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8题)
A.灼热(zhuó) 颓圮(pǐ) 饿殍(piǎo) 扪参历井(shēn) |
B.猿猱 (náo) 档次(dǎnɡ)崔嵬(wéi) 忍俊不禁(jīn) |
C.孝悌(tì) 阴霾(mái) 幽咽(yàn) 窸窸窣窣(sū) |
D.凝噎 (yē) 攫取(jué) 口讷(lè)毛骨悚然(sǒnɡ) |
2.话题作文- (共1题)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享用到盛宴。它可以是丰盛的菜肴,也可以是丰盛的精神食粮。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盛宴”有关的经历或你对“盛宴”的看法。
要求: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标题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750字;④不得抄袭。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亢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
A.委命下吏交给 | B.却匈奴七百余里 击退 |
C.以愚黔首 使……愚昧 | D.收天下之兵军队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 B.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
C.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 D.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
A.不拘于时 | B.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 |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叶莲卡
——献给德·奥斯特罗夫
[苏联] 叶·明
这是战争的最后一年。我们的部队驻扎在国境线上,离莫斯科很远。
傍晚,我回营房去。我疲倦极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堆积在我的心头。
“让这一切都赶快结束,赶快回到家乡才好。”我思忖着。
在庭院里,一位小女孩迎面向我走来,她身材纤细,梳着两条淡褐色的发辫。
“你好,叔叔。”她说的是陌生的语言,但听起来与俄语很相近。
“你好,小妹妹。”我回答说。
我们走到操场边,坐在一条板凳上。操场上铺着光滑平整的白色石块。黄昏时分,又凉爽,又寂静。山脚下,湖水好像蜷缩成一团,静静地睡着了。
“你叫什么名字呀?”我热情地和这位新交攀谈起来。
“叶莲卡。”她慢条斯理地说起来,同时用十分明亮而又极其严肃的双眼注视着我。
“你几岁啦?”
“六岁半了。你几岁呀?”
“我呀,你看有几岁?”叶莲卡犹疑了片刻,然后很自信地说:“大概,有十六岁吧。”可爱的叶莲卡,这也许是她能数到的最大的数字。我不愿意让她失望,用肯定的口吻回答她:“你说对了。”我们坐在那儿,默不作声。叶莲卡仔细地打量别在我制服上的奖章,并忧伤地轻声说道:“都发黑了。你不常擦它吗?”
“不擦。”
“可以用牙膏擦,也可以用砖灰擦。”
“是的,可以。”我同意她说的话。
我们又默不做声了。“叔叔,你讲个故事给我听好吗?”她要求我。
“从前,有个国王,”我开始讲了,“他很老了,同时,又很凶残。”
“像希特勒一样吗?”
“比希特勒还要凶残。”我一边讲,一边做出凶狠的表情。
“没有比他更凶残的了,”叶莲卡提出抗议,“他是最凶残的人,就是这个希特勒,他把我们都赶出家园,还把我们的爸爸给偷走了。”
叶莲卡不说话了。后来,又悄悄地对我耳语,好像是有什么秘密要跟我讲。
“以前,爸爸还常给我们写信,可现在不写了。是不是他忘了我们的地址了?”
“大概是忘了。”我随声附和道。
我们重又沉默起来。我在痛苦地思索,怎样才能排解叶莲卡这些悲伤的思念,但始终找不到话题。我不知所措,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和孩子说话了。
最后,我问她:“告诉我,叶莲卡,你长大以后想做个什么人?”
她又用十分明亮而又极其严肃的双眼望着我:“叔叔,我要像妈妈那样,长大做个寡妇。”
她说出这个奇怪的字眼之后,自己也笑了。也许,在她看来,寡妇——这是个职业,就像司机,或者看院子的人一样。
我望着叶莲卡,望着她瘦削的双肩,望着她那像溪水一样在背上流淌的明亮的发辫,对自己刚才那瞬间的疲乏,感到无地自容了。
(选自《世界经典微型小说》)
【小题1】在文中的最后一段,“我”为什么“感到无地自容”?请联系全文,谈谈理由。【小题2】小姑娘叶莲卡的妈妈是一个没有出场的人物,但其形象清晰可感,请联系作品,简要分析叶莲卡的妈妈这个形象。
【小题3】文中设置讲故事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①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

②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
③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④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⑥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⑦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节选自《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小题1】对上文第四自然段中的“运动规律”理解正确的是 (3分)
A.指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 |
B.指资产阶级社会发展的规律 |
C.指对剩余价值的认识 |
D.指剩余价值产生的规律 |
A.人类发展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在解决了自身生存发展的物质需要的基础上,再去从事意识形态的一系列活动。 |
B.物质决定精神,所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上层建筑也必须由产生它的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
C.马克思是一位革命家,也是一位科学家,在人类社会的任何一个研究领域,他都能深入研究,且有独到发现。 |
D.马克思认为,科学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他对理论科学中的任![]() |
【小题3】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用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作类比,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4】文中第五自然段能不能删除?为什么?(3分)
5.语言表达- (共2题)
请依照以上书评示例的形式,从下列课文中任选两篇,各写一则一句话书评。
(1)《琵琶行》(白居易)——
(2)《师说》(韩愈)——
(3)《阿Q正传》(鲁迅)——
(4)《我与地坛》(史铁生)——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8道)
话题作文:(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