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红桥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50594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0/9

1.综合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水土流失是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对该问题进行探究,做了如下实验: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厘米厚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


(1)坡面沿水流方向形成小沟,该现象模拟流水 ,该现象在自然界的不断发展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2)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主要有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等。生物措施包括 等,工程措施包括 等。
(3)按照你的理解,绘出水平梯田的简单剖面图,并根据剖面图分析水平治理水土流失的原理。
2.
读我国西气东办理一线、二线工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1)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南至 市。
(2)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有利于我国东西互补,南北相济,资源共享。西部地区能源丰富,但经济 ,能源输出有利于区域发展;而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 ,能源的 有利于区域的发展。
(3)简述西气东输工程对珠江三角洲的有利影响,列举三点。

2.单选题(共14题)

3.
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分界线分别是400mm年等降水量线、3000m等高线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祈连山。据此可知,决定我国三大自然区差异的因素是
A.土壤、植被B.地形、土壤
C.气候、水文D.气候、地形
【小题2】青藏高寒区内部相对具有一致性,各自然地理要素在景观上努力保持一致性,即区域内部地理环境具有的 特点
A.脆弱性B.差异性C.整体性D.不确定性
【小题3】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明显,南北差异以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南方内河运输是一种普遍的联系方式,北方道路网四通八达,这种影响属于
A.对农业生产类型和耕作方式的影响
B.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C.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方式和通达性的影响
D.对文化景观和文化行为的影响
【小题4】有关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北地区因降水较少,故只能发展一年一熟的农业
B.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均可发展水田农业
C.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东部降水相对较多,也可以发展水田农业
D.青藏地区农业以高寒农牧业为主
4.
读黄土高原某小流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是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之一,小流域是指面积小于 平方千米的流域。
A.10B.50C.100D.500
【小题2】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侵蚀B.冰川侵蚀C.风力侵蚀D.海水侵蚀
5.
读我国某省区部分县城草地生产力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该省区是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B.宁夏回族自治区
C.内蒙古自治区D.青海省
【小题2】图示地区单位面积天然草地载畜量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A.自东向西降低B.自东向西增加
C.自北向南降低D.自北向南增加
【小题3】形成这种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土壤B.热量C.水分D.地形
6.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①②③三地区景观与甲、乙、丙图对应顺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B.甲、丙、乙
C.乙、甲、丙D.丙、甲、乙
【小题2】图中三地景观差异体现出地理环境的
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C.垂直地带性D.整体性
7.
下面为“我国南方某地梯田景观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图中显示,人类生产活动改造的自然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降水
D.地形
【小题2】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合理策略是(  )
A.退耕还草,大力发展畜牧业
B.增加化肥、农药施用量,提高粮食产量
C.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增加经济收入
D.使用大型农业机械,提高生产效率
8.
我国农业分布格局有“东耕西牧”之说。“西牧”形成的有利条件是
A.降水丰富B.草原面积大
C.交通便利D.劳动力充足
9.
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汉唐时期的北方古“丝绸之路”主要经过水草丰美的欧亚草原,沿线有许多古文明中心,是东、西方物资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后来逐渐衰落。从地理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北方古“丝绸之路”衰落的自然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恶化B.沿线古文明中心的衰落
C.人口大规模的迁移D.地域联系方式的多样
【小题2】关于北方古“丝绸之路”和新“丝绸之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方古“丝绸之路”比新“丝绸之路”长
B.北方古“丝绸之路”比新“丝绸之路”所经区域广
C.北方古“丝绸之路”比新“丝绸之路”所经城市多
D.北方古“丝绸之路”和新“丝绸之路”均有海上线路
10.
不同历史阶段陆地地理差异对人类活动影响不同。由于新技术的兴起,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下降,环境质量对社会的影响上升的人类发展阶段是
A.采集和狩猎阶段B.农业社会阶段
C.工业社会阶段D.后工业化阶段
11.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左图自然景观是 ,其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A.森林B.草原C.荒漠D.无法判断
【小题2】右图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破坏了植被,出现类似荒漠的石漠化景观,石漠化对农业生产会造成
A.水土流失加剧B.土壤肥力增大
C.粮食产量提高D.水资源充足
12.
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
A.增加草原面积B.解决农村燃料
C.改良土壤D.保持水土
13.
读黄河流域黄土分布区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地面水和地下水天然汇集区域是
A.小流域B.流域
C.坳沟D.河沟
【小题2】在黄土分布区水土流失过程中,该区域地理要素可能发生的相应变化是
A.降水变化率减少
B.土壤肥力增加
C.河流含沙量增大
D.风力堆积明显
14.
截至2015年12月3日,进京“南水”已达8.12亿立方米,占北京市生活用水的70%。读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线路全长1432千米, 四个省市沿线约6000万人直接用上了水质优良的汉江水
A.北京、天津、湖南、河南
B.北京、天津、河北、安徽
C.北京、天津、江西、浙江
D.北京、天津、河北、河南
【小题2】“南水”进京,有效地缓解了北京的用水紧张状况,但时至今日,北京市继续推行用水阶梯水价,其主要目的是
A.减少生活污水排放
B.引导家庭节约用水
C.保证农业供水需求
D.解决盐碱化问题
【小题3】“南水”进京对北京市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①导致水质下降 
②消除水污染  
③补偿河湖水量 
④缓解用水紧张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小题4】该线路跨越了
A.东部经济地带B.中部经济地带
C.东、中部经济地带D.东、中、西部经济地带
15.
关于A处利用和治理措施,叙述合理的是
A.建淤地坝B.应植树种草C.通常用作耕地D.适宜修筑水平梯田
16.
读皖电东送工程线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不属于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是
A.青藏铁路B.西气东输C.西电东送D.南水北调
【小题2】据图可知,安徽省实施“皖电东送”工程有有利自然条件是
A.市场距离近B.工业基础好C.交通便利D.煤炭丰富
【小题3】“皖电东送”工程对输入地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A.能源结构趋向单一B.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C.加剧用水供需矛盾D.三大产业均衡发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