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浙江省六校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50387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12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然(yàng)友(zhèng)文件(jiá)踽独行(jǔ)
B.盘(jù)鹰(sǔn)梁骨(jí)头盖脸(méng)
C.根(chá)绵(gèn)反计(jiān)起袖子(luō)
D.恶(zēng)首(qiáo)名权(guàn)由自取(jiù)
2.38比53小{#blank#}1{#/blank#}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振兴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本着以公平均衡为原则,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对高校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并重点扶持一批有特色的院校。
B.国家接二连三地宣布降低药价,而降价幅度大的药品,却很快从市场上消失了,代之同类的高价药,这让消费者非常不满。
C.要认真落实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整合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完善对举报人的奖励和保护措施,减轻消费者的维权成本和举证难度。
D.法新社援引***“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的话称,***的表态意味着中央政府将在大范围削减开支上做出表率。
4.时钟滴滴答答,日夜不停,看着时钟,看着时间流逝,你有什么感想?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习作,不少于500字。
5.时钟滴滴答答,日夜不停,看着时钟,看着时间流逝,你有什么感想?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习作,不少于500字。
6.竖式计算

{#blank#}1{#/blank#}

7.计算

56-39={#blank#}1{#/blank#}

8.计算

56-39={#blank#}1{#/blank#}

9.计算

60-38={#blank#}1{#/blank#}

10.1827年植物学家布朗先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会做无规则的运动,称为布朗运动,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剧烈.以下关于布朗运动解释中,不符合分子动理论观点的是(   )
11.竖式计算

{#blank#}1{#/blank#}

12.竖式计算

{#blank#}1{#/blank#}

2.句子默写(共1题)

1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做3小题)
(1)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君子于其言, 。(《论语》)
(2)顾吾念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4)屈原曰:“         ,是以见放。”(《渔父》)
(5)恨相见得迟,    。柳丝长玉骢难系, 。(王实甫《长亭送别》)

3.诗歌鉴赏(共1题)

14.
阅读下面元曲,完成后面题目。(7分)
〔中吕〕朝天曲
张养浩
柳堤,竹溪,日影筛金翠。 杖藜徐步近钓矶,看鸥鹭闲游戏。
农父渔翁,贪营活计,不知他在图画里。对着这般景致,坐的①,便无酒也令人醉。
【注释】坐的:因此。
【小题1】“不知他在图画里”,这里的图画描绘了一幅     的情景。(3分)
【小题2】简析这首散曲的表现手法。(4分)

4.文言文阅读(共1题)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1)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
(2)“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庄子.缮性》)
[注]溺心,指掩盖了天然的心性或纯朴的本质。
【小题1】子贡和庄子对于“文”和“质”关系的认识有何差异?(2分)
【小题2】结合生活实际或成长经历,谈谈你赞同哪种“文质观”并简述理由。(3分)

5.现代文阅读(共1题)

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语文教材的经典性与当代性
汪 政
⑴任何一种母语的语文教材都是以自己母语中的经典作品和一定比例的其他语种的经典翻译作品构成,因为传统经典代表了我们无法逾越的历史和必须接受的传统。经典是经过几代人的淘洗筛选得来的,面对传统经典的阅读,其阅读与鉴赏的对象不管从时间、空间,抑或是从文化、心理、审美上与我们都相距甚远,但我们依然必须了解它,因为它是我们的过去、我们的历史。传统经典组成了人类的精神史,它是我们认识自身无法绕过的文化遗产。这也是为什么教材历来重视经典的重要原因。教育的本质首先是面对历史,是接受,是传承,是将受教育者变成有历史感、有深度的人,理想的教育结果是每一个人都是人类历史的载体。其次,从学者对经典的定义来看,经典来源于人们对经典标准运用的结果。经典从来不只是它们自身,它同时体现着复杂的价值、立场、趣味甚至权力。当某一作品所包含的信息、所传达的经验具有普适性时,它成为经典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对经典的阅读,既是对作品自身信息的接受,更是在了解和熟悉人类经典的标准,学习和验证这些标准。
⑵虽然如此,语文教材是否纯然由传统经典构成还是有争议的,这自然涉及到语文教育的性质。语文教育的属性很多,但当代性显然是其重要的品格。语文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让学生去读史讲典,而是学会语文生活,要让学生毫无阻隔地融入到当下的语文生活之中。但语文是变化的,古人与我们拥有不一样的语文生活,如何衔接彼时的经典与当下的语文生活显然是一个难题。而最便捷的方式无过于将当代作品引入教材,它意味着将当代人的生活、精神与价值引入课堂,将当代的文体、文风、语言状况与表达方式引入课堂。不过,当代作品与读者共处于一个时态、文化氛围和价值系统之中,这种近距离的关系实际上是极不利于对作品本身的价值或可能具有的价值予以认识和定位的,即当代作品无暇从容地从历时性的普适性的角度来确认它的经典。
⑶不过语文教材在教育功能之外另有职责,那就是参与语文经典的寻找与建构,语文教材一直是作品经典化及其传播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对当代作品的阅读与欣赏,不仅可以打通传统经典与当代作品的血脉,而且可以看到它是如何转化,又是如何被“革命”的,体会到经典标准的运用,更可以远距离地体验到当代文化精神,建立起对自我语文生活的主体性,树立当下语文生活的信心,从面对经典的生活在别处获得现实生活的此岸性。
(节选自《名作欣赏》2012年第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文章中“传统经典”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传统经典经过了历史的选择和时代的考验,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传统文化。
B.没有传统经典,我们就难以认识人类自身,人类的精神史可能就会断裂。
C.作品能否成为传统经典,取决于它包含的信息、所传达的经验是否具有普适性。
D.阅读传统经典,能够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加深我们对经典标准的理解。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代性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品格,引入当代作品已成为当下人们的共识。
B.引入当代作品是当代人语文生活进入课堂教学最便捷而且最可靠的方式。
C.当代作品能打通传统与当代的血脉,让学生体会到当代作品的“革命”性。
D.我们有可能在当代作品中寻找到新的经典,并远距离地体验到当代文化精神。
【小题3】假设你是语文教材编者,依据本文意思,你会如何对待当代作品?(3分)
   

6.语言表达(共1题)

17.
下面是《诗经·君子于役》中的诗句,刻画了妻子对外出丈夫的思念心理,写得天然质朴。请你展开想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中任一修辞,将其扩写成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不超过60字)(4分)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注:埘,鸡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2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