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天津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50499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6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错误最多的一组是(   )
A.坍(pǐ )著(zhuó ) 呼天地(qiǎng ) 咸维新(yù )   宁缺滥(wú )
B.生(xiào ) 扣(kē )  文(fán )    水摸鱼(hún )  正防卫(dāng )
C.杂(cāo ) 桐(páo )  正(dìng )   血为盟(shà ) 私舞弊(xún )
D.愤(mǎn ) 热(mèn )  沱(páng )   自自受(zuò ) 骜不驯(jié )
2.某温度下,体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X(g)+Y(g) Z(g)+W(s), △H>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3.下列函数中值域为(0,+∞)的是(   )
4.一定温度下,在2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5.将4 mol A气体和2 mol B气体在2 L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气)+B(气) 2C(气)。若经2 s(秒)后测得C的浓度为0.6 mol·L1,现有下列几种说法:

①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平均速率为0.3 mol·L1·s1

②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6 mol·L1·s1

③2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70%

④2s时物质B的浓度为0.7 mol·L1

其中正确的是(  )

6.将4 mol A气体和2 mol B气体在2 L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气)+B(气) 2C(气)。若经2 s(秒)后测得C的浓度为0.6 mol·L1,现有下列几种说法:

①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平均速率为0.3 mol·L1·s1

②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6 mol·L1·s1

③2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70%

④2s时物质B的浓度为0.7 mol·L1

其中正确的是(  )

2.句子默写(共1题)

7.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句。(5分)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壶觞以自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哀民生之多艰。
(6)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加斧钅质 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此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钅质 ,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敢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钅 质 ,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注]①诚:同“成” ②桡:弱 ③政廷:执法官。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公致廪丘以为。养:供养之地
B.遁者无罪无罪:不加惩处
C.乃为之桐棺三寸桐棺:朴素的棺木
D.有罪,废国法,不可。阿:私,偏袒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令弟子趣驾,辞行以其求思之深无不在也
B.若是荆国终为天下桡于其身也,耻师焉
C.不复王而遁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D.石渚为人臣也鹏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小题3】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描述文中有关人物“动必缘义,行必诚义”的一组是
①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   ②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
③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 ④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
⑤正法枉必死。 ⑥不去斧钅质,殁头于王廷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必缘义”与“行必诚义”互文,意思是:“举动一定要依据道义,实行道义。”
B.子囊认为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赐他一具桐木棺材并“加斧钅质 其上”。
C.文中认为,在荆国历史上,子囊是不可多得的人杰,其节操不只单单激勉一代人臣。
D.上文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彰显儒家所谓的“廉耻”、“仁爱”与“忠孝”。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4分)
② 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4分)

4.语言表达(共2题)

9.
读下面的漫画《树:这并不是胜利!》,完成后面的题。(5分)

(1)用简洁的文字,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不超过35字)(2分)
(2)结合漫画的标题,用一句话谈谈你读漫画后的感受或启示。(3分)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现代人知道“关之琳”的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越来越少了;知道“周迅”的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就要发”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九一八”的人越来越少了……

(1)请在省略号处再补写一个例子。
(2)请你对此社会现象作出简要点评,不得少于40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句子默写:(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