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余姚市余姚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50238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23

1.选择题(共9题)

1.
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手(xiān)知(shěn)乳(ǎo)日西山(bó)
B.玉(pēi)墙(yuán)栏(shǔn)呱呱而泣(guā)
C.裂(jūn)好(shì)星宿(sù)口腹之(hào)
D.息(qī)妊(chén)繁(yǎn)膜如紫(xiāo)
2.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   )
A.两者之间有时也相互模仿,比如无毒昆虫狗仗人势地模仿起有毒昆虫的黄黑斑纹,这是自然界中最危险的警戒符号——弱者的抵抗外强中干,必须模仿恶才得以自卫。
B.不认识到这一点就有可能使我们的生物资源流失,将会使生物产业失去源头与上游,建立的生物技术也会成为无米之炊
C.粤中造船厂始建于1953年,终止于1999年,走过了由发展到壮大再到消亡的短暂却载歌载舞的历程。
D.虎一般单独生活,而它所捕食的动物几乎都是群居,让人不禁置疑“团结就是力量”的概括。
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现在(1859年)我的工作已将近结束了。但是因为要完成它还需要许多年月,又因为我的健康很坏,所以被催促来发表这个“摘要”。
B.旧记载有细长如指形的“龙牙”,有圆小如珠的“珍珠”。
C.明代徐渤有一首《咏荔枝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丢落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D.可是我只愿意要我已有的东西:我的慷慨像海一样浩淼,我的爱情也像海一样深沉;你给我的越多,我自己也越是富有,因为这两者都是没有穷尽的。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有关部门负责人强调,利用互联网造谣、传谣是违法行为,我国多部法律对惩治这类行为已有明确规定。
B.政府主导,媒体监督与宣传,社会各界积极行动,是解决目前我国农村约5800万缺失父母庇护的留守儿童身心成长、学习生活所面临的失管、失教和失衡问题。
C.据世界黄金协会分析,2013年春节前后中国黄金需求高涨的原因,主要在于消费者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所致。
D.1999-2011年间,我国造林6643.36万公顷,人工林面积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土地沙漠化、植被覆盖率和森林病虫害等依然十分严重,令人担忧。
5.
下列关于课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情表》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这个中心,从不同方面反复陈说,行文流畅委婉,叙事具体生动,抒情扣人心弦。而情真、情深是文章感人至深的根本原因。
B.《项脊轩志》文末写亡妻手植枇杷树现已“亭亭如盖”,含蓄地用景语结束全篇。句中“死之年”与“今”,形成今昔对比,暗寓“今不如昔”的人生感慨,引发读者不尽的凄婉惆怅的共鸣。
C.《长亭送别》善于化用前人名句,曲词秀丽典雅,含蓄悠长。例如“碧云天,黄花地”语出苏轼《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作者易“叶”为“花”,与飞雁、霜林一起,组合成一幅新的暮秋图。
D.《景泰蓝的制作》作为一篇说明文,它的最大特点是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和内在联系,有序地加以说明。例如说明“掐丝”这一工序时,依次写“粘铜丝—烧焊—硫酸煮—清水洗”。
6.
在下列句子中,找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
例: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A.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B.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D.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7.

We have classes every day ________ Sunday, so we can have a rest. 

8.

We have classes every day ________ Sunday, so we can have a rest. 

9.

We have classes every day ________ Sunday, so we can have a rest. 

2.诗歌鉴赏(共1题)

10.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 中
王 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  中
王 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小题1】王维《山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小题2】两首诗都写到了“叶”这一意象,试分析二者有何异同。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11.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养兰说
(明)陶望龄
会稽多兰,而闽产者贵。养之之法,喜润而忌湿,喜燥而畏日,喜风而避寒,如富家小儿女,特多态难奉。予旧尝闻之,曰他花皆嗜秽而溉,闽兰独用茗汁,以为草树清香无如兰味,洁者无如茗气,类相合宜也。
休园中有兰二盆,溉之如法,然叶日短,色日萃,无何其一槁矣。而他家所植者,茂而多花。予就问故,且告以闻。
客叹曰:“误者子之术也。夫以甘食人者,百谷也;以芳悦人者,百卉也。其所谓甘与芳,子识之乎?臭腐之极,复为神奇,物皆然矣。昔人有捕得龟者,曰龟之灵不食也。箧藏之旬而启之,龟已几死。由此言之,凡谓物之有不食者,与草木之有不嗜秽者,皆妄也。子固而溺所闻,子之兰槁,亦后矣。”
予既归,不怿,犹谓闻之不妄,术之不谬。既而疑曰:物固有久而易其嗜,丧其故,密化而不可知者。《离骚》曰:“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夫其脆弱骄蹇,衒芳以自贵,余固以忧其难养,而不虞其易变也。嗟乎!于是使童子刈槁沃枯,运粪而渍之,遂盛。万历甲午五月廿五日。    
【注】①骄蹇:蹇,傲慢。②衒芳:衒(xuàn),炫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溉之如法 依据B.予既归,不怿 高兴
C.而不虞其易变也  意料D.色日萃 青翠
【小题2】以下句子中“而”字的用法和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而他家所植者,茂而多花。B.会稽多兰,而闽产者贵
C.丧其故,密化而不可知者D.而不虞其易变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兰花甚为娇贵,其生长条件很苛严,“多态难奉”,所以在栽培时一定要顺其物性。
B.作者在种养兰花时,选择“茗汁”作为肥料来浇灌。他认为“茗气”配“兰香”可谓“以类聚物”。
C.朋友谈话中提到昔人养龟之事,意在说明万物均应细心呵护,不可听其自然,弃之不理。
D.作者在反思养兰失败的经历时发现自己原来对兰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于是改变了浇灌方法,获得了成功。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①夫以甘食人者,百谷也;以芳悦人者,百卉也。
②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4.现代文阅读(共1题)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影 子
波兰)普鲁斯
天上的阳光渐渐熄灭了,地面的薄暮慢慢升起来。薄暮——这是夜大军的前哨。这支凶猛的夜大军自古以来就和白日永恒地厮杀着:它总是朝败暮胜、主宰着从日落到日出之间的宇宙,一到白天就全线溃退,躲在隐蔽的地方窥伺着。
它躲在深山峡谷里,城市地窖中,森林密丛间,阴沉的湖泊深处;它隐身在原始的地下岩洞,矿井和深沟,屋角和墙窟。它慢慢地布开,悄悄地扩散,终于充满各个幽暗的角落。它潜伏在树皮的裂缝里,衣裙的褶皱间,躺在最细的砂粒下面,缠在最薄的蛛网中,伺机出动。虽然从一个地方把它赶走,那也只不过是暂时的退让,它仍然要选择良宵,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还要努力夺取新阵地,最后吞没整个世界。
当夕阳西坠的时候,夜大军的前哨——薄暮便悄悄地、小心翼翼地从各个隐蔽的地方一队队地开出来,布满房子、走廊、门厅和光线微弱的楼梯;从橱柜和椅子背后涌到房间中央,包围帷幔;从明瓦和窗口冲上大街,不声不响地袭击墙壁和屋顶,占领制高点,在那里耐心地等待着空中片片彩云进入黑色的纱帐。
过了一会儿,黑暗突然发起全面攻势,从地面直升云天。野兽躲进洞穴,行人各自回屋;
生活就像无水的草木,蔫枯凋萎,奄奄一息;景物的颜色和轮廓一齐隐入黑暗之中,什么也看不见了。
这时,在华沙的空旷的街道上出现一个奇怪的人形,头上举着小小的火种。他好像专为驱赶黑暗而来,沿着人行道飞速奔跑着,一见路灯,便停了下来,点亮欢悦的灯火,然后就像影子一样消失了。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论是百花盛开、风和日丽的阳春,还是雷雨交加的七月炎夏;不论是狂风呼啸、尘雾茫茫的深秋,还是雪飘万里的严冬,——只要黄昏降临人间,他就跑遍大街小巷,举着火种,点亮灯光,尔后就像影子那样,一晃不见了。
你从哪儿来?是何处人氏?你为什么这样自隐,使人们看不见你的容貌,也听不到你的声音?你有妻室和母亲吗?他们是否在时时等待你的归来?你有儿女吗?他们是否常常倚门相待,当你把小小的火种放到房角以后,就用力爬上你的膝头、搂住你的脖子?你有没有一个可以共同欢笑、共同悲伤的朋友?你有没有一个哪怕是仅仅可供聊天的相识?你总该有一个栖身之处吧?你总该有个留给人家称呼的名字吧?你总该具备人们共有的需求和感情吧?难道你真是一个无声的看不清的幽灵,只在薄暮朦胧中走出来,点亮灯火,尔后就像影子一样隐去?
有人对我说,确有这么一个人,并把他的住址告诉了我。我找到那所房子。询问扫院人。“有一个点灯人住在这儿吗?”
“有。”
“他的房间在哪儿?”“喏,就是那间小屋。”
门好像已经上锁。我向窗洞里一望:只有靠墙铺着一张小床,床边有一根长杆子挑着一盏小灯笼——火种。点灯人不在家里。
“请简单告诉我,他是个什么样子?”
“谁晓得他长得啥模样!”扫院人一面回答一面耸耸肩。“我自己也没能好生看个清楚哩!”他补充说,“他白天从来不蹲在家里。”
半年后我第二次拜访他。
“喂,点灯人今天在家吗?”
“唉——唉!”扫院人一声长叹说,“不在,永远不在了!他昨天已经入土。他死了。”
扫院人默然沉思。
我打听一些细节以后,就赶到墓地去。
“看墓人,我想打听一下,昨天下葬了一个点灯人,他的坟在哪儿?”
“点灯人?”他重复一遍,“谁知他埋在哪块土里!昨天一共来了三十位‘游客’。”
“不过,他睡得准是白皮棺材。”
“睡白皮棺材的‘游客’也来了十六个呢!”
我到底没能看见他的脸,也没弄清他的姓名,甚至连埋他的一抔黄土也没能找到。他死后给人留下和生前一样的印象:只有在黄昏后才能看见的、一个无声的、不露真相的、像影子一样的人形。
在人生的黄昏时,一代不幸的人在摸索徘徊:一些人在斗争中死去;一些人坠入深渊;种种机缘、希望和仇恨冲击着那些被偏见束缚着的人;在那黑暗泥泞的道路上同样也走着那些给人点亮灯火的人。每一个头上举着火种的人,每一个在自己的旅途上点燃光明的人,尽管没有人承认他的价值,但他总是默默地生活着、劳动着,然后像影子一样消失。
【小题1】文章开头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黑暗的凌厉攻势,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2】文章画线部分在表达上有何特点?请作赏析。(4分)
【小题3】简析“我”两次拜访点灯人时扫院人的心理变化,并说说文章设置这一情节的意图。(4分)
【小题4】文章为什么以“影子”作为标题?请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节结构两个角度加以分析。(4分)
【小题5】文中末段写到,“在人生的黄昏时,一代不幸的人在摸索徘徊”,人们怎样才能走出人生的黑暗和泥泞?结合你的阅读经验,举例谈谈你从文中获得的启示。(5分)

5.材料作文(共1题)

13.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2017年9月8日,阿里巴巴18周年年会在杭州黄龙体育中心举行。马云的年会演讲主旨是“未来的阿里既要有家国情怀,又要有世界担当。”
请你对此发表看法,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提示与要求:①题目自拟;②贴近生活,言之有物;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⑤文体自选,不得抄袭。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9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材料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