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广西桂林全州高中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50332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2题)

1.
下列加横线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护(Bì)菜(qí)子(pēi) 子手 (guì )
B.粗(kuàng )夺(chǐ )觊(yú)咄逼人(duō)
C.害(qiāng)场(xū )熟(rěn )虎作伥(wèi)
D.攻(jié ) 龉(yǔ)果(fǔ )相形见(zhuō)
2.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使用正确一项是( )
A.在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前,他颐指气使老百姓一一撤退,获得了大家的称赞。
B.一些小人说得言之凿凿,拿莫须有的国耻来取笑我们自己的同胞。
C.这是一位已故作家的作品,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发表,这次出版对编辑来说也有点敝帚自珍的意味。
D.一张张贴在汽车后窗的车贴标语,让司机看后忍俊不禁,堵车造成的焦躁心情也舒缓了大半。

2.句子默写(共1题)

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2)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3)在孟子看来什么样的人可称得“大丈夫”:     
(4)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3.诗歌鉴赏(共1题)

4.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阳关曲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对月寓怀  贾雨村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注:①苏轼词此诗也被当做依曲而填的词,苏轼后来有《书彭城观月诗》引录此诗后说:“余十八年前中秋夜与子由观月 彭城作此诗,以《阳关》 歌之。”②此诗出自《红楼梦》 第一回,湖州穷儒贾雨村寄身葫芦庙, 景况窘迫,中秋之夜,左邻乡宦甄士隐邀请贾雨村共饮, 贾雨村有七八分醉意时,“狂兴不禁, 乃对月寓怀,口占一绝”,即成此诗。 题目是命题者临时加的。
【小题1】苏诗一二句写了中秋月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2】这两首诗写的都是中秋月,但抒发的情感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4.文言文阅读(共1题)

5.
文言文阅读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曰:“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阴阳之气有沴,其心闲而无事,跰而鉴于井,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将以予为此拘拘也!”
子祀曰:“女恶之乎?”曰:“亡,予何恶!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
俄而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往问之,曰:“叱!避!无怛化!”倚其户与之语曰:“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
子来曰:“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今之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成然寐,蘧然觉。
(选自《庄子 大宗师》)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
B.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
C.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
D.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
【小题2】对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阴阳之气有沴:不和
B.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浸假:假借
C.我以老佚:通“逸”
D.成然寐,蘧然?觉:醒来
【小题3】下列选项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间相互看了一眼,成了莫逆之交,他们同生死共命运。
B.当今世上很多人大铸金属容器,有一天一块金属向上跳起来说:我将一定要炼造成为镆铘宝剑
C.子来将死,子犁很担忧,很想知道子来死了以后会到哪里去,会变成什么。
D.子来认为,阴阳二气使他接近死亡而如果他不听从,那么就是自己太过于蛮横,阴阳二气并没有什么过错。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倚其户与之语曰:“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
(2)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5.现代文阅读(共2题)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诗格律问题,在主张“文当废骈,诗当废律”的极端反传统的五四时代,就有人论及。“第一个有意实验种种体制,想创新格律的,是陆志韦氏。”当时,陆志韦针对那些“为新诗运动的先生们”连节奏和押韵“这一些选择都在排斥之列”的现象,就说过“节奏千万不可少,押韵不是可怕的罪恶”之类的话,认为“自由诗有一极大的危险,就是丧失节奏的本意”,“美的灵魂藏在美的躯壳里”。所以他把自己用白话而不是用文言写的既有节奏又押韵的诗叫作(  ),而不是那种既不讲节奏又不押韵的(   )或“自由诗”。此后,有关新诗的格律和规范的探索,虽然并非都是出自陆氏的影响,但却大抵都是循着这样的思路进行的。 陆志韦也因此而被人称作“徐志摩氏等新格律运动的前驱”。 
如果说陆志韦的这些意见还只是新诗在草创时期未能脱尽旧胎的表现,还带有一种历史的惯性作用的话,那么随后继起的闻一多和徐志摩等创导和实验“新格律诗”,就不但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而且也带有一种更加强烈的反拨早期白话新诗过于白话化和散文化的倾向。徐志摩认为新诗“迄今为止的尝试无所成就但到处都有”,他把那些“在文字里大声哭叫,而没有真情实感的诗”称之为(  )、“坏诗”,把那些“外表是诗而内容不是诗”的诗称之为(  )。闻一多也批评过早期白话新诗只重“自然的音节” (散文的音节)而不重经过人工“修饰”的“诗的音节”。他认为新诗已“够缺乏形式的了”,“若变本加厉,将来定有不可救药的一天”。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都如陆志韦那样,借用了“灵魂” 与“躯壳”的比喻来为他们创造新的格律提供理论的依据。徐志摩说:“我们自身灵性里以及周遭空气里多的是要求投胎的思想的灵魂,我们的责任是替它们抟造适当的躯壳。”他们后来所作的“创格”(即创造“新格式和新音节”)实验和提出“三美”(即“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的理论,虽然也主要是以西方诗歌的格律(包括西诗的格律理论)为摹本,但这种追求本身却切合中国诗歌的艺术传统,因而相对于极端反传统的早期白话新诗而言,就表现出了一种回归传统的趋向。从这个意义上说,闻一多和徐志摩等发动的新格律诗运动,是借助西方的诗学的资源,完成了一次对“西化”的新诗的艺术反拨,从而也引发了一次向中国诗歌传统回归的大幅度的艺术转向。 
自此而后,中国新诗开始由早期的漫无节制到有意识地接受形式的规范,后来有关新诗格律的探讨也源源不断地从中吸取宝贵的理论资源。更为重要的是,经过了新格律诗运动,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不再以规范和格律为诗的束缚,而是在一个新的意义上,以必要的规范为诗之为诗的形式的表征,以格律的创造为诗的艺术的最高表现。这样,也就在无形中重新接纳和认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如同中国古典诗歌经过了齐梁时代的审音定律的工作,到隋唐时代便出现了一个格律诗的高峰一样,现代新诗经过新格律诗运动之后, 虽然未能形成一个新格律诗的高潮,但格律和规范的概念却已逐渐深入人心, 新诗已不再是郭沫若所说的那种“裸体的美人”,而是需要赋予“美的灵魂”以一种“美的形体”。 (选自《当代诗学》, 有删改)
【小题1】 结合文意, 依次填入文章空格里的内容, 恰当的一项是(    )
A.“白话诗” “新诗” “假诗” “形似诗”
B.“新诗” “假诗” “形似诗” “白话诗”
C.“白话诗” “假诗” “新诗” “形似诗”
D.“新诗” “白话诗” “形似诗” “假诗”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陆志韦用白话创作了既有节奏又有押韵的诗, 堪称自觉创新格律的第一人。
B.闻一多徐志摩等所作的“创格” 实验和提出的“三美” 理论, 本身就是中国诗歌的艺术传统。
C.现代新诗没有像隋唐时代出现一个格律诗的高峰, 原因在于格律和规范的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
D.“抟造适当的躯壳” 指的是创新新诗格律; “裸体的美人” 指的是既有好的内容又有严格的格律规范的诗。
【小题3】关于新诗格律回归传统方面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五四时代,陆志韦氏有意实验“白话诗歌”,既讲节奏又讲押韵。
B.闻一多、徐志摩等创导和实验“新格律诗”,主要借助西方诗歌格律,引发了大幅度回归中国诗歌传统的倾向。
C.中国新诗有意识地接受形式规范(规范和格律)也就重新接纳和认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
D.中国古典诗歌到隋唐时代出现了一个格律诗的高峰,中国新诗经过新格律化后,也形成了一个新的格律诗高峰,具备了“美的灵魂”与“美的形体”。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25分)
严复及其教育救国论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甲午战败犹如一记闷棍,把中国打懵了,彻底打掉了中国人的希望、自信,更打掉了中国人通过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幻想。在谭嗣同悲怆地吟着“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时,有一位福建侯官人也在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的后院“中夜起而大哭”。
甲午战争改变了严复的人生轨迹,如果不是这场战争,“海归”严复也许会在待了15年的北洋水师学堂继续待下去,会将他落第了四次的科举考试进行到底。但没有那么多也许,对于颓败腐朽的满清王朝来说,甲午战争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因此有着天纵之才、又饱读西方学说的严复走上历史前台也是一个必然。他注定不是一生沉浮宦海的官僚,而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
严复走向启蒙思想家的圣殿,从1895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一系列论文开始,《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四篇论文是他吹响维新变法思潮的第一波号角。严复分析当时的局势,认为中国面临着自古以来未有之变局,亡国亡种之危近在旦夕,要救亡图存,只能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维新变法是当时整个时代的大主题,时局就摆在眼前,再糊涂保守的人也不能不改弦易辙,故而满清皇室为了自身的利益也采取支持态度。严复对此一大主题的阐述,最为关键的两点:一是用达尔文进化论和赫胥黎庸俗进化论来分析中国面临的危机,这些新颖深刻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更是无异于天外惊雷,产生特别发聋振聩的效果;二者,严复鼓吹维新变法之具体内容最为有特色,他认为要救亡先得启蒙,因为中国之最为可悲的不是缺少救亡之法,这些“法”中国文化本身中有,西方文化中更是有很多可以学习,最为可悲的是“民智之已下,民德之已衰,与民气之已困耳”。
“民”是组成社会、形成国家最为基础的个体,这些个体的强弱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国家的强弱优劣,如果不先从国民素质上下手,再好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也无法让中国强大起来,因为根本无法贯彻落实下去,西方再好的东西到中国也会有“淮橘为枳之叹”。他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认为西方之所以富强是能讲民主、自由,中国积贫积弱是千年的专制毒害所致,因此要以“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进行革新,然而“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反是且乱。顾彼民之能自治而自由者,皆其力、其智、其德诚优者也。”于是他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救国论,希望塑造优秀的国民,形成新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扫除中国人伪饰、自私、懈惰的德性。通过启蒙国民以达到救亡的目的,在当时的维新思潮中的确是非常独特的一道亮色,也贯穿严复思想始终。
教育救国归根结底还是要用西方的文化制度、科学技术来教育启蒙人民,而要真正认识和了解西方,就必须精通外语和翻译。严复不仅著文鼓吹学习西语的重要性,一生中还屡次筹办编译培训所,就职于编译局。而究其大半生精力翻译的《天演论》《原富》《法意》《穆勒名学》诸书更是把西方一整套先进文化都介绍到中国来,作为启蒙的资粮,对中国几代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严复不仅是坐而论道的思想家,也是起而能行的教育实践家。1906年4月,严复就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校长)之职。他按照自己的思路对学校进行改革,首先制定规章,明确办学方向和教学内容。他把学生分为两部分,师范生和预备生,前者主要为培养中小学师资;后者寄希望于以后能继续深造,成为专门人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专业。关于教学内容,自然以西学为主,特别重视西语、数物化质等自然科学的学习。严复在皖期间,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安徽高等教育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吴新苗《一个伟大启蒙思想家的剪影》)
【小题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E.传记通过对严复教育救国论及办学实践的论述,表现了严复作为启蒙思想家的独特深刻,也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现状。
A.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使中国认识到了严重的后果,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都为了富国强民而对维新变法采取支持的态度。
B.严复引用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是想告诉民众要顺应天道、适应自然。
C.严复的教育救国论力主通过启蒙国民达到救亡的目的,他翻译的介绍西方先进文化的著作,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严复认为要更好地向西方学习,就必须精通外语并了解西方的科学技术,因此在其执掌安徽高等学堂时,教学内容自然以西语、数物化质为主。
【小题2】请简要概括严复教育救国论的思想内涵,并加以阐述。(6分)
【小题3】严复没有成为“沉浮宦海的官僚”,而成为“著名的思想家”,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读了这篇传记,严复的人生经历及其思想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8分)

6.材料作文(共1题)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冒犯别人的人从不原谅别人。——赫尔巴特

(2)恕自己一过,则万过由之而生。——苏格拉底

(3)我可以原谅任何人的过错,但自己的除外。——卡托

(4)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余地。——弗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诗歌除外。

7.语言表达(共2题)

9.
下面两副对联分别给出了上联,请在相应位置对出下联。
(1)上联:十年磨剑,争分夺秒,砺志凌绝顶 
下联:
(2)上联:双手推开窗前月
下联:
10.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有所了解,请选择儒家、道家、墨家中的其一谈谈你的心得体会。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