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隆盛片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5069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22

1.选择题(共6题)

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走投无路 德高望重 甘败下风 沧海桑田
B.骇人听闻 坦荡如砥 相得益彰 穿流不息
C.眼花缭乱 粗制烂造 正襟危坐 坚如磐石
D.锲而不舍 惹是生非 无可置疑 广袤无垠
2.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些年来,功利主义发展得登峰造极,人的价值都被物化了。
B.精心设计的走廊,可以使过道的沉闷一扫而空,成为居家的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C.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学者,他对自己和他人的要求,都达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
D.在不清楚事情始末的情况下,一堆人就在现场高谈阔论起来。
3.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本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各场演出的上座率超高,显示出市民对传统戏剧的热情可见一斑。
B.有些科学家认为,转基因大米富含维生素A,可以有效改善发展中国家人们营养不良。
C.中国科技创新成果交流会永久落户羊城,这是广州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硕果。
D.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他们快乐成长,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创造,是人类智慧高度发展的结晶;创造,也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B.“这不是我们的狗,”普洛诃尔接着说:“这是将军哥哥家的狗。”
C.我不知道这条路谁能走通?但我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D.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怎么可能不犯错呢?
5.
(题文)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
正因如此,这一传播手段迅速被社会各界广泛运用。
微博之所以如此受公众关注和追逐,是因为“沉默得大多数”再微博上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任何受过教育的人,都能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自己的酸甜苦辣,展示自己的“名言警句”。
微博没有任何门槛,无需任何包装,只要想说,就可以通过微博说出来。
A.②④①③
B.④③ ②①
C.③②④①
D.①③④②
6.

“4·14”青海省玉树县7.1级大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4月20日央视赈灾晚会共募得善款21.75亿元.把21.75亿元用科学数法表示为( ).

2.文言文阅读(共1题)

7.
古诗文阅读
(甲)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小题1】比较理解
①甲文中的主要事件可用乙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体现了诸葛亮一贯的外交政策,《隆中对》中有一句话可以为证: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甲文中的“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的史实,乙文中是这样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寄臣以大事”、“必能安国,终定大事”,两文中的所谓“大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乙文原句回答)
【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
①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________ 
②臣敢竭股肱之力__________
③以俟大举_______________
④夙夜忧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当奖率三军 ____________
⑥庶竭驽钝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加点的词用法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咸决于亮/咸来问讯B.其秋悉平/悉以咨之
C.军资所出,国以富饶/故临崩寄臣以大事D.此臣所以报先帝/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小题4】翻译句子。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译文:  
【小题5】所选的两段文章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体现了诸葛亮的一片赤忱忠心。你认为选文中的那些话最能体现他对刘备刘禅父子的忠心?有人认为,诸葛亮的“忠”相当狭隘,是一种愚忠,并不值得盲目推崇。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3.现代文阅读(共1题)

8.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味蕾上绽放的爱

⑴记得一位老同事,每次就餐让他点菜时,他总是首点“糖醋排骨”。结果每次都是吃者甚少,唯独他吃得津津有味,这让我很不解。在一次出差的时候,我们俩不经意间聊起了这件事。他告诉我,糖醋排骨是他前女友最爱吃的菜,也是她最擅长做的菜,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每个星期都能吃上几顿。分手3年了,想念她的同时,也想念她做的糖醋排骨的味道。  

⑵想必这就是味道的魔力,它不仅能烙进人的记忆里,也能渗入人的情感,甚至成为贯穿人一生的印记。

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

⑷喜欢吃咸花生,似乎是我天生的嗜好。小时候,家里虽然每年能收上四五担花生,但吃咸花生对我来说是件极其奢侈的事儿。因为家里穷,父母指望着能多卖点钱给我们兄妹3个凑学费。只有在我们兄妹仨,眼巴巴地看着邻居家小孩吃咸花生馋得直流口水的时候,妈妈于心不忍才勉强给我们煮一小把。煮好后我负责分成3小堆,三兄妹各占一堆。虽然每堆只有几颗,却能让我们兄妹仨乐上好几天,因为我们都非常珍惜那来之不易的味道。  

⑸妈妈煮咸花生的量是一年比一年多,可是我们这些爱吃咸花生的孩子们却离家越来越远,有时候甚至两三年都难得回家一次。于是,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3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每当在异地他乡吃着妈妈千里迢迢寄来的咸花生,心里总是暖洋洋的,舌尖上的味蕾也总能准确地识别那种熟悉的味道,一种被爱的味道。品着这爱的味道,也使我们更加惦念家中年迈的父母。  

⑹出门在外,也经常在街边的小摊买咸花生解馋,但我总找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种味道。妈妈煮的咸花生和买来的咸花生味道确实不一样。因为这正如歌中所唱,妈妈煮的花生里夹杂着“爱的味道”。  

⑺味道通常蕴含着人生种种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让人无法抗拒。味蕾上绽放出来的爱,会让我们感怀一种特别的情愫,想念一位深爱的人,抑或怀念一段难忘的往事。

【小题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先后写了哪两件事?
【小题2】文中第三段划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3】第4段中与“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3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相照应的是哪一句?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
【小题4】文章以“味蕾上绽放的爱”为题,有何作用?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综合性学习(共1题)

9.
语文实践活动。
仔细观察下面一幅题为“鲁迅大撤退”的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请结合漫画标题和画面内容,谈谈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社会事件?答:______________  
(2)对于“鲁迅大撤退”的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简要表述出来。答:___________   
(3)仿照画线句补写两个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并保持语意连贯。
一年四季,语文相伴。语文是一位画家,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语文是一位音乐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她用轻快的旋律奏响夏季农家丰年曲;语文是一位诗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她用豪放的才情吟诵秋的壮阔;语文是一位摄影家,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5.作文(共1题)

10.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作文题,按要求写作文。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们常常习惯眺望远方,以为那就是我们向往的地方;但有时,我们的寻找、我们的期待、我们的梦想,可能就在“蓦然回首”时出现在“灯火阑珊处”:站在初三的站台回首,军训时滴落的每一颗汗珠都还存着青春的热度;站在九载学习路的尽头回首,每一段读书经历都可以抵达心灵最柔软最温暖的角落;捧着十五岁的生日蛋糕时回首,在自己最关键最重要的时刻爸爸的话无意间就连成了自己的一条成长线……回首,是一种怀想,一份纪念、一段成长;它可能伴着惊喜,有着感伤,带着启示,让你有力量再出发!
请以“回首”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要有真情实感;(2)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不得抄袭、套作;(5)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