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7题)
A.虎兕(shì) 饿莩(piǎo) 钿(diàn)头 茕茕(qióng)孑立 |
B.吮(yǔn)血 汗涔涔(cén) 捧袂(mèi) 玲珑剔(tī)透 |
C.炽(chì)热 恫(dòng)吓 戳(chuō)穿 余勇可贾(gǔ) |
D.嫉(jì)恨 孝悌(dì) 戏谑(nuè) 卓(zhuó)有成效 |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艺术家富于感情,单凭直觉思维;他恍然大悟,无须推理。
②这种看法未免失之武断,甚至是错误的。
③真正的科学家,既有推理能力,也有相当的想象力,有时还会越过复杂的推理而直接得到答案;否则,他的科学研究也会受到影响。
④人们习惯于把艺术和科学说成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完全不同的东西。
⑤真正的艺术家,既有想象力,也有相当的推理能力,并且深知自己的作为;否则,他的艺术创作会受到影响。
⑥科学家相当冷静,光靠理性思维;他循序论证,无须想象。
2.文言文阅读- (共2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
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公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省,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基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初,祖通,隋末居白占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四杰。崔融与张说评勃等曰:“勃文章宏放,非常人所及,炯、照邻可以企之。”
(选自《新唐书·列传·文艺上》,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指瑕》以擿其失擿:挑出错误。 |
B.勃戏为文檄英王鸡檄:用檄文声讨。 |
C.勃往省,渡海溺水省:探视,问候。 |
D.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抵:抵偿。 |
A.①皆以文章齐名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
B.①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C.①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D.①慨然思诸葛亮之功②是谁之过与? |
①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
②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
③沛公闻其名,召署府修撰
④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⑥文章宏放,非常人所及,炯、照邻可以企之
A.①②⑤ | B.③④⑥ | C.①⑤⑥ | D.②③⑤ |
A.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时就被授予朝散郎一职,后来又被沛王征召担任署府修撰,在滕王阁宴会上曾使都督为之折服而叹为”天才”。 |
B.王勃命运坎坷。因戏作《檄英王鸡》一文被高宗怒逐出府;又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仍被除名;后因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
C.滕王阁盛会,都督原非诚心请众宾写序,于是提前让女婿写好序文,以夸耀女婿文才。会上众宾客也都知趣地一一辞谢。唯有王勃,慨然答应,自然引起了他的不满。 |
D.从崔融、张说等人对王勃的评语中可以看出,历来”初唐四杰”的排序是公允的,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的文采远不及他。 |
(1)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3分)
译文:
(2)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3分)
译文: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 ;夷,戮也, 。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黝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小题1】请在横线补上空缺的句子。(2分)
、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悚然而听之乃其一气之余烈 |
B.此秋声也![]() |
C.勿夺其时其气栗冽 |
D.为天下笑夷则为七月之律 |
3.现代文阅读- (共1题)
信使
①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像三柄巨大的棱锥,将我所在的部队,托举到了离海平面五千多米的高度。10月,这正是平原上麦秸垛金黄而干燥的时光,昆仑山却已万里雪飘。就要封山了,封山是冰雪发出的禁令,我们将与世隔绝到春天。
②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医生对我说:"也许军邮车今天会来的。军邮车大约每月从新疆喀什开上昆仑山一次,日子并不准,仿佛一只来去无踪的青鸟。老医生戍边多年,他的话有时像符咒一样灵验。“每年封山前上山的最后一辆车,总是军邮车。山下的人都知道我们的心。”他晃着的满头白发,像一丛银针。
③果然,那天夜里,军邮车像破冰船一样,跋涉五天,英勇地到了。整个军营为之沸腾。各单位取信的人站在房外,一取到信就像古代的驿马接到加急文书,拔腿就跑,送给望眼欲穿的人们。
④在高原上奔跑,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活儿一般都分给腰细腿长的年轻人,但白发苍苍的老医生执拗地要做这件事。知情的人私下里说他家中有很老的双亲、很弱的妻子、很小的孩儿,想信比别人更甚。老医生抱着一大摞信,我们扑上去抢。霎时老医生手中就空了,接下来是刷刷撕信,信皮的断屑萧萧而下。
⑤我最先看的是父母的信。仿佛有一只温暖而柔软的手,从洁白的信纸中探出来,抚摸着我额前飘动的乌发,心便不再凄然。再看同学和朋友的信。我的同桌此刻在遥远的西双版纳,信中夹了一朵花的标本。她说这是景洪最美丽的花,有沁人肺腑的香气。夹花的那页信纸留有大片紫色的液痕,想像得出花盛开时的娇嫩。我低头嗅那被花汁浸泡过的地方,哪有什么香气,有的只是纯正而凛例的冰雪气息缭绕其中。
⑥同屋的女兵嘤嘤地哭了起来。她的小侄子病了。我们都去劝她,老医生悠长地叹了一口气:“告诉离家这么远的一个小姑娘,孩子的病就能好了吗?我家里人是从不这样的。”不一会儿,女兵停止了哭泣,因为从老医生送来的第二批信中她得知小侄子的病已经好了。“要有经验,”老医生说,“把信全拆开,码饼干似地排好,从最后面的看起,前面的只能作参考。”
⑦那一次军邮车上山,老医生没有收到一封信。按照他家的习惯,没有信来也许就是出事了。他的忧郁持续了整个冬天。
⑧4月,春天里,这是开山后的第一次通邮。我收到了西双版纳同学的回信:“那朵花怎么是紫色的呢?它是雪白的呀!而且,绝不可能没有香气!”
⑨信是老医生送来的。他快乐极了,他的家里寄来了平安信。有时候他又突然疑惑,说他家会不会有什么事瞒了不肯告诉他。我们都说不会不会,你是家里的顶梁柱,离了你,根本就办不了事,怎么会瞒你!他也觉得很有道理,心宽了许多。
⑩终于,轮到他探家了。他很早就告诉了我们,还专门预备了一个提包,为大家装信。我便对着昆仑山皑皑的冰雪,从从容容地写了三十封信。我双手捧着这摞信,郑重地交给老医生。他的白发在雪峰的映衬下,晃动得像一盆水中的粉丝:“你放心好了!我到了山下第一件事就是为大家发信。假如回信快的话,下次军邮车上来,你们也许就能收到回信了。”
⑾他走了。军邮车像候鸟,飞来一次又一次,但那三十封信却一封不见回音。原来他下山乘坐的车翻了,这在高原是很平常的事,熊熊烈火吞噬了他银发苍苍的头颅,那个装满信件的旅行包,顷刻之间化为青烟。那三十封信,只有给父母的那封,我重写了托人发出。给其他人的,便再也提不起兴致。只要抓起笔,老医生的白发就在眼前灼目地闪动,眼珠便发酸。大团大团的冰雪,在我胸中凝结。
⑿后来,在老医生的追悼会上,我才知道他的生辰,远没有我想像的那样老。满头灿然的白发,是昆仑山馈赠他的不能拒绝的礼物。
⒀他死了以后,军邮车还带来过他的家信。我第一次注意了一下地址:是广西一个很偏远的小城。又在地图上仔细寻找,那地方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于热带,该是非常炎热的。老医生的家乡,距离昆仑山,大约有一万五千里。
⒁那封迟到的信,边缘已经磨损,好像烙熟又蒸了几遭的馅饼。几处裂口的地方,被薄而坚韧的透明纸粘贴过,上面打着蓝色的印章: “邮件已破,军邮代封。”
⒂不知这是否是封报平安的家信?
【小题1】第②段把军邮车比作“青鸟”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小题2】简析第④段画线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小题3】第⑤、⑧段两次写到同桌信中的花,
作用是(1) ______________ ____;(2) ______ ____________。
【小题4】第12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 _____ _______ 。
【小题5】对全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标题的“信使”就是指文中的老医生形象。 |
B.开篇写昆仑山壮观象征了戍边战士的崇高。 |
C.作者提到三十封信意在表达对父母的思念。 |
D.全文以时间为顺序来安排材料,脉络清晰。 |
E.本文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刻画了老医生形象。 |
F.本文的语言朴实无华,写人状物淡而有味。 |
4.材料作文- (共1题)
要求:自定角度,自定立意,自定文体(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5.语言表达- (共1题)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以上文字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具体说明。(4分)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7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