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八校联考09-1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试题(语文)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506185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8

1.选择题(共6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证伏 甲 怙恶不
B.酒 畏寒问暖
C.夫之勇
D.不之以恒
2.从橙子中提取的柠檬酸是一种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其结构为:
有关柠檬酸的性质叙述不正确的是(      )
3.澳门回归10年来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安定祥和,民众安居乐业。澳门原有的经济社会制度没变,生活方式没变,文化传统和特色也没有变化。变化的是澳门焕然一新的社会面貌和同祖国内地日益密切的联系。这体现的主要哲理是
4.一种新型燃料电池,它以多孔镍板为电极插入KOH溶液中,然后分别向两个电极上通入乙烷和氧气,其电极反应为:C2H6+18OH- - 14e- =2CO32- +12 H2O   2H2O+O2+4e- =4OH-
有关此电池的推断正确的是(  )
5.下列变化中,可以在叶绿体基质中完成的是(   )
(1)H2O→2[H]+1/2O2           (2)ATP→ADP+Pi+能量
(3)2C3+[H]→(CH2O)          (4)CO2+C5→2C3
6.下列变化中,可以在叶绿体基质中完成的是(   )
(1)H2O→2[H]+1/2O2           (2)ATP→ADP+Pi+能量
(3)2C3+[H]→(CH2O)          (4)CO2+C5→2C3

2.文言文阅读(共1题)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往余在吴中,常郁郁无所交,出门至于淮上,临河不渡,彷徨者久之,因与其地之贤人长者相结,而王君起田最与余善,自此一二年或三四年一过也。

王君与余同年月生,而长余二十余日,其行事虽不同而意相得,凡余心之所存,及是非好恶无不同者,虽不学古而暗合于义,仁而爱人,乐善不倦,其天性然也。生八岁而孤,事母孝,事其兄恭,其居财也有让。少为帖括之学,及中年,遂闭户不试。家颇饶,每受人负,折券不较,以是其产稍落,而四方宾客至者,未尝不与之周旋。

当余在太原,而余友潘力田死于杭,系累其妻子以北。少弟耒年十八,孑身走燕都,介余一苍头以见王君。王君曰:“我固闻之。宁人尝与我言,潘君力田,贤士也,不幸以非命终。而宁人之友弟,则犹之吾弟也。”迎而舍之。比其归也,则曰:“家破矣,可奈何!吾有女年且笄,将婿子。”间二年,耒遂就昏。王君与耒非素识也,特以宁人之友故,而余在远,弗及为之从臾也。

每为余言:“子行游天下二十年,年渐衰,可已矣!幸过我卜筑,一切居处器用,能为君办之。”逡巡未果,而别君之日,持觞送我大河之北,留一宿,视余上马,为之出涕,若将不复见者。乃明年,余遂有山东之厄,而海、岱以南大震,君亦为里中儿所齮齕,意不自得。又明年六月庚午,君卒。

惟君生平以朋友为天伦,其待余如昆弟,而余以穷厄蹇连,无能申大义于诈愚凌弱之日者。以十九年之交再三之约而不获与之分宅卜邻同晨共夕其终也又不获视其含敛而抚其遗孤。吁,可悲矣!

君讳略,字起田,淮安山阳人。家清江浦之南,卒时年五十七。

(选自《顾炎武诗文选译》)
(注)①帖括:科举考试文体名称。②系累:捆绑,拘囚。③宁人:即顾炎武。他原名绛,字宁人。④从臾:同“怂恿”,劝导。⑤齮齕(yǐhé):咬噬。这里引申为毁谤、中伤。⑥含敛:意思是办理丧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此一二年或三四年一也    过:拜访。
B. 每受人    负:亏欠。
C. 迎而之    舍:留人居住。
D. 逡巡未果 逡巡:滞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王君余同年月生   ②宁人尝我言
B. ①少帖括之学 ②能君办之
C. ①居财也有让 ②比归也
D. ①朋友为天伦 ②而余穷厄蹇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所记述的王略,为人仁爱,乐善好施,视朋友为兄弟,行文凸现了他仁义的品行。
B. 本文写王略,在概述他的品性、行为之外,还通过语言描写,具体表现他的为人及对我的挚情。
C. 本文写作者怀念朋友王略,既有敬佩、感激之情,也有自己不能帮助朋友的内疚、痛苦之情。
D. 本文语言平实,叙事客观,通篇不事修饰,文章详略得当,体现了作者自如驾驭材料的能力。

3.现代文阅读(共2题)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等着的轿车

[美]欧•亨利

黄昏来临了,身穿灰色衣服的姑娘又来到小公园的那个安静的角落,坐在一张长椅子上开始读书。她的脸看起来很秀气,那件灰色衣服却是普普通通的。前一天也是这个时候来到这里,再前一天也是如此,有个小伙子知道这些情况。

这个小伙子慢慢地靠近她。就在这时,姑娘手中的书滑到了地上。小伙子顺势拣起书,有礼貌地递了过去,随便讲了几句关于天气的寒暄话,就静静地站在一旁。

姑娘看了一眼小伙子简朴的衣着,一张并不引人注目的普普通通的脸。

“如果你愿意,就请坐吧。”她用深沉的低音说,“光线太暗了,无法看书,我现在想聊聊天。”

“你知道吗?”他说,“你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漂亮的姑娘,昨天我就见到你了。”

“不论你是谁,”姑娘冷冰冰地说,“你得记住,我是一位小姐。”

“实在冒昧,”小伙子说,“都是我的不是,你也知道——我的意思是公园里有这么多的姑娘,你也知道——当然,你不知道,但是……”

“换个话题谈谈吧。当然,我知道了。讲讲这些来往的游客吧,他们去哪儿?为什么那么匆忙?他们感到幸福吗?”

小伙子一时还没搞清,自己究竟应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我到这里来坐的目的,只是因为我能接近这么众多的游客,我跟你讲话,是因为我想找一个天性善良的人,一个没有铜臭、不是惟钱是图的人聊聊,你不知道我是多么厌恶钱啊——钱,钱,钱!我讨厌我周围的那些男人。我不喜欢自得其乐,看不上珍珠宝石,也懒得游山玩水。”

“我可总是这么认为,”小伙子说,“钱是个好东西。”

“当你有了成百万块钱,你就可以兜风、看戏、跳舞、赴宴。可我对这一切腻透了!”姑娘回答。

小伙子很有趣地看着姑娘。

他说:“我可很喜欢研究和探听富人们的生活。”

“有时候,”姑娘继续说,“我想,如果我要恋爱的话,就要爱一个普通的小伙子——你的职业是什么?”

“我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是我希望我能在这个世界上出人头地。你刚才说的当真是这个意思:你会爱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当然啦!”她回答。

“我在饭店工作。”小伙子说。姑娘心里一惊,问道:“该不会是个跑堂的吧?”

“我就是这个饭店的出纳员,你看见那里耀眼的有‘饭店’两字的霓虹灯招牌了吗?”姑娘看了看手表,站起身问:“你怎么不上班?”

“我上夜班。”小伙子答道,“离上班时间还有一小时呢!我能再见到你吗?”

“不知道,也许可以。我得马上走了。唔,今晚我要去赴宴,还有一个音乐会呢。你进来时可能看到公园门口有一辆白色小轿车吧?”

“是的,我看到了。”小伙子回答。

“我总是坐这辆车来的,司机正在等我呢,再见!”

“现在天已黑了,”小伙子说,“这公园里坏人太多,要不要我送你上轿车?”

“你还是在长凳上坐十分钟再走吧。”说完,姑娘就朝着公园大门走去。小伙子盯着姑娘漂亮的身影,然后起身跟在她后面。

姑娘走到公园大门口,转过头看了一眼那辆小轿车,就走了过去。她横穿马路,走进那个有耀眼的“饭店”两字的霓虹灯招牌的饭店。店里的出纳柜台上一个红头发姑娘看见她来了,就离开了座位,这位身穿灰色衣服的姑娘就接替了红头发姑娘的工作。

小伙子把手插进口袋,在街上慢慢地踱着。然后,他走近那辆轿车,钻了进去,对司机说:“去夜总会,亨利。”

(选自《欧•亨利幽默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节)

【小题1】“就在这时,姑娘手中的书滑到了地上。”请分析这一情节的作用。
【小题2】请结合小说,具体分析小说中的“姑娘”的形象。
【小题3】小说以“等着的轿车”为题,可是小说到了最后才提到“轿车”。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请结合小说加以探究。
9.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的文字可以说是一种奇异的文化存在,这在西人译中诗一事上可见端倪。近见一汉学家译杜甫的名句“月涌大江流”为:The moon leaps in the great rivers flow,意思就成了“月亮在大江流动中跳跃”,这是怎样的不堪!于中国文字缺乏微妙的感受,即使字意表面相应,结果也不外平淡无奇,甚至笑话百出。
中国文字的串联、组合、拼接有无穷的妙处,已然可成为一种独在的言语,只看运用者的心境和手段如何了。“言语”组成篇章,而文学的美感亦必由这种言语而来。像“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若译成白话,意思也是明白的,但从文字言语而来的心境、幽思、美感却起码失落了一半。古典文学诸种体裁中的这种“言语”,其千锤百炼而获得的美感效果,犹如奶酪,味道实在深郁。它的层面底下蕴涵的深广的情绪概念,缭绕着声情和观念的美,委实为中国文字语言所特有。
写文章,“辞达而已矣”;但作为艺术的文学来要求,则其文字言语不是单纯地传达人心基本意义,文字是手段,同时也是一种目的和审美对象。有人以为中国优秀的文言文学是一种“雅化”了的文字言语,很有道理。这种言语用量极少而容量奇大,词汇的本身就能引起许多生动的观念,有时甚至比描写叙述的事象本身引起的还多。一个熟识文言的人,他在面对现实或非现实的时候,往往会有这种言语观念跳荡出来,像遗珠般在黯淡的心空熠熠闪烁,身心立即要起莫大的快意。这正是汉字意化的优越性,突破时空局限的功能相当强烈。汉字以视觉符号直接表示概念,可傲岸独立于口语的各种变化之外,我前面以奶酪喻之,大略包含其人文性特征在内,文言言语这种特性在古典文学中的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英文中“古典的”和“第一流的”是同一个词,但英美学生的惧怕莎士比亚,中国学生的反感古文,已是教育界不争的事实。虽然说时代的洪流冲走了古典的醇酒气息,文字深厚的人文性却给我们以精神安慰。众多的成语、连绵词、诗词名句、典故、寓言,仍然激活着丰富着当今的白话文学。失却了这种文字精神的借鉴的文学作品,只仿佛瞽者说媒,说者无心,听者无趣;一个文字粗鄙的作家,就像一个衣衫褴褛的裁缝那样,不能赢得我们的信任。
【小题1】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如果仅译出诗歌表面的字意,很难表现原诗的神韵。
B.中国文字之美体现的文言中,白话中没有这种美感。
C.文学语言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传情达意,而在于审美。
D.中国的文言文学优美典雅,是一种特有的审美对象。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对“汉字意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极少的字能表达极多含义。B.能引起人身心莫大的快意。
C.突破时空局限的功能强烈。D.以视觉符号直接表示概念。
【小题3】下列说法,与文章最后一段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
A.修辞立其诚。B.语不惊人死不休。
C.言之无文,行而不远。D.文章合为时而著。
【小题4】联系全文,谈谈中国的文字之美主要体现在哪里。

4.材料作文(共1题)

10.
阅读下面的格言,根据要求作文。

在人生的大风浪中,我们常常学船长的样子,在狂风暴雨之下把笨重的货物扔掉,以减轻船的重量。 ——巴尔扎克

根据格言所表达的意思,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5.语言表达(共2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填写你所得到的启示。(4分)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一个人右手举着300克的砝码,这时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砝码,他并不会觉得有多少差别,直到左手砝码的重量加至306克时才会觉得有些重。如果右手举着600克,这时左手上的重量要达到612克才能感觉到重了。也就是说,原来的砝码越重,后来就必须加更大的量才能感觉到差别。这种现象被称为贝勃定律。
贝勃定律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有些人总抱怨朋友对自己不如刚认识时那么好了,其实这也是“贝勃定律”在作怪——陌生人给一点点关怀,我们都会感激不已;而亲人无论怎样的宠爱,我们都可能视而不见或者觉得平淡如水。
贝勃定律告诉我们:作为被关爱的对象应该
12.
不久前,国家广电总局向央视发了通知,在主持人口播、记者采访和字幕中不能再使用诸如NBA、CBA、F1、GDP、WTO、CPI等外语缩略词。谈谈你对这个通知的看法。(不超过70个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