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期中测试卷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50067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3/11

1.选择题(共5题)

1.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们俩虽然是一母同胞,但性格脾气、处事方式迥乎不同。
B.《我的长征》这部影片可歌可泣,很值得同学们一看。
C.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使叙利亚局势变得扑朔迷离。
D.他不苟言笑,总是给人一种深不可测的印象。
2.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________永世长存。在历史的天空中,当年的烽火连天、金戈铁马已经远去,但________是在世的老兵还是血染沙场的每一位英烈,都值得我们永远________。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英雄人物始终是________历史的精神坐标。
A.功劳   即使   铭刻   标注
B.功勋   即使   铭记   标记
C.功绩   无论   铭刻   标榜
D.功勋   无论   铭记   标注
3.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走过这家温暖的书店,安慰着这个城市行色匆匆的人们疲惫的精神和灵魂。
B.因为搭上了网络购物的顺风车,快递行业迸发出极大的生长活力让人瞠目结舌。
C.大雁之所以能够穿越风雨,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其结伴成行,相互借力。
D.深海勘探开发技术装备的研制,将不断推进我国大洋海底可燃冰的开采工程效率。
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每次读《阿长与<山海经>》的时候,都会被阿长那淳朴的爱所感动。
B.“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
C.“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D.屈原、李白、杜甫……等,像一颗颗宝石,镶嵌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5.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选自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迁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B.《老王》一文中通过叙写作者与老王的交往,体现了作者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C.令,敬辞,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如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堂(对方的母亲)等。
D.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写了众多的小人物,他对这些小人物分外宽厚,笔锋也不像小说那样犀利,如长妈妈做了一点好事,他就用诗一样的语言进行赞美。

2.字词书写(共1题)

6.
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杨绛先生的文字淡雅chún(_____)香,如清水芙蓉。她的一生曾遭遇了许多磨难,但都能温wǎn(_____)应对。她写的《干校六记》,文字朴实简白,笔调冷jùn(_____)。既对弱者予以关爱,又透露着刚正不阿(______)的精神。她认为,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______)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3.诗歌鉴赏(共1题)

7.
阅读古诗,回答下列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小题1】“折柳”二字在诗中既指________________,又含____________之事,代表了古代的一种文化习俗,一种美好的伤感情绪。
【小题2】第二句中的“散”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4.文言文阅读(共1题)

8.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
(《北史·傅永列传》)
【注释】①让:责备。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小题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不辞而别 蒙辞以军中多务
B.精益求精 自以为大有所益
C.寻复南奔 寻根问底
D.兼有才干 品学兼优
【小题2】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B.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C.策之不以其道D.愿陛下亲之信之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小题4】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5.现代文阅读(共2题)

9.
在国外唱《我的祖国》
叶公觉
①我的儿子本是一位新生代的骄子,他热衷于港台歌星们演唱的歌曲,对我来说这些歌曲旋律夸张别扭,一点也不好听,有的甚至像说话一样,毫无音乐性,但儿子喜欢,我一向对他喜爱的歌不以为然。
②自从儿子出国以后,我发现他的爱好有了改变。从他发来的电子邮件中知道,他开始喜爱中国的山水画,常从网上下载反映祖国风貌的画片,而且也喜欢起一些老歌来,其中一首就是《我的祖国》。儿子在电子邮件中高兴地告诉我,他如今是每天口不离这首歌,越唱越觉得祖国家乡的可爱。
③我从小学时代起,就唱“一条大河波浪宽”,但当初注重的是歌声的优美、旋律的舒展,对于歌词所描写的祖国的形象反而没有注意,大概因为一直生活在很小的生活范围内,对祖国的含意缺乏深切的理解吧?而今我的儿子在异国他乡歌唱《我的祖国》应该有更深一层的感受。

④我和《我的祖国》的词作者乔羽先生有过一面之缘,那年他来我所居城市采风,我陪同他,与他同行的还有石祥、凯传。后来他还给我写过信,用毛笔写的,很潇洒的笔迹,我至今珍藏着。他待人很热情真诚。是他给电影《上甘岭》写的插曲《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美景,仿佛就是描写的我的家乡江南风光。“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写出了中国人民既好客又嫉恶如仇的民族性格。这首歌传唱几十年不衰,总是有它的道理的。如今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我的一向不爱好老歌的儿子,也热爱起这首老歌来,可见它的魅力非凡。
⑤后来我也有机会去国外小住,在别人的国家里,语言又不能相通,每天除了看看华语电视外,只能读中文书聊解寂寞。有时也哼唱起《我的祖国》这首歌来。
⑥有一次华人聚会,会后有精彩的文艺演出,其中第一个节目就是一位中国留学生唱的《我的祖国》,那身穿鲜艳丝绸中国服装的女留学生一开口就像郭兰英当年唱的那样声情并茂:“一条大河波浪宽……”台下的人们似乎迫不及待地附和着唱起来:“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我的声音颤抖着也跟唱起来:“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阳光……”
歌声从台上的独唱渐渐变成了全场的合唱,在合唱声中,有鬓发斑白的老学者,有青春年华的留学生,有事业兴旺的企业家,有随夫留洋的伴读夫人,有侨居海外多年的侨界领袖,有中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大家似乎忘了各自的身份,都以一个祖国的儿女的同样身份真心实意地唱着这首歌,因为我们有同一个祖国,我们是唱着《我的祖国》成长起来的,歌声中,我想起了童年,想起了故乡,想起了美好祖国的山山水水,我发自内心地深情独白:祖国,我爱你!
(选自《重庆晚报》)
【小题1】文章第①段先写儿子热衷于港台歌星们演唱的歌曲,这样写有何作用?
【小题2】“而今我的儿子在异国他乡歌唱《我的祖国》应该有更深一层的感受。”“更深一层的感受”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结合上下文,说说“我的声音颤抖着也跟唱起来”一句中“颤抖”一词有何妙处。
【小题4】“歌声从台上的独唱渐渐变成了全场的合唱”,这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小题5】结合文章,请你分析《我的祖国》传唱几十年不衰的原因。
10.
小巷里燃起一盏灯
李晓
①那一年,因为父亲在城里上班,我由乡下学校转到城里上初一。
②学校晚自习下课以后,我每天要经过一条黑漆漆的没有路灯的小巷。腊月里的一天,小巷人家里有人过世,传来哀哀戚戚的哭声,吓得我跌跌撞撞地奔跑。石板路上有一层青苔,我一个趔趄滑倒在地,门牙把嘴唇磕破了,血一下流了出来。
③我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在小巷里,突然想哭。小巷里的风呼啸着打转儿,像是凄凉的哭声。我想起一个人走在乡下黑夜的山梁上,风也是这么来来回回吹,为了壮胆,我独自哼起了山歌。
④前面一扇窗户里,突然亮起了灯,一扇木窗推开了,灯光投射在小巷里的路上。我抬头一看,只见一位老奶奶正探出头来,朦胧的灯光下,我看见她慈爱的脸。老奶奶不说话,但我看见她在冲我笑着,那意思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第二天中午放学回家,我经过那条巷子时,只见两个老人靠在两把藤椅上,他们手里各自握着一杯热茶,正笑眯眯地说话。我明白了,这是小巷子里的一对老夫妻,望一望他们家那木质雕花的窗户,我想,他们差不多与这条小巷里的风霜岁月同龄吧。
⑥几天后,我晚自习后回家,小巷里有了灯光,我一看,呀,是老人把一盏灯挂在了门前,为我,为我这样怀着胆怯心情回家的人,亮起了一盏灯。
⑦这一盏灯,就这样陪伴着我读到了初三。初三下学期的一天中午,我放学回家经过小巷,只见两个男人从老人房子里抬出一个人,快步冲出小巷。
⑧一连两天晚上,小巷里的灯没有再亮起来。第三天中午,我看见小巷里搭起了灵堂,照片上笑眯眯的老人,就是那位老奶奶呀,我满脸都是泪水。
⑨几天后,小巷里的灯又亮了起来。看到那团黄色的灯晕,我总觉得,那一盏灯有些温暖,也有些孤独。我白天从小巷里经过,那位老人依然躺在藤椅上,手里握着一杯热茶,笑眯眯地望着我。我冲他点了点头,老人也点点头,似乎是向我示意快回家吃饭。
⑩初中毕业以后,因为父亲工作调动,我又回到了乡下中学读高中。三年后,当我捧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回到小巷,想再拜访那位可敬的老人。然而,小巷依旧,木门却紧锁,向几户人家打听,我才知道老人早已搬走了。
⑪怀着一种怅然的心情,我乘船回家。在江上清凉的夏风中,我默默祝福,老人手里握着的那一杯热茶,永远也不要凉了。
⑫多年后,昔日的那条小巷,早已是碧波盈盈的一片湖水了。三峡工程完工后水位上涨,这个城市的下半身,都已被一湖碧水覆盖。
⑬然而那条小巷里的灯,依然在我的心里,它一直温暖地照着我,穿过黑漆漆的迷惘岁月,穿过冰凉落寞的忧郁年代。
⑭在你的人生中,有这样一盏灯吗?也请你,在那小巷里,为别人,也为自己,燃起这样一盏灯。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题2】“一盏灯”在文中多次出现,起到______________作用。
【小题3】请从描写的角度品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4】请把第④段横线处老奶奶的心理活动补充完整。

6.作文(共1题)

11.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以“一路走来一路歌”为题,写一篇作文。
(题二)以“梦想是_________的花朵”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如果选择题二,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500字;
③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字词书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