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江西省南昌市南昌三中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50725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4/3/19

1.选择题(共5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青(xìng)骨(suǐ)扼(wǎn)百争流(gě )
B.视(wǔ)刻(qǐng)忸怩(niǔ ní)切齿心(fǔ)
C.自(jǐng)团(jī)目(chēn)挥斥方(qiú)
D.惆(chàng)漫(sù)凌(rǔ)夜而下(zhuì)
2.
下列各项中,对《大卫.科波菲尔》表述正确的一项()
A.《大卫.科波菲尔》是法国作家狄更斯写的“半自传体”小说。
B.小说中大卫的是非观和健全的人格是在保姆佩葛蒂的帮助下确立起来的。
C.有一次继父用鞭子打大卫的时候,大卫把他的手咬伤了。他把大卫监禁了几天后,送到一所寄宿学校。逃离了继父的魔爪,大卫在这所学校过得很快乐。
D.大卫的房东密考伯夫妇是狄更斯以他父母为原型塑造的。他们那种“债多不愁,乐知天命”的性格成为文学中的典型,称做“密考伯主义”。
3.用黄色皱粒(YYrr)与绿色圆粒(yyRR)的豌豆作亲本杂交得到F1,F1自花传粉所结的种子中任取1粒绿色圆粒,该种子是杂合子的概率为(  )
4.用黄色皱粒(YYrr)与绿色圆粒(yyRR)的豌豆作亲本杂交得到F1,F1自花传粉所结的种子中任取1粒绿色圆粒,该种子是杂合子的概率为(  )
5.用黄色皱粒(YYrr)与绿色圆粒(yyRR)的豌豆作亲本杂交得到F1,F1自花传粉所结的种子中任取1粒绿色圆粒,该种子是杂合子的概率为(  )

2.句子默写(共1题)

6.
默写(每空1分,共8分)
【小题1】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小题2】荆轲和而歌,     。
【小题3】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小题4】层林尽染,       。   
【小题5】携来百侣曾游,  。
【小题6】鹰击长空,   。
【小题7】到中流击水,  。

3.现代文阅读(共1题)

7.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题目
从长安出发
和谷
(1) 从长安出发,意味着我们可以走出四塞,走向世界每一个角落。从长安出发,也意味着我们可以走入历史的长河,溯源而上,去寻找西安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和一种饱满的思想感情。
(2) 我曾躲开罗马威严而阴冷的废墟,绕过喧哗的街市,像一位当地的平民百姓,徘徊在一座地下商场的普通厨具货档间,想购置一件两件美观又实用的瓷碗。一件是敞口的碗,一件像盆儿,肉色的白釉,饰有黄或蓝的色块,点缀着一些简练明朗的小花图案。我买了它作为纪念品。
(3) 当时我是怎么想的?买了它回去,显然是舍不得用来盛玉米糁吃的。我是在寻找这异域的china,对我这么个从长安出发的旅人来说,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老家的耀州瓷,有我与生俱来的思维的资源,它在我幼年玩瓷瓦片的时候,就把一粒坚硬的种子埋进了我的体内。连老家一字不识的老汉,也会说“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话,当然他们并不完全明白罗马的准确含义,但知道这个词语所能表达的喻义。
(4)从长安出发,我们很容易走到汉朝。我们汉朝的先人,很大气,也朴素得可爱,当他们第一次极模糊地得知有关罗马的信息时,马上想到的是,罗马可能类似于我们的神州,便不无友好地说,那就叫它“大秦”吧!这是一个极具中国化的命名。我的乡党张骞尚不知罗马,班超的二次西行,认识了这个西方大帝国。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土地上长出的茂盛的桑叶喂肥的蚕儿吐出来的。无疑,精美的瓷器连同丝绸、漆器、铁器等一起,是从这里出发,从西域经中亚的中路,或从北方经匈奴转中亚入西亚的北路,以及从南海经印度入波斯湾的海上丝绸之路,抵达遥远的罗马的。
(5)是的,罗马的商团第一次来到洛阳的时间是公元前100年左右。而这更早,《旧约》中便以“西尼”一语称中国了。怎么去考证长安与罗马究竟是谁先认识了谁,似乎并不十分要紧。我们所面对的无可争辩的事实是,从长安出发,我们走到了哪里?走出了多远?为什么走?获得的又是什么?一个是柔软的丝绸,一个是坚硬的瓷器,在漫长漫长的历史风尘中,它们在大漠的驼背上,在沧海的帆船上,是以长安的名义、长安的标签、长安的品牌远行的
(6) 我曾留意过海底打捞瓷器商船的消息,那被海水湮没了若干岁月的瓷器是不会变质的,它的破碎应该说是期待和梦想的破碎。打捞上来的也许是瓷的尸骨,也许是旅人的灵魂。我尽管弄不明白它是出自定窑、钧窑、景德镇,还是出自龙泉或我的老家耀州,它在重见日月后所发出的光芒,却使我为之炫目。我会在还乡时去问候故土上的古窑址和依然生生不息的炉火,打听新瓷品的工艺创新和销路行情,并向他们说说有关在罗马购置瓷具的琐事。它肯定已不是我们的泥土和炭火烧制的,它的釉色也没有一方水土的亲切感,但这的确很美,很可爱,让人一样感觉温和
(7)前不久的丝路之行,我在大漠中的玉门关遗址旁捡到了一小块古瓷片,有黄褐色的釉饰。它又该是谁丢下的,又有多少让人思忖和念想的事情呢?
(8)当今从长安出发的路已不再曲里拐弯,它有形也可以无形,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通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也通向众多的人群和无数斑驳而丰饶的心灵。
(9)每一次从长安出发,总让我感动不已
【小题1】为什么说“每一次从长安出发,总让我感动不已”?请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3分)
【小题2】第5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第6段末尾说“但这的确很美,很可爱,让人一样感觉温和”。“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让人一样感觉温和”?(4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评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4分)
A.第3段中,这异域的china,对我这个从长安出发的旅人来说,意味着它能触发我对长安、对中国瓷、对丝绸之路的思忖和念想。
B.汉朝的先民把古代的罗马称作“大秦”,没文化的老汉也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中国人早就知道罗马了,表明了中国文明的悠久。
C.我们的祖先早在西汉时期就开通了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因此,就有了本文的“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土地上长出的茂盛的桑叶喂肥的蚕儿吐出来的”的说法。
D.打捞上来的瓷的尸骨,在重见日月后所发出的光芒,却使我为之炫目,说明这些瓷片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
E.第8段是全文内容的总括和升华,它表明中国文明已经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走向世界及世界人民的心里。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句子默写:(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