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高中09-1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50609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8

1.选择题(共8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造(niè)   茶(qì)    抖(zhàn)   禹(gǔn)   女(yōng)
B.挖(wān)  参(yù) 候(sì)    胡(zhōu)  怨(mái)
C.悲(tòng)  角(jǐ)   冼(kuàn)   谙(ān)   狡(xié)
D.捕(dài)  听(dì)    骄(hèng)   吞(shì)  样(mú)
2.Taobao.com is a free site, _________ visitors can not just purchase almost all kinds of products but open their own online shops.
3.
下面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为人迂讷,遂为里胥报充里正  今日见辱问于长者
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C.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D.彼且奚适也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4.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①行政区   ②自然带   ③热量带  ④干湿地区  ⑤三江平原  ⑥山东省青岛市
5.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①行政区   ②自然带   ③热量带  ④干湿地区  ⑤三江平原  ⑥山东省青岛市
6.电容的单位是( )
7.In yesterday’s football game, our school football players performed well – they were in____ of the ball most of the time.
8.In yesterday’s football game, our school football players performed well – they were in____ of the ball most of the time.

2.句子默写(共1题)

9.
按要求写出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
(1)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古人常用香草美人来比喻明君贤臣美政,《离骚》中说“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苏轼《赤壁赋》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茕茕子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王勃《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深秋景物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林黛玉进贾府》写宝玉眼中的黛玉)

3.诗歌鉴赏(共1题)

10.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小题1】词的上片写杜鹃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赏析。
【小题2】“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4.文言文阅读(共1题)

1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人,文中子通弟也。年十五游长安,谒杨素,一坐服其英敏,目为神仙童子。

隋大业末,举孝廉高第,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县丞。以嗜酒妨政,时天下亦乱,遂托病风,轻舟夜遁。叹曰:“网罗在天,吾将安之!”乃还故乡。

至唐武德中,诏征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绩弟静谓绩曰:“待诏可乐否?”曰:“待诏俸薄,况萧瑟,但良酝三升,差可恋耳。”(待诏)江国公闻之曰:“三千良酝,未足以绊王先生。”特判日给一斗。时人呼为“斗酒学士”。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有仲长子光者,亦隐士也,无妻子。绩爱基真,遂相近结庐,日与对酌。君有奴婢数人,多种黍,春秋酿酒,养凫雁、莳药草自供。以《周易》、《庄》、《老》置床头,无他用心也。自号“东皋子”。虽刺史谒见,皆不答。终于家。

性简傲,好饮酒,能尽五斗,自著《五斗先生传》。弹琴、为诗、著文,高情胜气,独步当时。撰《酒经》一卷、《酒谱》一卷。李淳风见之曰:“君酒家南、董①也。”及诗赋等传世。

论曰:唐兴迨季叶,治日少而乱日多,虽草衣带索,罕得安居。当其时,远钓弋者,不走山而逃海,斯德而隐者矣。自王君以下,幽人间出,皆远腾长往之士,危行言逊,重拔祸机,挂冠引退,往往见之。虽或累聘丘园②,勉加冠佩,适足以速深藏于薮泽耳。然犹有不能逃白刃、死非命焉。夫迹晦名彰,风高尘绝,岂不以有翰墨之妙,骚雅之奇美哉!文章为不朽之盛事也。

(选自辛文房《唐才子传》,有删改)

(注)①南、董:指春秋时期两个著名史官南史氏、董狐。
②丘园:指隐士的隐居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坐服其英敏 坐:通“座”
B.除秘书正文 除:授官
C.差可恋耳  差:勉强
D.不乐在朝,辞疾    疾:快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还故乡 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嗜酒妨政    掭尖草,不出
C.岂不以有翰墨妙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
D.适足以速深藏薮泽耳  或重泰山,或轻于鸿毛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绩从小就才思敏捷,被称为神童;道德高尚,被举为孝廉。但因隋朝末年政治黑暗,他两次托病而辞职。
B.王绩与隐士仲长子光兴趣相投,相邻而居,日与对酌。他潜心研读《周易》《庄子》《老子》,再无做官的心思,过着一种自给自足的隐居生活。
C.王绩酷爱美酒,曾因酒误政,他撰写了《酒经》《酒谱》,被誉为南史氏、董狐一样的酒家史官,他创作的诗文传赋也流传于世。
D.作者的评论提示了隐士产生的原因是世道“治日少而乱日多”,肯定了王绩的归隐行为。

5.现代文阅读(共1题)

1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1300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无不受科举的影响。

科举原来是政府为了从民间选拔人才而设立的。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而言,科学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开、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东亚的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科举的举措,越南科举的废除还在中国之后。16至17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接触到科举取士制度,并通过游记把它介绍到了欧洲。在18世纪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19世纪中至末期确定的公务员取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应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来招录,后来这一方法渐渐成为欧美各国依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的考试原则与方式和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上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形成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的风气。这样不但大大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途径,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做官“寒门”出身的人。但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百倍”,同时也被“紧锁笼中”。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并培养了大量人才,1300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为进士的,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考成为高级官员的必经之路。利玛窦在明代中叶到中国时所见的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的。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一般人出于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性灵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仕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分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分子。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的“圣贤书”,故此也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

科举造成恶劣影响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考试的内容与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写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视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付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束缚,无论是创造能力还是独立思考能力,都被大大限制。大部分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的唯一目的,读书变成了只是为了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举也限制了人才的出路。到了清朝,在文学创作上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才的同时,也埋没了民间其他方面的杰出人才。清政府为了奴化汉人,更是严格规定科举考试内容。

在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了不少痕迹。例如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的五权分立,当中设的“考试院”便是源自中国的科举考试传统。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的高考中看到。例如分省录取,将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都是科举残留的遗迹。

(选自《百科全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科举制度)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考试是一种公开、公开的方法,所以东亚的日本、越南均有效法中国科举的举措,甚至越南科举的废除还在中国之后。
B.隋唐以后的中国,在社会、政治和教育方面无不受科举的影响,就是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C.16至17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接触到了科举制度,他们用游记的形式把它介绍到了西方,形成了欧美各国仿效的文官制度。
D.英国吸纳了中国科举的优点后,在19世纪中至末期确定了公务员取用方法,这一方法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仿效的文官制度。
【小题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参加科考是为了实现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性灵的渴望,因为“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B.中国的科举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途径,形成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的风气。
C.利玛窦到中国时,科考已经成为高级官员的必经之路,他所见的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都是有识之士。
D.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并培养了大量人才,对巩固政权,维持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事实证明,科举与其他选材制度相比要更加公平、公正,世袭和举荐制度下不会出现难得的人才。
B.明清时期,寒门学子如能“一登龙门”,就能“身价百倍”,政府也达到了笼络、控制读书的人的目的。
C.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不重视考生的实际学识,导致科举限制了人才的出路。
D.一些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的做法在今天高考中仍然得以保留,由此可以看出科举的先进性。

6.命题作文(共1题)

13.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让自己的生命为他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献血是一朵花,一次受伤后的求助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一次碰撞后的忍让是一朵花,一次大度的让贤是一朵花……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的缤纷而赞美的情是真诚的情,能为别人的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同寻常的人。

请以“为他人开一朵花”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字数800字以上。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8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命题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