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50145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2/17

1.综合题(共3题)

1.
结合下面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两端从城陵矶到枝城直线距离只有180千米,河道却有337千米,从1560年到1998年,荆江大堤决口共37次,平均10年左右一次。
(1)长江洪涝灾害在荆江段频繁发生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2)根据监测站数据,1998年最大洪峰流量为6.6万m3/秒,但最高洪水水位却比1954年最大洪峰流量7.19万m3/秒时还要高,主要原因是______。
(3)下列四项工程中能减少来水,缓解荆江段险情的是  (  )
A.南水北调西线工程B.三峡水利工程
C.南水北调东线工程D.都江堰水利工程
(4)洞庭湖对长江起蓄洪和补给的双重作用,我国以这种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变化与下图曲线中最吻合的一条是 ________。

(5)针对荆江的洪涝灾害,你认为防治的措施应有哪些?
2.
安徽省固镇县以当地种植的红薯,用传统工艺加工粉丝已有200年的历史。2007年成立了“固镇县金香丝粉丝专业合作社”,申报了“金香丝”商标。其生产的“金香丝”粉丝保持原汁原味的山芋芳香,是原生态绿色食品,在第十一届上海农展会上显露风采,深受上海市民喜爱。其生产工艺现已成为蚌埠市中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读下图,回答问题。

(1)归纳固镇县发展粉丝生产的优势社会经济条件。
(2)分析粉丝生产对固镇农业生产的影响。
(3)固镇粉丝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3.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但也产生了各种问题。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珠江三角洲处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两个阶段发展, 第一阶段的主导产业是  ,1990年以后为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的主导产业是
(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迅速推进的原因。
(3)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面临困境,许多外资企业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试从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角度分析原因。

2.单选题(共15题)

4.
地理学中常用方格网法来研究各种问题。如图5中将某个区域划分为九个方格,数字“1”、“2”、“3”分别表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水域,则可能通过这些数据来分析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状况。根据图5、表1,回答。

若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该区域海拔(米)如表1所示,则此地最可能位于
A.四川盆地B.长江下游C.东北平原D.黄河下游
5.
下图为某区域河流、抽水站、灌渠及灌区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目前影响图中A地和B地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侵蚀作用 风力堆积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流水堆积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冰川堆积作用
D.喀斯特溶蚀作用 喀斯特堆积作用
【小题2】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与灌 溉在农业生产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渠道引水灌溉是灌区灌溉的主要形式。广布相关性较小的是
A.河谷地区地势较低平
B.地下水资源较丰富
C.大气降水较少且季节变化大
D.土壤组成中矿物质成分多
6.
工业化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化率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读“中国和日本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比较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图14
【小题1】上图中表示中国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日本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曲线依次是
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②③①④D.③④①②
【小题2】下列关于中、日两国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分析,错误的是
A.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过程而发生的现象
B.中国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
C.中国工业化水平高于日本
D.中国城乡发展差别比日本大
7.
城镇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是近几年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阅读表格一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表:1978年以来我国GDP、城镇化率和城镇投资率情况

【小题1】上述图文材料说明(   )
A.我国的城镇化率在不断提高,并不断促进GDP的增长。
B.我国的城市化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C.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必然造成环境的急剧恶化。
D.我国应积极推进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职能多样化。
【小题2】在很多地区,与城市的繁华成对比,“外面像个村,进村不见人,老屋少人住,地荒杂草生”的农村空心化现象却日益加剧,发展农村经济陷入困局。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
A.加强户籍管理,控制青壮年进城务工。
B.将农村土地大规模开发成工业区,吸引农民返乡工作。
C.由政府负责照管留守老人和孩子。
D.开发新型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市场。
8.

   读宁夏农业区划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Ⅰ、Ⅱ、Ⅲ、Ⅳ四个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降水量
B.气温
C.植被
D.地形
【小题2】下列关于图示区域农业发展方向的叙述,合理的是(  )。
A.I区靠近黄河,适宜发展灌溉农业
B.Ⅱ区水源缺乏,不适宜发展畜牧业
C.Ⅲ区降水丰沛,适宜大力发展种植业
D.Ⅳ区水热组合好,适宜发展水稻种植业
9.
读下图,我国部分省行政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下列数字所代表的省级行政区与省会、简称匹配正确的一组是
A.①——太原——秦
B.③——武汉——鄂
C.⑤——重庆——渝
D.⑦——宁夏——宁
【小题2】关于图中各省份相关地理事物或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A.②为我国的煤炭生产大省,有著名的大同煤矿
B.④是我国西部省份,为五大直辖市之一
C.⑥省是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之一
D.⑧省境内东部森林覆盖率高,西部地区草类茂盛
10.
不同区域要素的组合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结合“中国政区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甲区域和乙区域相比,气候的差异是( )
A.甲区域作物生长期较长B.甲区域降水较少C.乙区域大陆性较强D.甲区域高温多雨
【小题2】丁省与丙省相比( )
A.劳动力资源丰富B.陆地交通便捷C.第一产业比重小D.第三产业比重小
11.
根据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甲乙两地比较,其共同点表现为(  )
A.纬度较高,年温差大,年降水量稀少
B.地势低平,河流航运价值都比较高
C.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在世界人口分布中都属较稠密地区
【小题2】甲乙两地均是世界重要的酿酒葡萄生产区。有关两地葡萄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常年盛行西风,气温年较差、日较差较小
B.乙地区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光热条件好
C.甲地深居内陆,光热资源丰富,灌溉水源充足
D.乙地深受海洋影响,冬不冷夏不热,降水量大
12.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南亚印度的主要人种是 (    )
A.白色人种B.黄色人种C.黑色人种D.混血人种
【小题2】读左图,印度棉纺织工业中心最有可能是 (    )
A.新德里B.加尔各答C.孟买D.班加罗尔
【小题3】读两图,给南亚带来充沛降水的季风是(    )
A.东北季风B.西南季风C.西北季风D.东南季风
13.
读下图某地区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年内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该地区最有可能位于( )
A.中亚土兰平原B.华北平原C.西欧平原D.拉普拉塔平原
【小题2】该地区盛产( )
A.冬小麦B.柑橘C.青稞D.甜菜
14.
跨国纸业集团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建成了林、浆、纸一体化生产基地。对图中地区的地理特点描述可信的是   

①气旋活动频繁,多上升气流②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森林覆盖率高③太阳高度角小,距海洋近,多阴雨天气④旅游资源丰富,附近查亚峰海拔5000多米,终年积雪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5.

【小题1】下图为田纳西河流域示意图,下列有关该流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田纳西河从上游至下游,依次流经丘陵、山地、平原地区
B.该流域的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
C.水资源综合开发是该流域治理核心
D.该流域以种植水稻为主
【小题2】有关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B.各种区域都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划分的
C.各种区域面积和形状不一定相同,但都具有明确的边界
D.同一区域内部自然环境相似,不同区域则不相似
16.
读“十八大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导向的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将来西部开发的战略导向F,代表的是(  )
A.原料依托型B.劳动力依托型
C.市场依托型D.动力依托型
【小题2】能够保障我国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导向变化的条件是(  )
①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②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发展高耗能产值的工业部门③大力发展退耕还林、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保护工程建设④完善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小题3】下列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与上海无关的是
A.南水北调B.北煤南运C.西电东送D.西气东输
17.
如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中的阶段Ⅰ、Ⅱ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 )
A.原料导向型产业、动力导向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
D.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小题2】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两区相比,对外资吸引力正在下降,其原因是( )
A.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唐地区实行了更优惠的政策
B.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限制
C.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唐地区劳动力资源更为丰富、廉价
D.外商的投资取向由扩大市场规模转向追求更低的生产成本
18.
皖江(长江安徽段)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利用苏、浙、沪等沿海地区产业部门“腾笼换岛”之机,形成了纺织、家电、汽车产业基地。据下图和资料,沿海地区产业部门“腾笼换岛”的主要原因是(  )
A.消费市场呈饱和状态B.地价、劳动力成本高
C.能源、资源消费殆尽D.交通枢纽的地位下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