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3题)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的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A.瑰丽/傀儡噱头/谑而不虐 奢靡/所向披靡 |
B.诡计/桅杆 歼灭/三缄其口蹊跷/下自成蹊 |
C.囹圄/龃龉甄别/渐臻佳境 载体/千载难逢 |
D.脂肪/造诣寤寐/毋庸置疑 裨益/无裨于事 |
2.文言文阅读- (共1题)
4.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小题2】下列各句划线的文言词中,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用法相同的是(3分)( )
【小题3】下列各组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小题4】将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题3分)
(1)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是岁十月之望 望:农历月半 | B.江流有声,断岸千尺断:阻绝 |
C.顾安所得酒乎顾:可是 | D.踞虎豹,登虬龙虬龙:指山上龙形巨石 |
A.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 B.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
C.是故事修而谤兴 | D.而后可以动于险 |
A.①予乃摄衣而上②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
B.①霜露既降,木叶尽脱②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
C.①盖二客不能从焉②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
D.①归而谋诸妇②冠胄衣甲,据兵而寝 |
(1)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3.现代文阅读- (共1题)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小题1】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小题2)文章最后一段中“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指的是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小题1】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A.鸿雁身大体重,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
B.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 |
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 |
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容易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
A.①托物言志 ②借景抒情 ③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 |
B.①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 ②“景中情”和“情中景” ③情不虚情,景非滞景 |
C.①景中情 ②情中景 ③情景互生 |
D.①“景中情”和“情中景” ②情不虚情,景非滞景 ③情景互生 |
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 |
B.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闹海蛟”,主要体现了古人的“亦刚亦柔”、“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
C.鸿雁列队飞翔时,“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动荡中呈现出鲜明的回旋往复之美。 |
D.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古人的咏雁诗不乏其例。 |
4.语言表达- (共1题)
6.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的内容,按要求介绍“木棉花”。(6分)
木棉又名红棉、攀枝花。中国关于木棉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西汉时,南越王赵佗向汉帝进贡烽火树,“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至夜光景欲燃”,据说烽火树就是木棉树。
木棉通常3、4月份开花,木棉花较大,色彩橙红,极为美丽,可供欣赏。
广东人常以木棉花的花序或纤维作棉絮,做棉衣、棉被、枕垫;木棉花还可以做药,每逢春末采集,晒干,经拣除杂质和清理洁净后,用水煎服,可清热去湿;木棉的材质轻软,可供蒸笼、包装箱之用。广东人对木棉有着特殊的情感,就是因为它一直造福岭南。
木棉是木棉科落叶大乔木,属于速生、强阳性树种,树形有阳刚之美,树高可达25米,树冠常高出周围的树群,以争取阳光雨露,因为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木棉被人誉为英雄树、英雄花。木棉花是广州市和高雄市的市花,阿根廷的国花。
假如你以导游的身份带第一次到岭南的游客在广州旅游,在花朵盛开的木棉树旁经过,你会怎样向他们介绍木棉?(不超过70字)
木棉又名红棉、攀枝花。中国关于木棉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西汉时,南越王赵佗向汉帝进贡烽火树,“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至夜光景欲燃”,据说烽火树就是木棉树。
木棉通常3、4月份开花,木棉花较大,色彩橙红,极为美丽,可供欣赏。
广东人常以木棉花的花序或纤维作棉絮,做棉衣、棉被、枕垫;木棉花还可以做药,每逢春末采集,晒干,经拣除杂质和清理洁净后,用水煎服,可清热去湿;木棉的材质轻软,可供蒸笼、包装箱之用。广东人对木棉有着特殊的情感,就是因为它一直造福岭南。
木棉是木棉科落叶大乔木,属于速生、强阳性树种,树形有阳刚之美,树高可达25米,树冠常高出周围的树群,以争取阳光雨露,因为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木棉被人誉为英雄树、英雄花。木棉花是广州市和高雄市的市花,阿根廷的国花。
假如你以导游的身份带第一次到岭南的游客在广州旅游,在花朵盛开的木棉树旁经过,你会怎样向他们介绍木棉?(不超过70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