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河北张家口一中高三12.17周考语文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500668

试卷类型:未知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1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庄子和陶渊明就是这么一类人物,他们独与天地精神之往来的简朴纯正,让多少渺小的人难以望其项背。
②近日,我省多地区遭受暴雨袭击,天气阴晴不定,本是晴空万里,刹时间电光石火,雷雨交加,使人猝不及防。
③互联网时代,社会快速发展,创客倍出,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要登高自卑,脚踏实地。
④如今,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孩子犯了错,他们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犯而不校的态度,必将为孩子的成长埋下隐患。
⑤在旅游景区,我们司空见惯了游人随地乱丢垃圾,随处刻字题词,随意给野生动物喂食等不文明的行为。
⑥中国海军在南海举行的军演,展示出新时期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勇气和决心,即使马革裹尸,也要捍卫主权。
A.①③⑤B.②③⑥C.②④⑤D.①③⑥

2.句子默写(共1题)

2.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 ”两句,告诫世人应以历史为鉴,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2)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 。”
(3)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作者在艰苦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怡然自乐的原因的两句是“ ”。

3.诗歌鉴赏(共1题)

3.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泛湘江①
南宋 张孝祥
濯足夜滩急,晞发北风凉。吴山楚泽行遍,只欠到潇湘。买得扁舟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②。
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湘妃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③。
(注)①此词作于词人遭谗言去职,从桂林北归途中。②蝶梦:梦蝶,出自《庄子》。水云乡:隐者居所,出自苏轼的诗歌。③渠:通“遽”,迅速。央:尽。
【小题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吴山”二句承上抒发词人深藏内心的渴望舟行到潇湘的意愿。“买得”三句进一层揭示此次北归,六月下湘江的机遇。
B.“制荷衣”三句都是用了屈原作品中的句子:“制芰荷以为衣兮”“纫秋兰以为佩”“盍将把兮琼芳”。这三句承上转下,而屈原的伟大人格和作品,浮现在词人的脑海里,倾注到笔底下。
C.“唤起”三句,以无比敬仰的心情赞颂屈原其人及作品的不朽价值。“九歌”即屈原的九首祭神乐歌;“三闾”即《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才华横溢的贾生。
D.结尾“莫遣”二句把超越时空的思维意识回归到现实中清幽的自然画景,显示出乐趣迅速消失殆尽。
【小题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4.文言文阅读(共1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周勃卒,文帝感其功,诏择其子最贤者,人举亚夫,遂荫亚夫条侯为续。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亚夫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细柳。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上至,又不得入,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可得而犯邪!”孝文且崩时,诚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孝景三年,吴、楚反。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郤。归,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景帝由此疏之。而梁孝王每朝,常与太后言条侯之短。匈奴王唯徐卢降,景帝欲侯之。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亚夫因谢病,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后条侯子坐买县官器,事连污条侯。书既闻上,上下吏。吏簿责条侯,条侯不对。景帝骂之曰:“吾不用也。”召诣廷尉。廷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太史公曰: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
B.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
C.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
D.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尉”最早见于《吕氏春秋》。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无关。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
B.“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集团,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都是其后裔,从唐中期开始,就与中原征战不休,也是后人诗句中所指的“胡虏”。
C.“官器”指皇家专用的器物,臣民百姓非特旨允许或赏赐不得使用。比如定窑、景德镇官窑等,就是专为宫廷烧制瓷器的“官窑”,其所烧制的瓷器就是官器的一个种类。
D.“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文中指的是司马迁,他继任父职,写出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亚夫治军严厉,赢得赏识。文帝曾到细柳营慰劳军队,见到周亚夫的部队戒备森严,纪律严明,称赞他是“真将军”。临终叮嘱太子,周亚夫可以担当重任。
B.周亚夫谋事有方,贯彻有力。吴、楚叛乱,周亚夫事先与皇帝制定以梁国吸引敌兵、断敌粮道的战术,后虽梁孝王求救、景帝诏令救梁,他仍不改战术而最终平乱。
C.周亚夫固执已见,不知恭顺。在废弃太子、匈奴王唯徐卢封侯之事上他未与景帝保持一致,加上梁孝王向太后进言,使其逐渐失去景帝的信重,后来被免丞相职务。
D.周亚夫性情刚直,宁折不弯。景帝怀疑他谋反,指使吏卒逼迫,周亚夫不服,最终绝食而死。史家肯定其用兵才能,而对他因性格弱点导致穷途困窘表示了惋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择其子最贤者,人举亚夫,遂荫亚夫条侯为续。
(2)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

5.现代文阅读(共1题)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七夕节,到底在过什么
曹雅欣
七夕节之所以也被唤作是“中国的情人节”,是由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参与了其中。牛郎织女的故事被称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至少在西汉初年,这个神话传说就已经盛行于民间。
于是,七夕之时,闺中女孩儿们遥想着牛郎织女的挣扎与幸福,也在七夕的星空下许愿,希望为自己求得一份好姻缘。所以,与上元节的“情人会”不一样,七夕节只是“情人盼”,是没有约会、没有情郎、没有爱情的空想阶段。
其实,女孩子们的乞求许愿,与其说她们在求一段爱情,不如说她们是在求一个良人,更不如说她们是在求一个人生。
这就涉及到古人的生活方式与婚姻观念:
在古人看来,女儿在家是客,是暂居于娘家,只有当她出嫁、嫁到了终身仰仗的夫家、嫁往了托付整个大半生的外姓家庭里,那才算是“有家”。所以:女有夫,就叫“有家”;相对应的,男有妻,叫做“有室”;男女成婚,双方共同组成了“家室”。
因此,女子出嫁,叫“归来”,是回归到了命中注定、三世有缘的屋檐下。古语称女孩嫁人,就叫“之子于归”。
在《诗经》里的一首贺新娘曲《桃夭》,是为踏出闺门的新娘子送上的一首贺歌,里面就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女子归来,家室完整。因此,女人成婚,是将终身赌注给了她要陌生面对的丈夫以及她要只身融入的夫家。所以闺中女儿期许未来的姻缘,说她们甜蜜幻想爱情那是奢侈的,她们紧张揣度丈夫与夫家,那才是真实的,因为那个男人、那个夫家的好坏,决定了她无可悔改、不可转圜的下半生命运。
七夕节,是我们臆想中的“情人节”,但古代女子甚至无缘言情、无心痴盼“情人”,只要命运赐给她的能是一个比较好的“良人”,那就是姻缘善待了她的人生。
七夕的“情人节”,如果两心情热,那就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如果心境秋凉,那就是“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但无论如何,这一个“情人节”的本质:从牛郎织女的本源苦情算起,就是一个相思相望不相亲的节日,是苦中作乐而已的暂时私会;从女孩儿的闺中岁月看,又是一个望穿秋水候良人的节日,是没有良人时的一厢情愿。所以秦观最著名的宋词《鹊桥仙》形容这一个情感节点,也只好半是安慰半是无奈地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若两情相悦,自然还是朝朝暮暮的好,何必常做久别离;若两心相依,每一天便都是幸福情人节,不需要特定日期的苦盼。
所以,七夕节的风俗,古代女孩的乞求,无论乞求心灵手巧也好、乞求良人姻缘也好,都有无限辛酸在其中。——那样苦苦地求盼,那样深深地许愿,那样迷信地通过游戏来求一个吉祥预兆,正是说明了女性不能自主命运、不能把握幸福的悲哀。
而今天过七夕节,很少有人再“乞巧”了,但是反而,我们的时代靠女性的投身职业、女性的自主婚姻,完成了古时女子在星空下专注乞求的幸福人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是爱情故事,所以被称为中国四大民间神话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在西汉初年,就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
B.七夕节只是没有约会,没有情郎、没有爱情的空想阶段,只是闺中女孩遥想着牛郎织女许愿,为自己求一份好姻缘而已。
C.古代女子终身仰仗托付大半生的,是外姓的夫家,因此,女子出嫁,叫“归来”,回归到命中注定、三世有缘的屋檐下。
D.古代闺中女儿期许未来的姻缘并非甜蜜幻想爱情,而是紧张揣度丈夫与夫家的好坏,揣度自己不可改变的下半生命运。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得一项是()
A.古人认为女儿在父母家是客人,有了丈夫才算是“有家”,而男儿有了妻子,也才能叫做“有室”,男女成婚才能算是组成“家室”。
B.古语称女孩儿嫁人叫“之子于归”,因为他们在送新娘子踏出闺门之时,会送上一首贺曲《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C.古代女孩,会在“七夕节”乞求心灵手巧,或乞求良人姻缘,但怎样的求盼、怎样的许愿,都蕴含着无限的辛酸。
D.七夕节,只是我们臆想中的“情人节”,而对于古代女子,若命运赐给他一个还不错的丈夫,就是她很好的婚姻的运气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夕节的风俗实质是通过游戏来乞求一个吉祥预兆的迷信活动,它说明了古代女性不能自主命运、不能把握幸福的悲哀。
B.七夕节从本质来看,无非是是相思相望难相亲的暂时相会,或望穿秋水候良人的一厢情愿,而非今天理解的浪漫幸福。
C.文章引用诗句“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意在告诉我们,只要两情相悦,每一天就都是幸福情人节,不需要特定日期的苦盼。
D.现在过七夕节,或许还有人“乞巧”,但更多的女性已投身职业、婚姻自主,无需再在星空下专注地祈求幸福的人生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