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4题)
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 文字之美;阅读又是一项由浅入深的精神历练,需要 才能 、窥其堂奥。这个世界需要书籍的火种来点亮,而一个追求内心丰富的人,也总有赖于阅读带来的精神刷新。
A.领略 孜孜不倦 登峰造极 |
B.领悟 持之以恒 登峰造极 |
C.领略 持之以恒 登堂入室 |
D.领悟 孜孜不倦 登堂入室 |
A.谈到我国滑雪人才的培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请知名教练来华执教,而对与运动员素质提升相关的基础训练却常常被忽视。 |
B.发改委日前发出通知,要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做好成品油的生产和调运工作,严格执行国家价格政策,确保市场的稳定。 |
C.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
D.受制于物力、财力等因素,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使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几乎将一生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这方面。 |
学诗功夫在诗外, 。 , 。 , 。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梁衡《把栏杆拍遍》)
①多情细腻处不亚柳永、李清照
②我们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
③诗歌之效在诗外
④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
⑤有人说辛词其实也是婉约派
A.⑤①③②④ | B.③②①④⑤ | C.⑤①②④③ | D.③②④⑤① |
2.句子默写- (共1题)
(1)四十三年,望中犹记,__________。(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2)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3)__________,多于在庾之粟粒。(杜牧《阿房宫赋》)
(4)是处红衰翠减,__________。(柳永《八声甘州》)
(5)__________,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破阵子》)
(6)梦里不知身是客,__________。(李煜《浪淘沙令》)
(7)临渊羡鱼,__________。(班固《汉书》)
(8)子曰:君子固穷,__________。(《论语》)
3.诗歌鉴赏- (共1题)
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注】
王澜
凭高远望,见家乡、只在白云深处。镇日思归归未得,孤负殷勤杜宇。故国伤心,新亭泪眼,更洒潇潇雨。长江万里,难将此恨流去。
遥想江口依然,鸟啼花谢,今日谁为主。燕子归来,雕梁何处,底事呢喃语。最苦金沙,十万户尽,作血流漂杵。横空剑气,要当一洗残虏。
注:宋宁宗嘉定十四年,金兵国攻蕲州,城陷。王澜因避蕲州失陷之灾,移居溢江,在新亭上写了本词。
【小题1】词的上阕运用“杜宇”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简要分析下阕中词人情绪的变化过程。
4.文言文阅读- (共1题)
羊祜传
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世吏二千石,至祜九世,并以清德闻。及长,博学能属文。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秀才,五府交命,皆不就。太原郭奕见之曰:“此今日之颜子也。”
②武帝受禅单,以佐命之勋,进号中军将军。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侍卫者不过十数人,而颇以畋渔废政。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棨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③祜进据险耍,开建五城,收膏腴之地,夺吴人之资,石城以西,尽为晋有。自是前后降者不绝,乃增修德信,以怀柔初附,慨然有吞并之心。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吴将陈尚、潘景来寇,祜追斩之,美其死节而厚加殡敛。景、尚子弟迎丧,祜以礼遣还。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尝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
⑤祜寝疾,乃举杜预自代。寻卒,时年五十八。帝素服哭之,甚哀。南州人征市日闻祜丧,莫不号恸,罢市,巷哭者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
⑥祜立身清俭,被服率素,禄俸所资,皆以赡给九族,赏赐军士,家无余财。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
(选自《晋书·羊祜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博学能属文 属:撰写 |
B.每为边害,祜患之 患:担忧 |
C.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 脱:脱离 |
D.禄俸所资,皆以赡给九族 赡:资助 |
A.秀才,通过了科举中院试的生员的俗称,是和科举制度中最低级的功名。 |
B.颜子,即颜回,也称颜渊、子渊。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
C.庠序,古代泛称学校。《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
D.九族:九代家族,上至高祖下至玄孙,后所指诸说不同,可泛指亲属。 |
(1)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侍卫者不过十数人,而颇以畋渔废政。
(2)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小题4】请依据②③两段叙述的相关事迹,概括羊祜的主要品质。
5.现代文阅读- (共2题)
音乐会
[德]布鲁诺·弗兰克
①我以前是个音乐会经纪人,我曾认识两个声誉不相上下的男中音歌手,一个叫卡拉,一个叫阿尔德林格,他们之间敌意很深。
②我记得一生中安排的最后一次音乐会。我心里感到挺得意,因为场子里坐得满满的——只有第一排正中的一个座位空着。最后那个人总算来了——他是个无法形容的怪人,已届中年,脑瓜全秃了,脸上有一种阴郁而又困倦的表情。
③卡拉走上台去,听众用热烈、由衷和长时间的鼓掌来欢迎他。卡拉先唱了《救世主》中的咏叹调,然后是巴赫的《合唱曲第59号》,这是巴赫的二百首合唱曲中最难唱的一首。他唱得挺出色,把雍容肃穆的情调表现得十分完美,听众高兴极了。我从舞台门上的小玻璃窗朝外望,看到前边几排的听众既快活、又赞叹,并且激动。只有第一排中间的那个晚到的人仿佛无动于衷。他兴致索然地坐在那儿,脸上毫无表情;卡拉唱完以后,他也不拍手。尽管卡拉瞅着他,他还是冷冰冰地对周围听众欣喜若狂的情形熟视无睹,没有做出任何反应。
④演出的第一部分至此结束,暴风雨般的欢快的掌声传到我的耳际。卡拉筋疲力尽而又恼怒地走进我所在的小房间。他问道:“你看见第一排那个人没有?”
⑤“你究竟说些什么呀?快谢幕去吧,喝彩声快把房子都震坍啦。”
⑥卡拉抹了下额上的汗,拿起乐谱出去了。狂风骤雨般的掌声忽然停止了,卡拉继续唱。
⑦听众都站起来了,他们高声喝彩,并且挥舞着双手。可是卡拉立刻离开了舞台。“看见没有,他仍然坐在那儿,就像个石头人似的!我没法感动他!没法用歌声拨动他的心弦!没法对他产生任何影响!”他对我说,接着就解开衬衫的扣子,把一块湿布盖在胸前。他说:“我想叫那块朽木爆发出火星来——不成功便成仁吧。”
⑧卡拉的紧张和焦虑也感染了我,他使出浑身解数唱着,然而由于一位听众不肯动容,所以他在运用自己娴熟技巧时丝毫不感到愉快,而且没法领略大获全胜的滋味。这个鬼东西也许是拿了别人给他的赠券上这儿来的,要不就是个白痴,或者是个卑鄙的势利小人。我觉得这是骄傲的意志跟迟钝的人在搏斗。
⑨反正不管怎样,只剩下最后一个节目。最后一个节目是卡拉的拿手好戏,其中跌宕回环,变调很多,一会儿是疾风暴雨似的大段唱词,一会儿是亦庄亦谐的说白。“给本城的杂役让路……”卡拉冲着面前那张木然的脸唱道。观众着迷了,他们既高兴又激动,屏住气息静静地听着。可是我在后台却开始感到害怕,我拿起观剧望远镜,仔细端详着敌人的脸。连一点儿表情都没有!难道他连笑也不会?他肯定毫无人性!
⑩卡拉的声音有些异样,我更加聚精会神地听着,——他唱得感情十足,我简直不知道他是怎样把这首难处理的咏叹调推向高潮的。我看到他的肩膀在抽动。似乎只在为一个人唱歌——他直对着那家伙的脸唱着。
⑾突然,他上身前倾……
⑿我猛地拉开门,向卡拉冲过去,大家都站起身,只有第一排正中那个家伙依然无动于衷地端坐着。卡拉是朝着他倒下去的,脑袋就横在他的脚边。
⒀我跪下去,把他抱起来。一缕血丝从他嘴边往外淌,他死了。
⒁后来,我才知道,那个坐在前排中央的人,是阿尔德林格派来的,是个不幸的人——一个既聋又哑的残废人。
(选自《世界文学》,有删改)
【小题1】文中卡拉死亡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小题2】文章第⑦段写卡拉紧张与焦虑,在情节结构上与上下文有何关联?
【小题3】文中“我”对那个坐在第一排中央的人的情感态度前后有何变化?请简析变化的原因。
【小题4】有人认为本文结尾是“欧·亨利式的结尾”,试结合文本对这种说法作具体分析。
何为风度
张炜
有人认为陶渊明是“魏晋风度”的最后一片风景,这样讲虽然有点夸张了,但却不可以否认诗人的“风度”,不可以否认他是这其中的杰出代表和象征。
魏晋在陶渊明之后还延续了很长时间,仍有大量得到记录和未能得到记录的事迹和抉择。“魏晋风度”的“风度”两个字可作何解?首先,“风度”当是一种尊严,没有尊严何来“风度”?所以尊严问题从来都是人生的至大问题。人可以选择不同的途径保持尊严,但前提是它的最终不可丧失。在一个缺乏公正的生存环境里,所谓人生就是尊严不停地被践踏,却要不停地在各种机缘中唤起和保护的一个过程,这其中包含了所有幸与不幸,所有的悲剧喜剧,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与命运有关的一切。
“魏晋风度”实际上就是讲在嗜血、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面前,如何保持尊严的一个命题。陶渊明所体现的“风度”,最突出的就是他直到饿死,仍然还是保持了自己的底线,没有失掉尊严。社会政治的黑暗促使一些魏晋人物发生了内在觉醒,他们从对外部世界的向往转向了对生命本身的珍惜、对自我价值的发现与肯定,如有人试图以清谈、玄学、饮酒、炼丹这样具体的率真、放诞、飘逸的生活态度,来超越现实和悲哀。这无论如何,比起与强势集团合作要高出许多。这直接是对食物链顶端动物的一种藐视和鄙视,是头颅高昂的人生姿态。在随时围笼的死亡恶境下,一个人能纵酒,能高谈阔论,真是潇洒得可以。这种令人讶异的现象是魏晋所独有的。
在权威与恐惧面前崩溃而扔掉尊严的人比比皆是。从原始社会到现在,人的尊严每时每刻都在践踏中苏醒或沉睡。被践踏时我们感到无可奈何,悲愤难抑。深夜痛哭,无眠以待东方之既白,都因为有个尊严的存在。没有尊严则没有痛苦;没有尊严即彻底臣服于“丛林法则”。不幸的是,人之为人的那一刻,从混沌到实在的那一刻,也就是人被赋予生命的那一刻,即作为一个容器被注入了良知和良能,这就是所谓的人性。人性追求美好与完整的特质是不会完全失去的。有时候看起来失去了,但实际上仍旧顽强地存在于生命之中,不过它隐藏得更深一点而已。
陶渊明用归去和劳作的方式来保持尊严,这当是一个向度,一个方法,很基本也很有效。他的更大的不同或者说价值,是与这种身体力行相一致的精神探求,是完美精致和深邃悠远的思想表达,是他用全部生命实践所找到的那片“桃花源”。这是他的作为,他貌似“出世”的入世成果。
永远把尊严握在手中,不让其滑脱,以至于精疲力竭难以坚持的时候,人们便会想起陶渊明。陶渊明就是一个直到死亡降临也要紧紧握住尊严的人。因此他才强烈地感染我们打动我们,有如此的感召力。他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希望之路:人在最困难无望的绝境尚可以保持尊严。
【小题1】请简要分析文本的论述层次。
【小题2】第二段中说“人可以选择不同的途径保持尊严”。请简要概括保持尊严的几种途径。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概述“桃花源”的特征。
6.材料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