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7题)
A.决(jué)起而飞 蓬蒿(hāo)加沮(jǔ) 恶(è)乎待哉 |
B.东隅(yú) 请缨(yīng) 遄飞(tuán)衡阳之浦(fǔ) |
C.削(xiāo)足适履 咬文嚼(jiáo)字 斗拱(dǒu) 数(shuò)见不鲜 |
D.精髓(suǐ)迤逦(yǐlǐ)央浼(yāngměi)歇憩(qì) |
①公平就是要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防止两极分化 ②公平主要是指分配的公平和收入相等,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区别 ③效率是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它不受分配方式影响 ④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①公平就是要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防止两极分化 ②公平主要是指分配的公平和收入相等,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区别 ③效率是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它不受分配方式影响 ④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①存在较为严重的社会公平问题 ②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降低 ③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拉大的趋势 ④分配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品和生物医药产品以及部分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出口的高科技产品等提高出口退税率。这有利于 ( )
品和生物医药产品以及部分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出口的高科技产品等提高出口退税率。这有利于 ( )
2.诗歌鉴赏- (共1题)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小题1】这首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的?【小题2】“一一风荷举”历来为人称赞,极尽荷之神韵,你认为其中的那个词用的最为精妙,请赏析之。
3.现代文阅读- (共2题)
建筑审美
建筑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首先是因为它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结果。建筑虽然起源于防寒、祛暑、隐蔽、安全等实用的生活要求,但在建筑史上,人类为解决生活实用而付出的合作劳动却远远不如对非实用的方面付出的多。宫殿、庙宇、祭坛、陵墓、教堂、纪念碑、园林等,这些全部或基本上服务于精神生活的建筑,其成就远远超过了住宅、作坊、堡寨等服务于物质生活的建筑。建筑形式,建筑风格的演变,往往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敏感的见证。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
人们对建筑的美感,客观上来源于建筑的形式,舒畅、别扭、恐怖、惊讶、幽静、轻松、肃穆……这是视觉反应的直觉情绪;质朴、刚健、柔和、雍容、华贵、纤秀、端庄……这就进入了初步的审美判断。所有这些主观的感受,无不是建筑的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质地、装饰花纹等等外在形式的反映。但是这些感受又不是抽象的,其中往往包含着某些特定的内容,因而使得建筑的美感有可能突破单纯的形式美的法则而深化发挥。像秩序井然的北京城,宏阔显赫的故宫,圣洁高傲的天坛,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清幽别致的峨眉山寺,安宁幽静的四合院住宅,端庄高雅的希拉神庙,威慑压抑的哥特式教堂,豪华炫目的凡尔赛宫,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楼……所有这些具体感觉形式,无不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因素以及整个时代的、民族的审美倾向,无不包含着悬念、感触、素养、格调等等主观因素。建筑的美感是朦胧的,但又可以是明确的;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体的;是无声的空间凝聚,但又可以是有声有色的时间的延伸。
目前对建筑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甚至给建筑美学下一个定义也是困难的。但是,把建筑作为一项艺术门类,从它的艺术特征、它的艺术风格和它的形式美法则入手加以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探索更为深入广阔的课题。例如,建筑美的组成因素,特别是它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成与发展等等。
【小题1】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其原因是( )
A.在建筑史上,人类为解决生活实用而付出的合作合作劳动远远不如对非实用的方面付出的多。 |
B.建筑形式、建筑风格的演变,往往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敏感的见证。 |
C.建筑服务于精神生活,也服务于物质的生活,两者都包含了历史审美因素。 |
D.建筑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们自觉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 |
A.建筑美的研究历史悠久,虽然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完整的体系,但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成为一门艺术性较强的新兴学科。 |
B.建筑美学研究应该作为一项艺术门类,它必定有助于课题空间的拓展、深入探索和建筑学的健康发展。 |
C.建筑美感终会明确具体,并成为有声有色的时间延伸,从流动到稳定,从单纯到复杂。 |
D.建筑美感源于形式,但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所有美感必将突破单纯的形式美法则而得以升华。 |
A.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布局谋篇,叙议结合,有的放矢,充分阐述了当今建筑美学的课题缺陷。 |
B.文章的第一段从建筑美感的来源、具体内容、演变性等三个方面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
C.第二段中加点的词语,在内容表达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说明了人们对建筑的感受是具体的。 |
D.文章结尾提出了作者的主张,要从建筑艺术特征、艺术风格和形式美学法则入手来研究建筑美学。 |
灯影书香
许寿裳在一篇记述鲁迅居京生活的文字里,提到西三条胡同寓所的壁上,挂着一副乔大壮所书的《离骚》句对联,文云:“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他说这是鲁迅先生“表明格外及时努力,用以自励之意”。
这对联挂得很有意思,但要像鲁迅那样的人挂起来才能名副其实,如果让我辈来用,就不免僭妄了。
多年前我也动过一会心念,拟请能写好字的朋友给我写一副对联。当时选定的联语是这么说的:“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这好像是陆剑南的诗句吧!但那意境的确是完全符合自己当时的生活趣味。斗室中,书刊杂乱,上下堆积。每到天黑,就埋头书堆,对着不怎样明亮的灯光,常常一泡就泡到了深夜里。
要说一灯如豆。当然是极其夸张的,但由于夜深了,灯色也深了,日间浮动的心境,至此也显得分外的深沉。临案读书,那灯豆的情味,拟之红豆的惹人相思,恐怕也不为过。就这样,自己觉得个中天地异常广阔,毫不遗憾地安于一段相当长久的时间。
后来呢,虽然终于给现实轰了出来,不再困守于昔日的书堆了,但对那深灯之下,一卷在手的情思,仿佛总有点“剪不断”的余绪似的。
本来,只要还有时间的余裕,广读点书也是好事。问题在对书籍必须知所取舍。黄山谷云:“擘书覆瓿,裂史黏窗,谁不惜之?”我看未必尽然,天下有许多坏书,劣史,擘以覆瓿,裂以黏窗,可惜的是在瓿在窗,而不在书在史。因为它其实是玷污了瓿,亵渎了窗的。至于如赵季仁所持的平生三愿:一愿识尽世间好人,二愿读尽世间好书,三愿看尽世间好山水。只要他对“好”字义下的允当,则陈眉公所称“读书者当作此观”云云,也还是可加首肯的。
正因为世界上好书甚多,读之难尽,而劳生有涯,便觉得有时偷得一时半刻,局促在斗室之中,埋头于深灯底下,那种乐趣是无穷的,那种辛苦也是值得的。
注: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集自《离骚》。崦嵫,神话中太阳所入之山,鹈鴂,即杜鹃,鸣时百花皆谢,这两句诗有抓紧时光,及时之意。
【小题1】这篇文章中,作者所阐述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小题2】文章标题为“灯影书香”,第4自然段写出了作者在“灯影”下读书的什么样的美好感受?
【小题3】文章前面几个自然段记叙,后两个自然段议论,你觉得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小题4】请就本文某一方面(开头的特色、大量的引用、语言的风格)作简要的分析
4.语言表达- (共3题)
涵养是一盆火,融化了结冰的心;涵养是一杯酒,温暖了陌生的人;涵养是一阵春风,
;涵养是一道阳光,照亮了前进的路。一颗纯净的涵养之心,是一泓清泉,它涵养着人类文明最纯净的思想;一颗美丽的涵养之心,是一朵蓓蕾, ;一颗缤纷的涵养之心, ,它牵引出的是彩霞满天。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7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