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二1月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50409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4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投(bèn)装句(dǎo)凋敝飞扬跋扈
B.冰(bào)一毛(zuǒ)部署彪柄青史
C.血(ké)香饽(bō)剽悍别出心裁
D.弱(guàn)新牌(fāng)悖谬备尝艰辛
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和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疮(jiè)清深水(dèng)爆冷门绵里藏针
B.除(fú)心泣血(chuí)泊来品墨守成规
C.木(chuán)焚膏继(guǐ)绊脚石惩前毖后
D.铜(xiù)锒入狱(dāng)亲和力胁肩谄笑
3.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人言可畏么?答:可畏,又不可畏。可畏者,舆论能形成压力;不可畏者,人们常说:“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
B.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C.据说2015年必看的电影有:《五十度灰》《复仇者联盟2》《头脑大作战》《创世纪》等四部。
D.2014年12月1日,市教委和市卫生计生委联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红丝带杯》大中学生艾滋病防控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4.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笔直站立的超人,上镜后怎么会变成叱咤风云的飞天侠呢。这全依赖魔术般的摄影特技——音像合成手段。
B.提高国人素质,谈何容易! 2015年圣诞平安夜昆明南屏步行街举行“飞雪”活动,三小时活动后留下的满地垃圾让人感慨不已。
C.陈玉莲、李若彤、刘亦菲、陈妍希这四位小龙女,各有特色。一个是清纯美艳;一个是惊若天人;一个是翩若惊鸿;一个是白皙丰腴,无一不教人难忘。
D.十八岁意味着:送别幼稚走向成熟,已有了独立的人格。拥有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将履行公民的义务。必须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

2.诗歌鉴赏(共1题)

5.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①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新丰: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北,唐初马周未发迹时,曾旅居新丰,却受客家冷遇。后泛指驿馆、客舍。
(1)本曲在遣词用字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有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
(2)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夜雨”为题,既点明了环境的萧瑟凄清,也勾勒出了作者夜深难眠、卧听夜雨、愁怀难遣的孤寂落寞形象。
B.曲中的 “梧桐”“芭蕉”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大多和离愁、客思、寂寥联系在一起,表达萧瑟落寞之情。
C.“落灯花棋未收”化用赵师秀“闲敲棋子落灯花”,都道出了夜阑人静、灯花落尽之时,久等友人不至而百无聊赖的情状。
D.“江南二老忧”巧妙地运用了侧面落笔的手法,不写自己如何思念故乡,思念亲人,而以年迈双亲的忧思烘托出更加浓烈的亲情。

3.现代文阅读(共1题)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关于重阳节的来源,向来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南朝《续齐谐记》所载的东汉汝南人桓景经方士费长房指点登山辟邪躲过一劫的故事。不过这个说法,并不可信。《齐谐》是一部志怪书,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把它视作史实。晋葛洪《神仙传》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后来跟仙人壶公入山修道去了。而桓景,在有关东汉、三国史事的文献资料中都寻觅不到影子,仅仅在《宋书·符瑞志》中提到东晋成帝时有个太守叫桓景。
春秋战国时期对山神的崇拜已很普遍,并形成了一套祭祀礼仪,而这种登高祭祀活动,在人类早期是作为最直接的生存需求出现的。原始先民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群居穴处,辗转山林。山林间生长着各种植物,隐栖着许多飞禽走兽,物产丰饶,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山上云雾弥漫,而人们又观察到云气能致雨,以为山岳为神龙居所,有降雨的能力。而且,山峰插入云霄,高不可攀,人们以为是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上面是神仙的居所,并且虔诚地相信,只要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原始先民领略了莽莽群山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因而滋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崇拜、敬畏山岳山神,并且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崇”字从“山”从“宗”,说明“崇拜”原来就是专对山岳而言的。
秦统一中国后,一直到汉朝,皇帝对山川祭祀都非常重视,每年都要巡狩、祭祀或封禅名山大川,各地登高的活动也随之兴起。据史料记载,约于刘邦在中原创立汉朝之时,割据岭南的南越王赵佗就曾登临越秀山,君臣饮宴游乐。与刘邦同时代的汉闽越王无诸,也在九月九日率领臣属登上福州的于山,插莱萸,饮菊花酒,宴集游乐。这些登高活动,比桓景的所谓“登高避祸”要早二百多年。最早明确记述九月九日登高习俗的是三国初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锺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九是最大的阳数,“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故认为是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稍后,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述了当时的重阳节俗:“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饮宴。”北朝杜台卿的《玉烛宝典》进而解释说:“其时黍秫并收,因以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这些记载都说明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非辟邪避灾,而是欢庆祈福。农历九月,夏季作物已经成熟,晚秋作物也丰收在望。黍秫收割后,各家各户满怀丰收的喜悦,品尝以黍米或秫米做成的新米饭,娱神又娱人。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人,成群结队到都外铺草为席,设宴饮酒,欢乐相庆,答谢山川大地赋予的恩惠,并祈求神灵继续保佑,使人们丰衣足食,得以长寿。
古人说:“重九须登高,不高无节气。”自各地开山建刹以来,重阳登高便由人类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并最终演变为群众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面有关“重阳节”的表述,不符含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人认为,“九”是最大的阳数,而“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因而“重阳节”被认为是一个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B.重阳登高源自原始先民的山岳山神崇拜,他们在领略群山千变万化的过程中,滋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并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
C.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不是辟邪避灾,而是欢庆祈福。这从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和《玉烛宝典》等著作的有关记述和解说中可以得到证明。
D.重阳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在重阳佳节登高祭祀,汉朝时南越王赵佗、汉闽越王无诸等也曾在这一天率群臣登山饮宴游乐。
【小题2】(小题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说《齐谐》是一部连作者自己都未将其视作史实的志怪书,言外之意是《续齐谐记》中关于桓景登山避邪一事的记载也不宜作为可信的史实来对待。
B.高耸入云的山峰如同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能够通往神仙的居所,只要虔诚地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
C.山林物产丰饶,能为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的原始先民提供最直接的生存资料,这是他们崇拜山岳山神的一个重要原因。
D.史料记载的重九登高活动可以追溯到比所谓桓景登高避祸早二百多年的汉初,但直到三国时期才有了重阳登高习俗的明确记述。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葛洪《神仙传》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而有关东汉、三国史事的文献资料中却均无桓景其人的记载,可见费长房指点桓景登高避祸的说法并不可信。
B.重阳节的习俗兼有“娱神”“娱人”两种功能,前者在于感谢自然的恩泽,祈求神灵的保佑;后者则在于亲朋相会宴饮,共享丰收喜悦。
C.秦统一至汉朝历代帝王对山川祭祀的重视和各地开山建刹的助推,使重阳登高由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
D.如今重阳登高已演变为一种群众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这与古人登高祈福的风俗颇有不同,说明随着时代变迁,节日的风俗也会随之变化。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