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一次综合练习语文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505600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5题)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天燃气   老生常谈   执(niù)   (xiāo)足适履
B.淘汰赛   枉废心机   下(zài)   影影(chāo)绰
C.下脚料   春捂秋冻   (xiān)弱  (shǐ)口否认
D.陪小心   骄奢淫逸   (qiǎn)伏  (bǔ)风捉影
2.下列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错误的是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社稷坛位于天安门西, 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不仅在京城有国家的祭坛,地方各级城市也都有祭祀社稷的场所。
①其位置依《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的规定,
②是明清两代祭祀社、稷神祗的祭坛。
③祖与社都是封建政权的象征。
④置于皇宫之右。
⑤社象征土地,稷象征五谷,
⑥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
A.④①②⑥⑤③B.①④③②⑤⑥C.⑥①④③⑤②D.②①④③⑥⑤
4.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甜玉米果穗上有非甜玉米籽粒,而非甜玉米果穗上却无甜玉米籽粒。原因是 (  )
5.价电子数满足3d为半充满状态的是

2.诗歌鉴赏(共1题)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①②题。

眼儿媚 无名氏

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半竿落日,两行新雁,一叶扁舟。  惜分长怕君先去,直待醉时休。今宵眼底,明朝心上,后日眉头。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萧萧江上荻花秋”,点明了词人与友人分别的地点和季节。
B.“做弄许多愁”一句,生动地表现了荻花对词人无端寻愁的嘲弄。
C.“半竿”“两行”“一叶”,连用三个数量词,别致新巧,情趣盎然。
D.“明朝心上,后日眉头”两句通过想象,表达离别后无尽的思念。
【小题2】请简要分析“直待醉时休”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7.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庆历三年秋,天子开天章阁,召政事之臣八人,问治天下其要有几,施于今者宜何先,使坐而书以对。八人者皆震恐失位,俯伏顿首,言此非愚臣所能及,惟陛下所欲为,则天下幸甚。于是诏书屡下,劝农桑,举贤才。其明年三月,遂诏天下皆立学,置学官之员。然后海隅徼塞,四方万里之外,莫不皆有学。呜呼,盛矣!
学校,王政之本也。古者致治之盛衰,视其学之兴废。《记》曰:“国有学,遂有序,党有庠,家有塾。”此三代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宋兴,盖八十有四年,而天下之学始克大立,岂非盛美之事,须其久而后至于大备欤?是以诏下之日,臣民喜幸,而奔走就事者以后为羞。其年十月,吉州之学成。州旧有夫子庙,在城之西北。今知州事李侯至也,谋与州人迁而大之,以为学舍。事方上请而诏已下,学遂以成。
李侯治吉,敏而有方。其作学也,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用人之力积二万二千工,而人不以为劳;其良材坚甓之用凡二十二万三千五百,而人不以为多。既成,而来学者常三百余人。
予世家于吉,而滥官于朝,进不能赞扬天子之盛美,退不得与诸生揖让乎其中。然予闻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其勉于人者勤,其入于人者渐;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至于礼让兴行,而风俗纯美,然后为学之成。惟后之人,毋废慢天子之诏而怠以中止幸予他日因得归荣故乡,而谒于学门,将见吉之士,皆道德明秀而可为公卿。问于其俗,婚丧饮食皆中礼节。入于其里,长幼相孝慈于其家。行于其郊,少者扶其羸老、壮者代其负荷于道路。周览学舍,思咏李侯之遗爱,不亦美哉!故于其始成也,刻辞于石,而立诸其庑以俟。 (取材于欧阳修《吉州学记》)
【注】①徼:读jiào,边界。②甓:读pì,砖。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治天下其要有几  要:关键
B.今知州事李侯至也   知:掌管
C.其作学也 作:兴办
D.而滥官于朝 滥:过度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施于今者宜何先    B. 学校,王政之本也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风之积也不厚
C. 既成,而来学者常三百余人  D. 壮者代其负荷于道路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此三代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
这是(夏商周)三代极为昌盛时非常完备的制度
B.而奔走就事者以后为羞
为兴办学校竭力奔走的人让我们这些后来的人感到羞愧
C.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
吉州的读书人凑集他们个人的钱一百五十万来资助
D.惟后之人,毋废慢天子之诏而怠以中止
希望后人不要废止怠慢皇帝的诏命,懈怠而中途停止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庆历三年,皇帝多次颁下诏书,鼓励农桑,举荐贤才,第二年要求天下都要兴办学校。
B.学校是帝王治政的根本,从古代是否重视兴办学校,可以推知朝廷治政的兴盛和衰败。
C.教育的法则是从人性出发,使人向善,达到礼让之风兴盛,风俗纯美,才算办学成功。
D.作者晚年荣归故里后,亲眼目睹吉州读书人品德卓异,社会风气改变,成了礼仪之乡。

4.现代文阅读(共1题)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⑴假设你有写日记的习惯,从五岁开始,每天写两千字的日记,一直写到一百零五岁,那么,你一共写了七千三百万字。一万三千本这样的日记,也只不过刚好能填满薄薄一片存储器。它只有指甲盖大小,只有半克重。如果有人想要在一百年内读完这片小小存储器中的文字,他需要不眠不休,并且每秒钟扫过三百字才行。

⑵我们用一个更轻飘飘的数字来描述它的容量,就是2TB。这个个位数的描述,却意味着五十万首MP3歌曲,或者六十七万张一千万像素的照片,这是五百年前最博学多识者也无法想象的庞大信息量。如此庞大的信息量却能轻轻地放在我们的指尖上,一不小心就可能乘风飞去。

⑶在这片数年之内即将面世的存储装置面前,浩如烟海算得了什么,汗牛充栋早已成笑谈。它足以记录几代人毕生的所学所想,并可以很容易地传诸后世。

⑷人们一直试图为后人留下些记忆。从公元前一万五千年的岩洞壁画开始,这种设想才逐渐成真。文字的发明是一大革命,它让人们可以将自己的经验与知识简单方便、明确快捷地置于身外,使之有机会代代传承。岩石、金属、泥陶、骨骼、皮革、布帛、竹木都曾被用于记忆的传递,而人们也一直在寻找更轻更快更好的载体,以便能够将所有在险恶生涯中艰难累积的智慧记录下来,不致遗失。

⑸从纸张、印刷术到磁、光、半导体存储设备,存储密度变得越来越高,存储设备也越来越复杂。今天的人们可以用很少的代价,将自己的记忆完全交给这些不会忘记的金属、半导体和塑料,解放自己的大脑,让它去做更擅长的工作。无论是对机器还是对人来说,这可能都是最好的分工。

⑹世界上数据存储量正在以每年40%的速度递增,几乎每两年就会翻一倍。在追求更高存储密度、更低能耗、更长久保存的存储设备上,人们似乎永不满足。这又是一个相互纠缠而发展的范例:当我们拥有更多存储设备的时候,就会发现有更多的内容需要存储;而这又使得我们不得不添置更多存储设备。这像是一条不归路,却也许正是进步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⑺虽然今天的存储设备已经能够达到惊人的效率,但是研究者们依然在不断努力,试图创造出堪称完美的存储设备。当这种介质被发明出来的那天,也就意味着人类的群体记忆,将会与人类这个物种延续最少同样长的时间。

(取材于科松《记忆传承,信息永生》)

【小题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我们现在使用的只有指甲盖大小的2TB存储设备,能存储古人无法想象的庞大信息量。
B.为了有效传承人类艰难累积下来的智慧,人们一直在努力地寻找更轻更快更好的载体。
C.存储设备的改进,让人们可以放心地把记忆置于身外,解放大脑让它去做更擅长的工作。
D.当完美的存储设备发明出来时,人类的群体记忆将可能保存到人类这个物种消亡之后。
【小题2】根据文意,简要概括“堪称完美的存储设备”的特点。要求:分条概括,写序号。不超过10字。

5.名著阅读(共1题)

9.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曾被鲁迅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是西汉时期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
B.唐代是边塞诗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众多边塞诗人,“七绝圣手”王昌龄所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C.报告文学是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新闻体裁,夏衍的《包身工》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对包身工残暴压榨的罪行。
D.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代表作品,这部小说全面地反映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社会政治生活。

6.命题作文(共1题)

10.
、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作文(60分)
请以“其实我一直在你身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名著阅读:(1道)

    命题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