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50188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6/21

1.选择题(共5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随着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航展正承担起新的国家使命,从珠海航展出发,配置全球资源,更高水平的蓝天盛会也将粉墨登场。
②中国巨量的住宅库存,在美联储加息的背景下,恐怕将会迎来更艰难的处境,因为在中国楼市兴风作浪的热钱,也许会很快回流美国。
③山东省电力公司研究的机器人“大白”如雷贯耳,它们因多次出色完成变电站巡检中的急难险重任务,被誉为坚守电网安全的“智慧卫士”。
④学生和家长发自内心感谢老师,也是人之常情,正常表达谢意的方式,如送花、送贺卡,其实不容置喙,否则就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⑤只要我们十几亿中国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⑥相关部门应加大工作力度推动东中西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财政经费要更多地支持薄弱地区,要少一些锦上添花,多一些雪中送炭。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③⑤⑥
D.②⑤⑥
2.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是(  )
3.
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然而,我们的大脑对音乐的感知却不是这样。
②所以要有交响乐,也正是这样的“和声”才使得我们这个世界充满趣味。
③例如管弦乐的合奏,音波虽然混合,但是管乐声和弦乐声仍然保持各自的特点。
④物理学家们长期热衷于研究的现象都是整体等于所有部分的加合,声音就是这样的。
⑤整体可以大于部分之和,这一事实现在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但是曾经让物理学家们感到非常窘困。
⑥虽然管乐声和弦乐声独立地进入我们的耳朵,但是这两种声音的“和声”对我们的情感所产生的影响却远远大于这两种乐器的单独作用。
A.④①③⑥②⑤B.⑤④③①⑥②C.⑤③④①②⑥D.④③①⑤⑥②
4.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您约我明天去贵处谈我班学生光临贵公司参观一事,因我有急事,现只好改期再谈。
B.令郎在这次数学奥数竞赛中获得满分,多亏老师您的精心指导,我们全家十分感激。
C.有位长辈给侄儿写信说:“此事一时难以定夺,望你钧裁。”
D.拙作奉上,自己总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5.
(题文)下列四首诗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意境上相似的一项是(  )
A.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B.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C.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D.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诗歌鉴赏(共1题)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西 江 月[注]

苏 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 这首词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阕“新凉”中“凉”字用得很妙,其原因是“凉”字传达出词人内心的伤感、悔恨之情。
B.词人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充斥廊庑间的西风落叶之声,营造出一种凄清寒凉的意境。
C.“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表达出词人念远怀人的情思与希望被人理解的深意。
D.本词在抒情上只采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由景生情,情真意切。
E.这首词的语言不尚藻饰,用语平稳妥帖而又蕴含深意,富于人生哲理,十分耐人寻味。
【小题2】请结合写作背景,谈谈你对“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两句的理解。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施师点字圣与,上饶人。十岁通《六经》,十二能文。弱冠游太学,试每在前列,司业高宏称其文深醇有古风。寻授以学职,以舍选奉廷对,调复州教授。未上,丁内艰。乾道元年,陈康伯荐,赐对,言:“历年屡下诏恤民,而惠未加浃。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上曰:“非卿不闻此言。”诏从之。假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使金。致命金廷,立班既定,相仪者以亲王将至,命师点退位,师点屹立。相仪者请数四,师点正色曰:“班立已定,尚欲何为?”不肯少动。在廷相顾骇愕,知其有守,不敢复以为请。及后金使贺正旦至阙,问馆伴:“师点今居何官?”馆伴宇文价于班列中指师点以示之,金使恍然曰:“一见正人,令人眼明。”先是,州郡上供或不以时进,立岁终稽考法,及是,主计臣有喜为督促者,乞不待岁终先期行之。画命已下,师点矍然曰:“此策若行,上下逼迫,民不聊生。”或谓:“令已出矣。”师点曰:“事有为天下病,惟恨更之不速。”即追寝其议。十四年,除知枢密院事。师点惓惓搜访人才,手书置夹袋中,谓蜀去朝廷远,人才难以自见,蜀士之贤者,俾各疏其所知,差次其才行、文学,每有除授,必列陈之。师点尝谓诸子曰:“吾平生仕宦,皆任其升沉。夫人穷达有命,不在巧图,惟忠孝乃吾事也。”得疾薨,年六十九。赠金紫光禄大夫。

(选自《宋史·施师点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B.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C.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D.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经》,一般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儒家经典。
B.丁内艰,“丁艰”指遭逢父母丧事,旧称遭父丧为“丁内艰”,遭母丧为“丁外艰”。
C.正旦,即农历正月初一,古时这天朝廷会举行百官朝贺天子的礼仪活动。
D.枢密院,官署名,主管军国机务、兵防等,至宋代与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并称为“二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施师点敏学早慧,才华出众。年纪尚小他就已通晓《六经》,能写文章;在太学读书时,考试总得优等,得到高宏的赞扬。
B.施师点立场坚定,据理力争。在金廷上,面对司仪的无礼要求,他义正词严、拒不让位,捍卫了朝廷的尊严,得到了金人的尊敬。
C.施师点心系黎民,行事果断。他担心不到年终提前考核会使百姓陷入困境,尽管执行的命令已发出,他还是追着扣住了这个命令。
D.施师点为国储才,选拔贤能。因蜀地远离朝廷,有才学的人很难有机会表现自己,他便让他们上书自荐,以备朝廷授官时选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在廷相顾骇愕,知其有守,不敢复以为请。
(2)夫人穷达有命,不在巧图,惟忠孝乃吾事也。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宋代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宋初百余年间,国内比较安定,生产持续发展,经济高度繁荣。冶金、造船、纺织、印刷、制盐、医药等行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技术进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手工业和商业也非常繁盛,纸币的流通,商行组织的形成,城市、城镇的兴盛,以及海外贸易的增加,都是明显的标志。
繁华的都市生活.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说话、杂剧、影剧、傀儡戏、诸宫调等艺术迅速兴起和发展,而词则成为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样式。
首先,宋王朝的财政措施是“恩逮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卷二五)。大量的财富被集中起来供皇室和官僚阶层享用。宋太祖曾鼓励石守信“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宋史·石守信传》)。这种用物质享受笼络官员的做法在整个宋代都没有改变。官员们既有丰厚的俸禄,以满足奢华生活的需求,这种生活方式又可以避免朝廷的疑忌,于是纵情享乐之风盛行一时。宋代的官员大多是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士大夫,他们的享乐方式通常是轻歌曼舞,浅斟低唱。比如寇准生活豪侈,女伶唱歌,一曲赐绫一束。又如晏殊喜招宾客宴饮,以歌乐相佐,然后亲自赋诗“呈艺”。地位高的士大夫大多蓄家伎,像南宋张锚,宴客时出以侑酒的歌者乐者竞多达百人。又如姜夔在范成大家作客,范因激赏其词而赠与歌女一名。地位低的官员也有宫伎提供歌舞娱乐。欧阳修、张先、苏轼等词人为官伎作词的事,词话中屡有记载,不尽是出于虚构。歌台舞榭和歌儿舞女既然成为士大夫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滋生于这种土壤的词会异常兴盛。
其次,宋代文人的人生态度也有利于词的兴盛。宋代文人大多实现了社会责任感和个性自由的整合,他们用诗文来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词则用来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这样,诗文和词就有了明确的分工:诗文主要用来述志,词则用来娱情。这种分工在北宋尤为明显。一代儒宗欧阳修的艳词写得缠绵绮丽,与他的诗文如出二手,以致有人认为是伪作。宋代的士大夫本有丰富的声色享受,又有趋于轻柔、细密的审美心态,自然能够领略男女之间的旖旎风情。词便是他们最合适的宣泄内心衷肠的渠道。诗词分工的观念对宋词的发展大有好处。由于词被看做是用于抒写个人情愫的文体,很少受到“文以载道”思想的约柬,因而文人可以比较自由地抒写旖旎风情,词体也因此能够保持自身的特性,取得独立的地位,
当然,随着词体的发展和创作环境的恶化,宋词并不是一味满足樽前筵下、舞榭歌台的需要。如苏轼的词作,自抒逸怀浩气;辛弃疾的篇章,倾吐英雄豪情,便不再与歌儿舞女有关。但就其整体而言,宋词的兴盛是与宋代都市的繁荣和文化娱乐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节选自袁行霈主编《宋代文学》)
【小题1】下列对“繁华的都市牛活,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句的理解,错误的—项是(    )
A.宋代城市的繁荣,社会的广泛需求对词人创作热情的刺激,使宋词成为最引入注目的文学样式。
B.说话、杂剧、影剧、傀儡戏、诸宫凋等艺术迅速兴起和发展,也是体现宋代城市繁荣的文化标志。
C.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城市的繁荣,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
D.宋代的市民是崇尚奢靡风气的主体人群,宋词以及说话、杂剧、影剧、傀儡戏、诸宫调等艺术最适合于他们追求享乐。
【小题2】下列对宋代诗文相关信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宋代诗文和词有着明确的分工:诗文主要用来述志,词则用来娱情。这种分工在北宋尤为明显。
B.宋代文人喜欢用诗文来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内容,词则用来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
C.宋代的士大夫大都爱好用词来表达男女之间的旖旎风情,宣泄内心的衷肠,从中可以看出他们趋于轻柔、细密的审美心态。
D.宋代的官员大多是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士大夫,他们喜欢轻歌曼舞,浅斟低唱。因此,他们个个都是赋诗作词的行家里手。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晚唐五代以来,词的主要功用是在宴乐场合供给伶工歌女歌唱。入宋以后,新的社会环境更加有利于词的发展。
B.宋词—味迎合着士大夫樽前筵下、舞榭歌台的需要,词人可以比较自由地创作,词体也取得独立的地位,抒写旖旎风情是主旋律。
C.宋词作为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样式,它与歌台舞榭和歌儿舞女—同成为士大夫文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D.都市的繁荣和文化娱乐业的发展,官员们奢华生活的需求,纵情享乐之风盛行,滋生于这种土壤的宋词异常兴盛。
9.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美丽的谎言
这天,母亲出门买菜,琳在家里看电视,电视上正好播出骗子的骗局被揭穿的新闻。“又是骗子!这社会是怎么了!”她愤愤不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现在的骗术层出不穷,听得多了,琳也多长了个心眼。
十分钟后,母亲两手空空地回来,走进屋拿了钱,又匆匆忙忙地要出去。琳觉得奇怪,便问母亲发生了什么事。母亲告诉她:“我去菜市场的路上,被一个女孩拦住了,问我借一百块钱。”
借钱?一听到陌生人问母亲借钱,琳就警惕起来,忙问:“那你把钱给她了?”“是呀,小姑娘挺可怜的。”母亲说,那个女孩被人从家里骗出来,差点进了传销组织,幸好及时逃脱,可是身无分文回不了家。听了母亲的话,琳想,像这样弱智的骗局,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没想到母亲居然会上当!
可母亲继续说:“我把钱给她时,她还问我要地址,说回家后就把钱寄还给我。我说不用,只给她留了个电话号码,让她到家后给我打个电话报平安。”母亲讲得诚恳,眉眼间流露出欣喜,看得出她是相信那女孩的,而且还为自己做了好事而高兴。琳看着母亲,也就不愿在这时揭穿女孩的骗局。
这之后,母亲总不时念叨着那个女孩。第二天晚上九点多,母亲正准备休息,电话铃突然响了,琳去接电话。一个女孩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喂,您好,请问您是李婆婆吗?”琳还没来得及回答,本准备休息的母亲匆匆从卧室出来,边走边说:“这肯定是我的电话!”然后拿过电话按响免提键,听了一会,兴奋地说:“孩子,你到家啦?”“到啦,早上就到了,后来一直在忙,现在才打电话给您。婆婆,真是谢谢您了,麻烦您说一下您的地址吧,我好把钱寄给您!”母亲笑道:“不用还,不用还。你到家就好!”然后,她又叮嘱了女孩几句,让女孩以后要提高警惕,不要再轻信他人。
挂了电话,母亲满脸疑惑地问琳:“刚才这个电话是那个女孩打来的,昨天晚上的那个是怎么回事?”琳被母亲这么一问,懵了。她没有想到,母亲遇到的那个女孩果真不是骗子。对于母亲的询问,她只得坦白自己不愿母亲发现自己被骗而心寒,于是昨晚让同学假扮女孩打了电话。
母亲听后,叹了一口气,说:“你把事情想得过于复杂了,总有一些人不是骗子,他们是真的需要帮助才会来找你的。”母亲顿了顿,又补充道,“我相信,好人是有好报的。”琳心里明白,就算母亲遇到的真是个骗子,她也不会因此就不再相信他人。
自从女孩打来电话后,琳心里就踏实了不少。第三天吃完晚饭,家里的电话铃又响了。琳接起电话,一个清脆的女孩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喂,您好,请问您是李婆婆吗?”
怎么又是一个女孩?怎么又是找母亲的?琳赶紧叫母亲接电话。母亲匆匆跑上前,拿起话筒:“我是李婆婆,你是哪位啊?”对方说:“李婆婆,我是小桃,就是那天您给了一百块钱的那个女孩……”母亲先是一愣,然后满脸兴奋,激动得声音都有点变调:“小桃!真是你啊!你到家啦?”“到家了,我坐了两天的火车,又转了几趟车才刚到家。一回家,我就想着给您电话呢。对了,婆婆,您把地址跟我说一下吧,我说好要把钱寄还给您的!”女孩的声音充满感激之情。母亲笑道:“不用还,不用还。你到家就好!”母亲流露出喜悦之情,这让身边的琳看得目瞪口呆。
挂了电话后,还没等母亲开口,琳就迫不及待地问道:“刚才这个电话才是那个女孩打来的吧,可是昨晚的那个电话是怎么回事?”母亲冲琳一笑,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昨晚那个电话是我托隔壁小刘打的。前天打来的那个电话,我一听就知道不是小桃打来的,我便猜出肯定是你让人打的。目的很明显,是为了让我安心。”
原来,母亲早就听出前晚那个电话是假的。为了让女儿安心,母亲如法炮制,也找人假扮女孩,打来电话。琳万万没有想到,母亲会用同样的办法编一个谎言来骗她!
琳望向窗外,月色如水,微风拂过,一切都那么宁静。
她安心地笑了。    
(选自《快乐青春,经典阅读》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引用俗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意思是说虽然骗局不断被揭穿,但总有新的骗局出现,体现了作者对当前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
B.琳觉得女孩要钱是一个骗局,但不愿意马上戳穿,体现了她照顾母亲的感受,即使内心有不同看法也不愿让母亲扫兴,是个孝顺、体贴的女儿。
C.母亲在帮助了女孩之后“总不时念叨着那个女孩”,是因为母亲重视钱财,担心自己被骗,担心钱花了却没有帮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D.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描绘了神秘朦胧的自然景象,体现了作者对大地回春、社会风清气正、骗子不再的期盼和呼唤。
【小题2】(小题2)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母亲形象的特点。
【小题3】(小题3)小说的结尾写到琳“安心地笑了”,请结合文本分析她笑的原因。

5.情景默写(共1题)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2)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面对北国河山,不禁被勾起了对历史英雄的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生动写出了刘裕当年北伐时的豪迈气概。
(3)《雨霖铃》中表达恋人在离别之际,泪眼朦胧,有千言万语却难以说出口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声声慢》中使用叠词渲染凄凉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材料作文(共1题)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啊!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美国一位活了101岁的老奶奶,叫“摩西奶奶”,76岁开始绘画,80岁举办画展,轰动美国,享誉全球。摩西奶奶说:“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对一个真正有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及时的。”
这三个人说的话,你认为哪一句更有道理?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判断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能套作,不得抄袭。

7.语言表达(共1题)

12.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每年进入6月,都会看到很多高考生“撕书”宣泄的新闻。尽管很多学校都会在高考前专门下发禁令,严禁“撕书”,但完全禁绝并无可能。这是因为,在高中生普遍缺乏压力疏导途径的背景下,仅仅从行为上限制即将离校的学生“撕书”,并非治本之策。笔者认为只要创新毕业仪式,就能让学生的毕业需求得到满足;只要学生的毕业需求得到满足了,毕业情感就能得到全部释放;只要毕业情感释放了,学生们就不会在“撕书”中感受毕业的滋味了。

①创新毕业仪式不一定能让学生的毕业需求得到满足。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