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6题)
A.怃然(wǔ)饥馑(jǐn)曲肱而枕(gōng)如切如磋,如琢如磨(chuō) |
B.孝悌(tì)朝觐(jìn)孳孳为善(zī)苟为不熟,不如荑稗(yí) |
C.卜筮(shì)户牖(yǒu)天下恶(wū)乎定 运斤成风,听而斫之(zhuó) |
D.期年(jī)朝菌(jǔn)涸辙之鱼(hé)求全之毁,不虞之誉(yú) |
2.诗歌鉴赏- (共1题)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蒲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本诗“画栋朝飞南蒲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两句,是如何表现滕王阁之美的?
(2)有人认为本诗蕴涵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也有人认为包含了“华年易逝的悲哀”,你同意哪一种看法?为什么?
3.现代文阅读- (共2题)
在很多人看来,诗歌翻译是所得不偿劳的事情。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甚至干脆地说,诗一旦被翻译,就面目全非。至于中国古诗西译的艰难,就更显得触目惊心,由此而引发的中国古诗不能翻译的议论,也是纷纭不已。然而这种意见显然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对于翻译这种文明交流的重要媒介,更需要的是对其可能性的细致探讨。作为中国读者,我们容易读到中国翻译家对古诗西译的意见,我们也更容易相信,凭借母语和文化上的优势,这些翻译家更有资格来分析古诗传译的成功与局限。这种认识其实很值得反思,在北美一些大学有关东亚文明的课堂上,有一本小书经常被当作重要的参考,它正为上述反思提供了有趣的视角。
这部小书,是由美国翻译家艾略特·温伯格与墨西哥著名诗人帕斯合著的《阅读王维的十九种方式》。书中汇集了1980年以前西方对于王维《鹿柴》一诗的十六种译文,其中包括十三种英译、两种法译、一种西班牙语译文,温伯格对之一一作出点评。此书作者温伯格,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他曾大量翻译过帕斯等拉美作家的作品;在中文方面,他与人合作,译有北岛的诗集。
与坚决否定翻译的意见不同的是,温伯格认为诗是值得翻译的:“伟大的诗作总是被不断变形,不断翻译,一首诗倘若只能原封不动,那它就无足观。”这不是翻译家对自身职业的偏袒,而是出于对翻译的独特认识。温伯格提出,翻译其实是一种阅读阐释行为,正如任何阅读阐释都因为要融入阐释者的智性与情感因而不可能产生完全相同的阐释一样,翻译也将因为翻译者本身条件的差别因而不可能产生完全相同的翻译。任何一种翻译,都是一种和原作交流的方式,温伯格对自己点评的各种译文,以并列的方式提出,其中不仅各种语种的译文并存,佳译与劣译共在,甚至以汉字和拼音写就的原作,以及用英语逐字一一对应的译作也作为三种方式并列其中,所以此书以“十九种方式”命名。将翻译视为阐释与交流,而不是对原作的存真复原,是温伯格异常鲜明的看法,这也许就是他身为西方人,而自信可以点评古诗西译之得失的重要原因。在温伯格看来,翻译中重要的是译者与原作进行阐释与交流的能力,而单纯文化背景与语言习惯的熟稔,倘若不能融贯于生动的交流之中,就未必是可称道的优势。
【小题1】作者说“这种意见显然是不可取的”对“这种意见”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诗不能翻译。 |
B.因为翻译工作太难而不愿进行。 |
C.诗歌翻译是所得不偿劳的事情。 |
D.因为交流之艰难而否定交流之可能。 |
A.过去一直有人认为,凭借母语和文化背景方面的优势,中国翻译家实现中国古诗西译,效果肯定会更好一些。 |
B.温伯格遴选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比较典型的《鹿柴》的十九种文本作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古诗西译认识。 |
C.第二段中提及温伯格包括中诗西译的翻译成果,实际上是从侧面来表明,温伯格的认识有其深厚的实践基础。 |
D.温伯格站在一个西方翻译家的角度对中国古诗西译所作的独特观察,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积极回应。 |
A.一首或一部诗作只有在被不断变形、不断翻译之中,才可以见出其真正意义所在。 |
B.正如“有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所揭示的一样,同一部作品的翻译也会因翻译家不同而面貌不同。 |
C.《阅读王维的十九种方式》的命名以及付诸出版,不仅仅是一种翻译实践的总结,更是一种翻译思想的昭示。 |
D.文化背景以及语言习惯的熟稔,对于翻译行为的完成及翻译成果的质量保证而言,当然是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 |
李康美
冰雪融化成水滴,水滴聚成了河流,一滴一滴的水珠,竟然汇成了滔滔流淌的大河,在人类生活的舞台上,大自然才是最伟大的导演。
我曾经去过青海高原,虽然未到黄河真正的发源地,但流经的河水也是幼年的黄河。那里的黄河清澈见底,甚至一直到兰州,都还算不上波澜壮阔。在宁夏虽有了波澜壮阔的味道,但是同样算不得汹涌澎湃。
实际上,黄河也有着自己的成长过程,如果说它是一条主动脉,那么,依附着它壮大着它的,还有许许多多的支动脉或者叫做毛血管。在我们渭南的土地上,黄河就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奇特景观:在那个人称“三河口”的地方,渭河和洛河几乎同时注入了黄河,从而使黄河一下子变得那么地浩淼。
很早以前,我总以为渭河和洛河在临汇入黄河时,都会因为落差,而腾起冲天的水雾,并且是波浪翻卷,发出日夜不息的水与水的冲击声。后来,我多次去过“三河口”,遗憾的是,它们似乎永远保持着一种十分友好的姿态,从未听见过哗哗的冲击声,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进行了短暂的倾诉后,又一同相依相偎向东而去。
前年去山东,驱车看遍了胶东旁边的大海,我突然想到,任何东西都可能有着生命的尽头,世界上的每一条大河都会注入大海,最终也就在大海中消亡了。河流和大海的交汇,也是河流的荣耀。
回程经过山东东营市,我们竟然异口同声地要去看看黄河的入海口。真该看一看,终年冰雪的喜玛拉雅,人迹罕至的青藏高原,那里冰雪融化成的一滴一滴水珠,到头来却仍然在这里融入了海洋,巍然屹立的世界屋脊,竟然以水为使者,贯穿了中国的土地,再通过海洋,和世界连为一体,飞溅起自己的声音。还应该包括我们的渭河、洛河,尽管它们在“三河口”之后就已经隐名埋姓,默默无闻地随着黄河的水流涌动,但是黄河能注入大海,它们的动力功不可没。
在黄河的入海口,如果用心感觉,也可以闻见家乡的气味。
未到目的地之前,我又做了一次错误的判断,仍然以为黄河和渤海有着一定的落差,说不定还形成了一面宽大的瀑布,很远就可以听见惊涛拍浪般的响声。从东营市始发的路程上,我总是侧耳倾听,心里还是继续着想象,只要听见那种万马奔腾的水击声,那里就一定是黄河的入海口。
可是那样的咆哮声一直没有出现。也许是年深历久的冲刷,也许是流经万里的黄河太疲惫了,在这里,别说听见什么声音,就是黄河的流速也变得非常迟缓了。乘游艇而下,我一直企盼的声音也始终没有到来。只是水面越来越宽,两岸的芦苇荡遥远得只能望见一缕绿色。黄河入海口原来也和我们的“三河口”一样,只是像扇面儿似的铺展开来,慢慢地,慢慢地和前边的渤海衔接,走向了无边无际的浩瀚,最终也就消亡了自己。
当然,黄河入海的景观绝非我们的“三河口”可比,那样的博大更是无法想象的。当游艇的主人告诉我们,真正的黄河入海口就在那一片水域时,我们早就看不见两岸的边际,可以想见,黄河临入海时的河面有多么宽广!何以见得这片水域才是黄河和渤海的衔接处?其实,我们已经从异样的空气中得到了鉴别,一边是黄河还未经过大海洗礼的泥土气息,扭过头去,那边却是略带咸味的海风拂面了。
游艇继续驶入了大海,为了黄河的消亡,或者说为了黄河和世界的衔接,我们也该送她一程。
(选自《散文》2010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文章题目为“黄河入海流”,但作者为什么要写渭河和洛河注入黄河的情景?(6分)
答:
【小题2】根据原文,回答下列问题。(6分)
(1)如何理解“黄河贪婪地侵吞了多少河流的生命与荣耀”一句中“贪婪”这个词语?(3分)
答:
(2)作者为什么说“在黄河的入海口,如果用心感觉,也可以闻见家乡的气味”? (3分)
答:
【小题3】从文中看,作者对黄河入海口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请简要说明。(5分)
答: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作者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其中,议论的运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黄河汇入大海的深刻感悟。
A.在文中,作者之所以说“在人类生活的舞台上,大自然才是最伟大的导演”。是因为一滴一滴的水珠竟然能汇成滔滔流淌的大河。 |
B.“还有许许多多的支动脉或者是毛细血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黄河发源时水流纤细、并不宽大的特点。 |
C.“河流和大海的交汇处,同样也是河流的荣耀和生命的终结处”的意思是,河流汇入了大海,也就失去了自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
D.“尽管它们在‘三河口’之后就已经隐名埋姓”一句中,“隐名埋姓”之渭河和洛河及在“三河口”汇入黄河的其他水流在融入黄河后立刻失去了自己的名称,再也找不见自己。 |
4.材料作文- (共1题)
美国加州有位女人养了只珍贵的鹦鹉,非常可爱。但这只鹤鹉有个怪毛病,常常咳嗽,声音浑浊难听,女主人十分焦虑,带着它到处看兽医。
不料,检查结果表明鹦鹉完全健康,没有任何毛病。后来总算弄清楚了,问题恰恰出在这位女主人自己身上,因为她经常抽烟,引起咳嗽,这只鹦鹉只是惟妙惟肖地模仿了女主人的声音。女主人知道后,立即戒了烟。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5.小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小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