因为这是一个根本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作文课上,他们描写秋天,说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遍地都是金黄的小麦,我说这是一个低级错误,但更低级的失误却在于我:他们面面相觑,竟然不知道错在何处?在都市中生活,谁还能像春天池塘的鸭子一样敏感于江水的冷暖,敏感于季节的变化,空调可以模糊夏与秋的界限,超市的货柜上永远摆放着四季的瓜果,钢筋水泥的房子不能标记春夏的变换,在一个被以文明的名义遮盖的封闭的笼子里,我们怎舍得这一处自我陶醉的世界。
⑤也许人们早已经不再关心窗外的天空,只是聚精会神于电子时代极度的物欲的张扬。当我们把电视当成主要的娱乐的时候,星辰就从夜晚的视野消失了;当我们把电脑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草木虫鱼就变异成电子游戏里打打杀杀的怪兽;当乡村不再有青山绿水、都市不再有春夏秋冬的差别的时候,我们猛然间发现已经搞错了自己在这个星球上的身份是过客还是主宰。
⑥天高气爽,白云悠悠,黄叶飘飘。一行大雁从蓝蓝的天空掠过,撒下串串清脆的叫声。
⑦这记忆中的景象多美啊!我们还能再看到吗?我们的孩子能看到吗?
(选自《青岛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第②段说“大雁是一种能承载人类激荡的心灵的鸟” 是因为人的漂泊不定行旅匆匆和大雁的漂泊类似,大雁理解人们落寞孤独的灵魂,它是人类的朋友。
B.文章第③段引用《诗经》《礼记》、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里的句子,说明自古大雁与人类文化的关系密切。
C.作者认为,秋高气爽,只有雁过长空时的声声嘹亮而最悲凉的鸣叫,才能把一个季节渲染得有声有色。而现在,大雁只是文学中的一个意象,在现实生活中难以看到。
D.文章第⑤段描写了当今电子时代人们远离自然的现象,表现作者深深的忧虑。
E.这篇散文联想丰富,采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悲观消沉的情绪,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小题2】文章主要内容是写大雁,①②段中却写到燕子和麻雀,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
答:   
【小题3】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所表达情感的理解。(6分)
答:   

4.语言表达(共1题)

9.
根据语境,续写两个句子,使它构成排比句,内容前后保持一致。(3 分)
《孔雀东南飞》中的一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成为爱情坚贞的经典名言。看天下有情人,也曾演绎过多少可歌可泣的动人诗篇。白居易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元稹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