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1题)
A.颤动(chàn)空白(kòng) 河畔(pàn)壮志未遂(suí) |
B.孱头(càn)纨袴(kuā)蜷缩(quán)户牖绳枢(yǒu) |
C.讪笑(shàn)典押(yā)角徵(zhǐ)盗跖颜渊(zhí) |
D.葳蕤 ( tíng)落蕊(ruǐ)横亘(gèn)怙恶不悛(quān) |
—Simon, what do I need to take for the hiking?
—You'd better ________ more water than usual. It's hot today.
—Simon, what do I need to take for the hiking?
—You'd better ________ more water than usual. It's hot today.
—Simon, what do I need to take for the hiking?
—You'd better ________ more water than usual. It's hot today.
—Simon, what do I need to take for the hiking?
—You'd better ________ more water than usual. It's hot today.
—Simon, what do I need to take for the hiking?
—You'd better ________ more water than usual. It's hot today.
2.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求谏
吴兢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来源:学科网]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主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贞观政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勖:勉励 |
B.寻亦诛死寻:不久 |
C.如属文之士属文:叮嘱写文章 |
D.言语致失次第次第:(言语的)顺序、先后 |
A.皆失其举措其若是,孰能御之 |
B.愚臣处不讳之朝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C.言而不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D.又比见人来奏事者乃使从者衣褐 |
①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②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人,预闻政事
③公等亦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
④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⑤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A.① ② ④ | B.② ③ ④ | C.① ③ ⑤ | D.① ② ⑤ |
(1)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4分)
(2)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4分)
(3)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4分)
3.现代文阅读- (共1题)
美丽的列夫·托尔斯泰
肖凤
(1)托尔斯泰称自己为“丑陋的列夫”。 而我觉得托尔斯泰非常美丽。不论是在往昔的少女时代,还是进入了古稀之年的今天,我一向觉得:托尔斯泰异乎寻常地美丽。
(2)记得我当学生的时候,初读他的长篇巨著,还有他的自传等书,读完之后,掩卷沉思,不明白他用了什么样的技巧,把人物刻画得那样栩栩如生。所以,每逢读完一本书,我都要对着他的画像仔细观看。他的画像都是出自俄国著名肖像画家列宾之手。托尔斯泰有着卷曲的花白头发和胡须,天庭十分宽阔饱满,眉骨突出,眼睛深陷,大鼻子,大手,总是皱着眉头在沉思,一幅深沉而忧郁的表情。他的每一条皱纹里,似乎都流露出睿智与仁爱之光。他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丑陋”?我常常目不转睛地向他行注目礼,觉得这位老人长得实在太美了。
(3)随着年龄的增大,渐渐地学习着观察社会,又读了许多关于托尔斯泰的文章和书,还有为他写的传记,慢慢地理解了他的特别伟大之处,以及为什么他被有良知的人称为“俄罗斯的伟大的心魂”。
(4)托尔斯泰固然有着文学的天才,创作了大量为全世界称道的不朽作品,被人们敬仰。但更重要的是他穷其一生的精力和智慧,一直在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药方。他是世袭伯爵,衣食无忧,可是当他知道了在沙皇专制统治之下,广大贫苦农民的悲惨命运之后,他就坐卧不安,想为劳苦大众改善生活困境。他苦苦地探索着,以至于在自己的家庭里,也坚持简朴的生活方式,他亲手种菜,不再吃肉,他自己做靴子,令夫人做衣服,自己织地毯,自己做家具。他青年时代研究卢梭、伏尔泰的学说,晚年开始研究我国的老子和孔子。他研究外国哲学的目的,只是为了找寻一种能够“造福于人世”,“促进人类的团结”的思想。他爱自己的同胞,也爱全人类,他的愿望是“真理必须战胜谬误”,他希望人人生活得快乐而幸福,他一直探寻着实现这一理想的道路。可是没找到。他为无法让所有的俄国百姓摆脱苦难而倍感痛苦,以至于在82岁的高龄还独自离开自己的庄园,要走到民间去。
(5)正是他的智慧和爱心,使他成为了我青年时代最崇敬的作家。所以,当几年前,我终于有机会来到俄罗斯,瞻仰托尔斯泰的故居,就成了我此行的主要目的。
(6)在莫斯科,距离市中心不远处,有一条小街,名字就叫托尔斯泰街。其实,我最想去拜谒的地方,是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托翁在那里出生,在那里长大,逝世后也埋葬在那里,埋葬在他生前亲手种植的大树底下。我读过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的那篇优美散文《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我,一个托尔斯泰的忠实读者,正是准备“怀着敬畏之情”去“朝拜”这处“尊严圣地”的。虽然这座坟墓“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但它却是“世间”一座最朴素,最令人尊敬,也是最美的坟墓。可是,陪着我们参观的俄国姑娘说那里离莫斯科太远了,交通不方便,只能陪着我们去莫斯科“市内”的托尔斯泰故居。我想,这样也可以吧,毕竟是托尔斯泰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7)当我走到了托尔斯泰街,来到了托尔斯泰故居的大门口时,我是怀着朝圣者的心态,走进它的大门的。
(8)故居由两幢两层木制楼房和一座很大的后花园组成。托尔斯泰所以看中这所院子,就是因为喜欢它的后花园。花园里种满了玫瑰花、苹果树、梨树。花园尽头的高坡,是托翁经常伏案写作的地方;广阔的花园,是托翁有时骑马、有时骑自行车的休闲场所。托翁喜欢骑马,马房至今犹在。托家经常高朋满座,后花园也是文化艺术精英们聚会的露天沙龙。
(9)我们来的这天,故居正在修缮。不过有一位精通托翁生平和创作活动的中年俄国女士当向导,我还是看见了许多珍贵的遗物。
(10)托尔斯泰的书房,俭朴的书桌,他老年时站着写作用的木头架子,托翁亲手做成的皮靴和做皮靴的工具。生前骑过的一辆自行车,他70高龄时开始学习骑自行车。书房里陈列着他的手稿,字迹娟秀,纸片已经发黄。列宾为《复活》画的插图原稿,装在玻璃镜框里,挂在墙上。托翁喜欢下象棋,他用过的棋盘和棋子,仍然摆在小桌子上。在从一层楼走上二层楼的过道里,挂着许多照片,他们都是托家的常客,其中有契可夫、高尔基、拉赫玛尼诺夫、夏里亚平等人。
(11)我在那位中年女士的引领之下,走进了又走出了主楼与侧楼,然后走向后花园。我徘徊在这座非常幽深的后花园里,久久不愿意离去。我回味着多年来读过的那些托尔斯泰巨著,体会着这位老人对世界文明所作的贡献。我敬仰这样的人物,因为他有博大的“爱心”,他把全人类都当成自己的兄弟,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伟人。
(原载2009年1月14日《中华读报》,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文章的行文思路(4分)
【小题2】托尔斯泰称自己为“丑陋的列夫”,而作者觉得“托尔斯泰非常美丽”。请结合全文,分条叙述托尔斯泰的“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小题3】作者是否有必要用大量的文字写到托尔斯泰的故乡和“市内”的故居?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理由。(7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围绕表现托尔斯泰的“美丽”这一中心,将各种叙述和描写托尔斯泰的有关材料串联在一起,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
B.文章第2段描写托尔斯泰的肖像,抓住其面部特征,突出其“眼睛”的描写,和鲁迅描写其笔下的祥林嫂的眼睛一样,通过眼睛来挖掘其命运和内心。 |
C.文章善于用过渡性的语言,如第3段和第5段等,推进层次内容的发展,承上启下,自然流畅。 |
D.本文语言质朴自然,正如茨威格笔下的托尔斯泰的坟墓一般。但在质朴的语言中,充满魅力和情感,饱含着对托尔斯泰及其精神品质的敬仰和赞美。 |
4.名著阅读- (共1题)
A.赴考前,宝玉向王夫人磕头,与宝钗话别,并夜访潇湘,告别含恨而死的黛玉。宝玉就趁赴考的机会,独自出走了。多少天后,大雪封江,贾政官船停于毗陵驿渡口岸边,忽遇见宝玉,宝玉已做了和尚。(《红楼梦》) |
B.《论语》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
C.可怜的高老头快断气了,他还盼望着两个女儿能来见他一面。拉斯蒂涅差人去请他的两个女儿,两个女儿都推三阻四不来。老人每只眼中冒出一颗眼泪,滚在鲜红的眼皮边上,他长叹一声,说:“唉,爱了一辈子的女儿,到头来反给女儿遗弃!”。(《高老头》) |
D.曹操在孙权擒杀关羽、取得荆州后,表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取代汉朝自称大魏皇帝。曹操欣然应允。(《三国演义》) |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名著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