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6题)
1.
下列选项中读音和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
A霓裳(shāng) 伶俜(pīng) 大腹便便(biàn) 望风披靡 直接了当
B.下载(zǎi) 笨拙(zhuō) 锲(qì)而不舍 心志健全 义愤填赝
C.船舷(xián) 呵欠(hē) 弄(lòng)堂 步履蹒跚 声名鹊起
D.着(zhuó)陆 嘈(cáo)杂 跻(jǐ)身文坛 不加思索 阴谋鬼计
A霓裳(shāng) 伶俜(pīng) 大腹便便(biàn) 望风披靡 直接了当
B.下载(zǎi) 笨拙(zhuō) 锲(qì)而不舍 心志健全 义愤填赝
C.船舷(xián) 呵欠(hē) 弄(lòng)堂 步履蹒跚 声名鹊起
D.着(zhuó)陆 嘈(cáo)杂 跻(jǐ)身文坛 不加思索 阴谋鬼计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 。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①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
②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
③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
④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
⑤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
⑥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 。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①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
②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
③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
④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
⑤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
⑥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
A.①⑤④②⑥③ | B.②⑤⑥④③① | C.⑤⑥②①④③ | D.③⑤⑥①②④ |
4.
下列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籍何以至此? ②而燕国见凌之耻除矣 ③何为其然也?
④玉斗一双,白璧一双 ⑤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⑥夫晋,何厌之有? ⑦毋从俱死也 ⑧凌万顷之茫然
⑨謇朝谇而夕替 ⑩有碑仆道 (11)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12)客有吹洞箫者 (13)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4)而今安在哉?(15)高余冠之岌岌兮 (16)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籍何以至此? ②而燕国见凌之耻除矣 ③何为其然也?
④玉斗一双,白璧一双 ⑤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⑥夫晋,何厌之有? ⑦毋从俱死也 ⑧凌万顷之茫然
⑨謇朝谇而夕替 ⑩有碑仆道 (11)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12)客有吹洞箫者 (13)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4)而今安在哉?(15)高余冠之岌岌兮 (16)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A.①③⑥(16)/②⑤(13)(14)/⑦⑨⑩(11)/④⑧(15)(12) |
B.①③⑥(16)/②⑨⑩(14)/④⑧(12)(15)/⑤⑦(11)(13) |
C.①③⑥(14)/②⑨(16)/⑧(12)(13)(15)/④⑤⑦⑩(11) |
D.①③⑥(14)/②⑨(13)(16)/④⑧(12)(15)/⑤⑦⑩(11) |
5.
自然界中有几千万种含碳物质,并在不断地循环转化,生命活动更离不开碳循环.
(1)自然界中无机碳(非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有机碳(有机物中的碳)的主要途径是:{#blank#}1{#/blank#} .
(2)“碳捕捉技术”是一种人为干预碳循环的方法:它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分离出来并加以利用.某科研小组的同学设计用氢氧化钠溶液来“捕捉”二氧化碳,其基本过程如图(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①“捕捉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lank#}2{#/blank#} .
②在整个“捕捉”过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blank#}3{#/blank#} .
2.文言文阅读- (共1题)
7.
课外文言文阅读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①,北音清越,桴②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③,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④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⑤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⑥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①函胡:通“含糊”,重浊而模糊。 ②桴:鼓槌。 ③栖鹘:宿巢的老鹰。
④噌吰:形容钟声洪亮。 ⑤涵澹澎湃:波浪激荡
。 ⑥窾坎镗鞳:击物声和钟鼓声。
【小题1】对下列文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①微风鼓浪 鼓:振动,这里有激起的意思 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虽:连词,即使。
B ①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徐:慢慢地。 ②自以为得之矣 以为:认为。
C 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往,赴,动词。 ②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危险。
D ①至莫夜月明 莫:同“暮”,傍晚。 ②空中而多窍 窍:窟窿。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②送之至湖口 ③徐而察之 ④汝识之乎 ⑤周景王之无射也
【小题3】下列句子中,属于宾语前置句式的一项是 ( )
【小题4】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5】翻译文中加下划线的句子(6分)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4分)
(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2分)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①,北音清越,桴②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③,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④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⑤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⑥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①函胡:通“含糊”,重浊而模糊。 ②桴:鼓槌。 ③栖鹘:宿巢的老鹰。
④噌吰:形容钟声洪亮。 ⑤涵澹澎湃:波浪激荡

【小题1】对下列文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①微风鼓浪 鼓:振动,这里有激起的意思 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虽:连词,即使。
B ①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徐:慢慢地。 ②自以为得之矣 以为:认为。
C 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往,赴,动词。 ②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危险。
D ①至莫夜月明 莫:同“暮”,傍晚。 ②空中而多窍 窍:窟窿。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②送之至湖口 ③徐而察之 ④汝识之乎 ⑤周景王之无射也
A.①③用法相同,②④⑤用法相同。 | B.①②③用法相同,④⑤用法相同。 |
C.①⑤用法相同,②③④用法相同。 | D.①②③④⑤用法各不相同。 |
A.今以钟磬置水中 | B.古之人不余欺也 | 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 D.得双石于潭上 |
A.这是一篇带有调查、考辨性质的游记。作者之所以想要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只不过是对李渤的观点有所怀疑。 |
B.月夜来到绝壁下,作者看到的景象和听到的声音令他觉得心惊肉跳,甚至一度产生了动摇,想要放弃此次行动,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
C.作者认为石钟山名字的由来,是由于微波冲击石洞和风浪冲击大石的小孔而发出了类似钟鸣之声。这和郦元的看法倒颇为接近。 |
D.作者并非单纯记游,而是将月夜游江提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悟出“事不目见耳闻”就不能“臆断其有无”的道理。 |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4分)
(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2分)
3.现代文阅读- (共2题)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白日梦”
白日做梦,一向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词。殊不知,常做白日梦的有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凡夫俗子和超尘拔俗者。一个懒汉,每当他穿过荒野总是幻想能踢到裸露在地表上的一块黄金而成为富翁,这便是典型的世俗白日梦;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则往往是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的发酵。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都是一些杰出的醒着做“梦”的人。
牛顿就是这样的人。他因看到苹果落地而联想到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联想到苹果的加速度同月球的加速度是同属一类的观念,发现重力仅仅是万有引力的特例。牛顿作这一从地到天的联想需要有何等宏伟的想象力啊!在常人看来,那仿佛是疯狂,是幻觉,是梦中才会出现的情景。
物理学的理想实验按其性质也是绝妙的“白日梦”。惯性定律就是一个。因为它不能直接从现实世界中的实验得来,只能从观察中再根据想象和推理作出。我敬爱爱因斯坦,就是出于我把他看成是个白日梦幻者——理想实验大师的缘故。
艺术作品的“白日梦”性质更突出。浪漫派诗人、音乐家和画家爱梦幻世界远胜于爱现实世界。艺术世界比现实世界好,因为它更富于理想性,更接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哲学家也是醒着做白日大梦的人。老子的梦是有关宇宙的本原和根本法则,即不可捉摸的“道”。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被捆缚住、只能朝前看的囚犯。其身后有一堆火,他们只能从墙上看到自己和身后物体的影子,并把这些影子看成是实在的。当一名犯人逃到阳光底下,第一次看到真实的世界时,才认识到他过去一直是被影子所欺骗的。真正的哲学家正是从洞穴中逃到真理阳光下的囚犯。
精神病患者的幻觉症也是一种白日梦。那么,它同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有何不同呢?区别之一是:前者是个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创作是从现实世界出发最后又能落脚到现实世界。当舒曼的《梦幻曲》一回到现实,萦绕在千万人的心坎,人们即能分享到“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的美感和魅力。精神病患者自认为就是女皇的幻觉则是不能实现的,别人无法同它产生共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白日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前者是个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却不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白日梦”
白日做梦,一向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词。殊不知,常做白日梦的有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凡夫俗子和超尘拔俗者。一个懒汉,每当他穿过荒野总是幻想能踢到裸露在地表上的一块黄金而成为富翁,这便是典型的世俗白日梦;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则往往是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的发酵。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都是一些杰出的醒着做“梦”的人。
牛顿就是这样的人。他因看到苹果落地而联想到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联想到苹果的加速度同月球的加速度是同属一类的观念,发现重力仅仅是万有引力的特例。牛顿作这一从地到天的联想需要有何等宏伟的想象力啊!在常人看来,那仿佛是疯狂,是幻觉,是梦中才会出现的情景。
物理学的理想实验按其性质也是绝妙的“白日梦”。惯性定律就是一个。因为它不能直接从现实世界中的实验得来,只能从观察中再根据想象和推理作出。我敬爱爱因斯坦,就是出于我把他看成是个白日梦幻者——理想实验大师的缘故。
艺术作品的“白日梦”性质更突出。浪漫派诗人、音乐家和画家爱梦幻世界远胜于爱现实世界。艺术世界比现实世界好,因为它更富于理想性,更接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哲学家也是醒着做白日大梦的人。老子的梦是有关宇宙的本原和根本法则,即不可捉摸的“道”。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被捆缚住、只能朝前看的囚犯。其身后有一堆火,他们只能从墙上看到自己和身后物体的影子,并把这些影子看成是实在的。当一名犯人逃到阳光底下,第一次看到真实的世界时,才认识到他过去一直是被影子所欺骗的。真正的哲学家正是从洞穴中逃到真理阳光下的囚犯。
精神病患者的幻觉症也是一种白日梦。那么,它同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有何不同呢?区别之一是:前者是个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创作是从现实世界出发最后又能落脚到现实世界。当舒曼的《梦幻曲》一回到现实,萦绕在千万人的心坎,人们即能分享到“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的美感和魅力。精神病患者自认为就是女皇的幻觉则是不能实现的,别人无法同它产生共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白日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白日梦”分为世俗白日梦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做前一种梦的是凡夫俗子,做后一种梦的都是第一流的科学家。 |
B.“白日梦”从前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词,而现在只用于指美丽的幻想。 |
C.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的囚犯,他们始终把影子看成实在的,一直被影子所欺骗,是从不做“白日梦”的人。 |
D.“神六”科学家设计飞船遨游蓝天的构想就是第一流的“白日梦”。 |
却不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
A.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都是可逆的,而精神病患者的白日梦是不可逆的。 |
B.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都是可以实现的,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是不能实现的。 |
C.“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具有魅力,能给人美感,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不具有魅力,也不能给人美感。 |
D.“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 |
A.做超尘拔俗“白日梦”的一流的科学家必须有积极的观察、联想、想象、推理能力。 |
B.“梦幻世界”就是“艺术世界”,它比现实世界好,因为它更富于理想性,更接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
C.无论超尘拔俗者还是凡夫俗子都会做“白日梦”,只不过凡夫俗子所做的大多是“黄金美梦”。 |
D.超尘拔俗者的“白日梦”往往是不太被常人理解的,却常常是创作活动的发酵。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15分)
淡竹
苏沧桑
(1)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2)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的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3)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般踌躇满志;银杏终于褪去了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三七,像极薰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噬血,一边甜言蜜语……
(4)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5)甚至动物。三只人工繁殖的小老虎,眼睛都未睁开,拼命争抢着狗奶妈的乳头。
(6)甚至那口奇异的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7)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8)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9)真的是空的吗?
(10)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11)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盈满。
(12)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
(13)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里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14)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阴,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
(15)他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16)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17)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8)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9)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
(20)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1)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22)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
(23)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24)他是我们身边那些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上的丰衣足食。
(25)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选自《散文》2009.12)
【小题1】(11)段“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盈满”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文中多次写到淡竹是“植物中的另类”,作者在文中写到它的哪些特点?请你联系全文,分条概括。(5分)
【小题3】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淡竹”的品格,谈谈你对人生的理解。(6分)
淡竹
苏沧桑
(1)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2)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的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3)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般踌躇满志;银杏终于褪去了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三七,像极薰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噬血,一边甜言蜜语……
(4)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5)甚至动物。三只人工繁殖的小老虎,眼睛都未睁开,拼命争抢着狗奶妈的乳头。
(6)甚至那口奇异的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7)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8)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9)真的是空的吗?
(10)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11)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盈满。
(12)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
(13)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里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14)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阴,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
(15)他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16)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17)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8)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9)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
(20)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1)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22)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
(23)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24)他是我们身边那些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上的丰衣足食。
(25)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选自《散文》2009.12)
【小题1】(11)段“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盈满”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文中多次写到淡竹是“植物中的另类”,作者在文中写到它的哪些特点?请你联系全文,分条概括。(5分)
【小题3】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淡竹”的品格,谈谈你对人生的理解。(6分)
4.命题作文-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命题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