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4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①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
②考风考纪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学习风气,也关系到学生的道德成长,所以考试时使用手机等作弊行为是必须令行禁止的。
③ 面对狡猾的犯罪分子,公安干警采取开门揖盗再关门打狗的战术,最终将其缉拿归案。
④ 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不仅在舞台上风姿绰约,在日常生活中也气度不凡,无论何时何地,他总能让人为之倾倒。
⑤ 王家鹏先生二十多年来在故宫博物院从事对藏传佛教文物资料的分类整理工作,他秉承古人述而不作的态度,尊重史诗,不妄言臆断,相信传统的东西并把它们保留下来。
⑥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阅读,特别是深度阅读,是人们保持判断力和思维定力的不二法门。
①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
②考风考纪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学习风气,也关系到学生的道德成长,所以考试时使用手机等作弊行为是必须令行禁止的。
③ 面对狡猾的犯罪分子,公安干警采取开门揖盗再关门打狗的战术,最终将其缉拿归案。
④ 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不仅在舞台上风姿绰约,在日常生活中也气度不凡,无论何时何地,他总能让人为之倾倒。
⑤ 王家鹏先生二十多年来在故宫博物院从事对藏传佛教文物资料的分类整理工作,他秉承古人述而不作的态度,尊重史诗,不妄言臆断,相信传统的东西并把它们保留下来。
⑥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阅读,特别是深度阅读,是人们保持判断力和思维定力的不二法门。
A.①②④ | B.②③⑥ | C.①⑤⑥ | D.③④⑤ |
2.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纶巾(guān) 叠巘(xiǎn) 罗绮(yǐ) 休戚与共(qì) |
B.料峭(xiào) 堪脍(kuài) 稍息(shào) 倩何人(qìng) |
C.东篱(lí) 捱靠(ái) 提防(dī) 直栏橫槛(jiàn) |
D.罪愆(yǎn) 连累(lěi) 昧心(mèi) 混水摸鱼(hún) |
4.
(题文)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在秋风萧瑟中,按照既定的程序,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公报,被渴望获得高转发量的国家通讯社,一条一条,用长微博图片公诸于世。 |
B.在交通违章处理中,“买分卖分”形成了黑色产业链,严重损害了正常的交通管理秩序,侵蚀了最为基本的社会公义和执法公信力。 |
C.每一件青铜器如果说都铭记着一段尘封的历史,那么青铜器修复工作便是将这些破碎的记忆重新拼补起来。 |
D.远离了书的滋养,学生精神的土地就会板结,情感的田园就会荒芜,心灵的泉眼就会枯竭,最终难免视野狭窄,境界不高。 |
2.诗歌鉴赏- (共1题)
5.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苏幕遮·怀旧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小题1】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苏幕遮·怀旧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小题1】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天空寥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
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作者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
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
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 |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6.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程颢,字伯淳,世居中山,后从开封徙河南。颢举进士,为晋城令。民以事至县,必告以孝弟忠信,入所以事其父兄,出所以事其长上。乡必有校,暇时亲至,召父老与之语。儿童所读书,亲为正句读,教者不善,则为易置。择子弟之秀者,聚而教之。在县三岁,民爱之如父母。熙宁初,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神宗素知其名,数召见。一日,从容咨访,议论甚久,报正午,先生始退。庭中人谓曰:“御史不知上未食邪?”前后进说甚多,大要以正心窒欲、求贤育才为言,务以诚意感悟主上。尝劝帝防未萌之欲,及勿轻天下士,帝俯躬曰:“当为卿戒之。”王安石执政,议更法令,中外皆不以为便,言者攻之甚力。颢被旨赴中堂议事,安石方怒言者,厉色待之。颢徐曰:“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安石为之愧屈。居职八九月,乞去言职。安石本与之善,及是虽不合,犹敬其忠信,不深怒,但出提点京西刑狱。颢固辞,改签书镇宁军判官。颢资性过人,充养有道,和粹之气,盎于面背,门人交友从之数十年,亦未尝见其忿厉之容。遇事优为,虽当仓卒,不动声色。哲宗立,召为宗正丞,未行而卒,年五十四。颢之死,士大夫识与不识,莫不哀伤焉。文彦博采众论,题其墓曰明道先生。嘉定十三年,赐谥曰纯公。淳祐元年封河南伯,从祀孔子庙庭。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以事至县,必告以孝弟忠信。
(2)遇事优为,虽当仓卒,不动声色。
程颢,字伯淳,世居中山,后从开封徙河南。颢举进士,为晋城令。民以事至县,必告以孝弟忠信,入所以事其父兄,出所以事其长上。乡必有校,暇时亲至,召父老与之语。儿童所读书,亲为正句读,教者不善,则为易置。择子弟之秀者,聚而教之。在县三岁,民爱之如父母。熙宁初,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神宗素知其名,数召见。一日,从容咨访,议论甚久,报正午,先生始退。庭中人谓曰:“御史不知上未食邪?”前后进说甚多,大要以正心窒欲、求贤育才为言,务以诚意感悟主上。尝劝帝防未萌之欲,及勿轻天下士,帝俯躬曰:“当为卿戒之。”王安石执政,议更法令,中外皆不以为便,言者攻之甚力。颢被旨赴中堂议事,安石方怒言者,厉色待之。颢徐曰:“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安石为之愧屈。居职八九月,乞去言职。安石本与之善,及是虽不合,犹敬其忠信,不深怒,但出提点京西刑狱。颢固辞,改签书镇宁军判官。颢资性过人,充养有道,和粹之气,盎于面背,门人交友从之数十年,亦未尝见其忿厉之容。遇事优为,虽当仓卒,不动声色。哲宗立,召为宗正丞,未行而卒,年五十四。颢之死,士大夫识与不识,莫不哀伤焉。文彦博采众论,题其墓曰明道先生。嘉定十三年,赐谥曰纯公。淳祐元年封河南伯,从祀孔子庙庭。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其父兄 事:侍奉 | B.则为易置 易:轻易 |
C.正心窒欲 窒:遏制 | D.盎于面背 盎:充溢 |
A.程颢施政有方。他担任晋城县令三年期间,政绩斐然,尤其重视教化百姓,百姓像敬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爱戴他。 |
B.程颢尽职尽责。他身为御史,多次向神宗进言,有一次,他明知神宗还未用膳,仍坚持进谏,直到内廷人提醒才离开。 |
C.程颢为人率真。他到中堂议事,见王安石怒对言官,就指出王安石不能平心静气采纳谏言,王安石为此感到羞愧理屈。 |
D.程颢温婉敦厚。门人从来没有见过他有忿怒严厉的脸色,他死后不论是认识还是不认识的士大夫,没有不感到哀伤的。 |
(1)民以事至县,必告以孝弟忠信。
(2)遇事优为,虽当仓卒,不动声色。
4.现代文阅读- (共1题)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根河之恋
根河是鄂温克人①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
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
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
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
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通,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
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
注释: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
【小题3】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
【小题4】文章叙写了玛利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的表现。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
根河之恋
根河是鄂温克人①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
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
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
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
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通,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
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
注释: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鄂温克人生活在山里,以打猎为生,驯鹿是他们生活、劳动的重要帮手。 |
B.乌热尔图为玛利亚·索拍摄的照片,生动地表现了她历经的沧桑与母性的慈祥。 |
C.第六段中作者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美丽风光。 |
D.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过上了快乐时尚的新生活。 |
【小题3】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
【小题4】文章叙写了玛利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的表现。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
5.情景默写- (共1题)
8.
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古诗词有许多,其中柳永在《望海潮》中仅用“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就把西湖的美概括出来了。
(2)《雨霖铃》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咛,因为气结声阻,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裕叱咤风云、驰骋沙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遥想公瑾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
(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
(6)人生如梦,___________。
(7)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
(8)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
(1)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古诗词有许多,其中柳永在《望海潮》中仅用“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就把西湖的美概括出来了。
(2)《雨霖铃》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咛,因为气结声阻,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裕叱咤风云、驰骋沙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遥想公瑾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
(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
(6)人生如梦,___________。
(7)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
(8)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
6.材料作文- (共1题)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上海16岁女生武玉姝成为《中国诗词大会》比赛第二季冠军,很多粉丝惊呼这位00后少女,“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在实际的学习中,武玉姝不但能背诵 两千首古诗词,而且文理均衡。成功登顶后,她淡定地表达:“比赛结果都无所谓,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我还能享受到它带给我的生活中的快乐,就够了。”
高考语文试卷,古诗文默写只占5分。不少学生甚至家长一直以来存在这样的质疑:为了只占几分的古诗文默写,值得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学习和背诵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7.语言表达-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