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河南省偃师高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50686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8

1.选择题(共4题)

1.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悲鸟(hào)古木  (shŭn)血 (mén)心自问   青(zhŏng)
B.铁(jì)  呕哑( zhāo)哳 教(fāng) 一(chóu)莫展
C.饿(piăo) 狗(zhì) 槁(pù) 舟(jì)
D.(qì)而不舍 (kuĭ)步 (zhōng)规中矩  (zhăo)牙
2.

图中,甲是桃花结构模式图,图乙是桃的果实结构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3.

如图是植物细胞的立体结构图,请据图回答:


4.

如图是植物细胞的立体结构图,请据图回答:


2.现代文阅读(共2题)

5.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20分)
仰望:一种精神姿势
①在先者关于“生命、时空、信念……”的声音中,有一帖话,于我堪称最璀璨、最完美的表述,此即康德的墓志铭:“有两样东西,对它们的盯凝愈深沉,它们在我心里唤起的敬畏与赞叹就愈强烈,这就是: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②“仰望星空”--许多年来,这个朴素的举止,它所蕴含的生命美学和宗教意绪,一直感动和濡染着我。在我眼里,这不仅是个深情的动作,更是一束信仰仪式。它教会了我迷恋和感恩,教会了我如何守护童年的品行,如何小心翼翼地以虔敬之心看世界,向细微之物学习谦卑与忠诚……谦卑,人只有恢复到谦卑,生命才能获得神性的支持,心灵才能生出竹节的高度与尊严。
③如果说“仰望”有着精神同义词的话,我想,那应是“憧憬、虔敬、守朴、遵诺、履约、皈依、忠诚……”之类。“仰望”--让人端直和挺拔!它既是自然意义的翘首,又是社会属性的膜拜;它可形容一个人的生命动作,亦可象征一代人的文化品性和精神姿势。因此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观察习惯:看一个人对“星空”的态度--有无“仰”之虔敬,有无和“仰”相匹配的气质……某种意义上,看一个人如何消费星空,便可粗略判断他是如何消费生命的。于一个时代的整体人群而言,亦如此。   
④在古希腊,在古埃及,在古华夏,当追溯文明之源时,你会发现:最早的文化灵感和生命智识莫不受孕于对天象的注视,莫不诞生于玉穹苍庐的感召和月晕清辉的谕示!神话、咏叹、时令、历法、图腾、祭礼、哲学、诗辞、占卜、宗教、艺术……概莫能外。日月交迭,星转斗移;阴晴亏盈,风云变幻;文化与天地共栖,人伦与神明同息;银河璀璨之时,也是人文潮汐高涨的季节。星空,对地面爬行的人来说,不仅是生理依赖,也是精神的依赖;不仅是光线来源,也是诗意与梦想、神性与理性的来源。从雅典神庙的“认识你自己”到贝多芬“我的王国在天空”;从屈原“夜光何德,死而又育”的天问,到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之郗嘘……正是在星光的抚照与萦绕下,“人”才印证了自己的立足点,确立着无限和有限,感受到天道的永恒与轮回,从而在坐标系中获得生命的镇定。失去星空的笼罩和滋养,人的精神夜晚该会多么黯然与冷寂!生命之上,是山顶;山顶之上,是“上苍”。对地球人来说,星空即唯一的“上苍”,也是最璀璨的精神屋顶,它把时空的巍峨、神秘、诗意、纯净、浩瀚、深邃、慷慨、无限……一并交给了你。汉语构词真的奇妙,把“信仰”二字拆开来,你即发现,“信”与“仰”的关系竟那么紧密--信者,仰也;仰者,信也。唯仰者信,唯信者仰。
⑤对星空的审美态度和消费方式,往往可见一个时代的生存品格、文化习性和价值信仰。我发现,凡有德和有信的时代,必是谦卑的时代,必是尊重万物、惯于膜拜和仰望的时代;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涨潮的季节,也必是凝视星空最深情与专注之时。应该说,半世纪之前的人类,在对星空的消费上,基本是一种纯真的、童年式的文化和精神消费--幻想式、恋曲式的,更多地,人们用一种唯美和宗教的视线凝望它;但现代以来,随着技术信心的膨胀和飞行工具的扩张,人们却变得实用了、贪婪了,开始用一种急躁的物理的方式染指她……手足代之目光,触摸代之表白。这有个标志点:公元1969年7月20日,随着“阿波罗”登月舱缓缓启开,一个叫阿姆斯特朗的地球人,在一片人类从未涉足过的裸土上,插下了一面星条旗。
⑥ 当星空变成了“太空”、意象变成了领地,当想象力变成了科技力和生产力,“嫦蛾奔月”变成了“太空竞赛”和“星球大战”--人类对星空的消费,也就完成了由“爱慕”向“占有”的偷渡,对它的打量也就从“恋情式”进入了“科技式”和“政治式”,膜拜变成了染指和窃取。不仅恋曲结束了,连爱情也一并死掉了。
⑦ 至此,康德和牛顿所栖息的那个精神夜晚,彻底终结。他们的“星空”已被彻底物理化。
【小题1】文章一开始就引用康德的墓志铭,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小题2】文章第二段中“仰望星空”所蕴含的生命美学和宗教意蕴具体指什么?(4分)
【小题3】根据文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不同时代的人对“星空”的不同态度。(4)
【小题4】结合全文,就本文突出的艺术手法,选择两个简要举例加以赏析。(8分)
6.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题3分)
揭开蚊子咬人的秘密
蚊子靠什么能很快地发现我们在哪里呢?当几个人同住一个有蚊子的房间里时,经常是有的人被蚊子反复叮咬,而有的人却很少被蚊子叮咬或感觉不到蚊子的存在。这些问题的答案是每个人都想知道的。美国农业服务处昆虫研究中心蚊蝇部经过30 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揭开了这个秘密。
在上世纪20 年代,昆虫研究人员就已经知道人与动物呼出的二氧化碳对蚊子有吸引作用。在1968 年,农业处昆虫研究中心的艾克瑞等人发现汗液中的乳酸能吸引蚊子。但是,这两种化合物单独使用或混合使用都没有人的手臂对蚊子的吸引力大。这证明一定还有其他的化合物是蚊子的引诱剂。经过对汗液挥发物成分与含量进行大量的组合匹配试验,他们发现乳酸、丙酮和二甲基二硫醚的混合物对蚊子有特别强的吸引作用。丙酮是人体代谢脂肪时放出的成分。二甲基二硫醚是细菌分解蛋白质时放出的成分。当把这三种成分单独使用时,它们对蚊子只具有中等的吸引作用。例如,乳酸只能吸引不到20%的蚊子;与丙酮混合时才能吸引80%的蚊子。但是,这也没有超过人的手臂对蚊子的吸引力。二甲基二硫醚是构成引诱剂的主要成份。在二元混合物中加人这一成分后,就比一些人对蚊子的吸引力更大。这是在人工配制的引诱剂实验中发现的第一个成功的例子。他们的研究目标是要配制出引诱力更强的引诱剂,让蚊子离开人进入诱捕器来消灭蚊子。根据他们的研究,大多数人的身上排出的代谢物成分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每种化合物的量则因人而异变化很大。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蚊子在叮咬人时有不同的喜好。 但是,目前他们还不清楚这些物质是如何通过相互作用来吸引蚊子的。
伯尔尼尔领导的研究小组找到与人体汗液分泌物相当的引诱剂后,他们也就知道了如何寻找驱蚊剂的方法。他们利用在引诱剂中添加别的化合物使蚊子回避的方法找到一种驱蚊化合物。这一化合物能使引诱剂对蚊子的活性减少到6%。与美国市场上出售的只有在蚊子接近或接触皮肤时才起作用的驱蚊剂不同,这一化合物使蚊子感觉不到目标物的存在。由于专利权益方面的原因,他们没有报告这一化合物的名称。这一研究成果将有助于灭蚊研究的进展,开发出更多更安全的驱蚊剂。
【小题1】文中说“这一化合物能使引诱剂对蚊子的活性减少到6% ” ,下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加入这一化合物后,引诱剂对于蚊子的引诱作用下降到原来的6%,甚至丧失引诱作用。
B.把“这一化合物”加入引诱剂中,那就对蚊子更具有引诱力从而增强对蚊子的杀伤力。
C.蚊子接触到加人了这种化合物的引诱剂后,活动能力减少到原来的6% ,不会再攻击人。
D.蚊子接触到引诱剂中的这一化合物后,活动能力大大下降,甚至被杀灭。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体在新陈代谢脂肪的过程中会分泌出一种叫“丙酮”的成分,这种成分对蚊子吸引力
较强。
B.人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细菌分解蛋白质时放出一种叫“二甲基二硫醚”的成分,这种
成分对蚊子也具有一定吸引力。
C.制造引诱剂是前景特别广阔的杀蚊虫办法,而构成引诱剂的主要成分就是二甲基二硫醚。
D.乳酸只能吸引不到20%的蚊子,而丙酮能吸引80%的蚊子。把乳酸、丙酮和二甲基二硫
醚三者混合就超过人的手臂对蚊子的吸引力。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和动物汗液里的乳酸和呼出的二氧化碳对蚊子都有一定的吸引力,所以容易招惹蚊子的不光是人,还有动物。
B.美国原先已有一种在蚊子接近或接触皮肤时才起作用的驱蚊剂,而伯尔尼尔领导的研究小组研制出的驱蚊剂能使蚊子感觉不到目标物的存在。
C.随着人类研制的用乳酸、丙酮和二甲基二硫醚三者混合而成的驱蚊剂的诞生,人类将越来越远离蚊子的困扰。
D.有些人对蚊子的吸引力特别大,很可能是由于他们身体表面含有的乳酸、丙酮和二甲基二硫醚这三者的比例恰巧适合蚊子的口味。

3.材料作文(共1题)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年轻人待树苗成活以后,每隔三天就要来给它浇水,而老人一等到树苗成活以后,就来得很少;即使来了,也只是把被风刮倒的树苗扶一扶,不浇一点水。转眼几年过去了,胡杨树都长得很粗了。忽然有一天刮起了沙尘暴,第二天风停后,两人惊讶地发现,年轻人种的胡杨几乎全被风刮倒了,有的甚至连根拔起;而老人种的树,只是被风吹折了一些树枝,吹掉了一些树叶。年轻人很诧异,问起原因,老人道:“你经常给树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如把树栽活以后就不去理睬它,逼得它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这些树怎能轻易被风刮倒?”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这种特点的原因。

4.语言表达(共1题)

8.
展开想象,在下面一段话的横线处补上适当的语句。要求修辞和句式相同,语意连贯,内容一致。(6分)
春天的雨,象南国少女的爱,温婉如水,含蓄娇媚;夏天的雨,     。 春天的雨,     ;夏天的雨,使人想起黄钟大吕,金戈铁马,想起浑厚悠远的信天游和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春天的雨,缠绵,温柔,纤细;夏天的雨,豪爽,酣畅,粗犷。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