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江苏泰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9893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7题)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作为现代科技与文化进步融合的结晶,大剧院已逐渐成为城市现代化文明的   。即将建成的江苏大剧院坐落于扬子江畔,外观好似八方   而来的四滴水珠,饱满光润, ,尽显水之灵动,又如莲花绽放。
A.标杆汇聚玲珑剔透
B.标志会聚玲珑剔透
C.标志汇聚晶莹剔透
D.标杆会聚晶莹剔透
2.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期(qiān) 度(kuí)岩(chán)淇水汤(tāng)
B.垝垣(guǐ)潦倒(lǎo)嵘(zhēng) 义愤填(yīng)
C.猿(náo)悯默(mǐn)石(jiàn)扪历井(shēn)
D.教(fāng) 彩(jiān) 凝(yē)呕哑嘲(zhǎ)
3.
下列可作对联上联“万象更新新世纪”的下联是  
A.燕子翻飞一世春
B.五羊献瑞瑞门庭
C.五羊献瑞报佳音
D.百鸟鸣春春盈门
4.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D.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经典的意义,首先在于它是一个智慧的对话者。  、  、    。我读经典,一直有个卑微的念头,希望自己的心智能够配得上经典。 
①在我看来,经典首先是一个对话者。 
②人们常把经典比作 “教科书” 
③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便会遇到什么样的人 
④它的价值与意义,取决于与之对话的那个对话者 
⑤你遇到了什么样的人,你便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A.①④②③⑤B.②①④③⑤C.②④⑤③D.③⑤④②①
6.
下列语段空缺处应填入的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一个大诗人一生的创作过程,好像量个跳栏选择超越一连串的高栏。任何大诗人都始于模仿,可是他不会长久安于做作一名学徒。于是他面临第一个高栏,那便是超越他的老师。 。不过他接着便会面临另一个危机,那便是,他不久就把这一季的成熟嚼食殆尽,眼看就要露出果核。于是第二个高栏在他面前升起。 。可以说,伟大已经在那一边欢迎他了。
①这一栏跳不过,他便命定要在一片伟大的阴影里生锈以终了
②如果他终于跳过去了,那便证明他已经能超过自己
③跳过了这栏,便找到了自己,也就是说,他成熟了
④如果他跳不过去,他便命定要不断地抄袭自己,吐出一粒又一粒雷同的果核
A.①②④③B.①③④②
C.④②①③D.④③①②
7.
根据漫画内容,对其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借用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表达了对失学儿童的深切同情。
B.通过围观者的不同言论,肯定了群众普遍增强的法制和新闻意识。
C.通过一群不同表现的围观者,揭示了社会上普通存在的看客心理。
D.通过不同人对困境的小女孩表示关注的画面,传统社会正能量。

2.句子默写(共1题)

8.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体无咎言。
(2) ,二三其德。
(3)皇览揆余初度兮,
(4)朝搴纰之木兰兮,
(5)西当太白有鸟道,
(6)飞湍瀑流争喧豗,
(7)万里悲秋常作客,
(8) ,此时无声胜有声。
(9)夜深忽梦少年事,
(10) ,只是朱颜改。

3.诗歌鉴赏(共1题)

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醉落魄•离京口作
苏轼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
【小题1】请概述词人的情感发展过程。
【小题2】有人说这首词的上片可以“朦胧”一词概括,请从景和情两个角度加以赏析。
【小题3】酒醒后的情景,柳永的《雨霖铃》也描写过,请默写出相关诗句,并试比较手法和情感的不同之处。

4.文言文阅读(共1题)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横渠先生行状
[宋]吕大临
先生讳载,字子厚,世大梁人。少孤自立,无所不学。与焦寅游,寅喜谈兵,先生说其言。年十八,慨然以功名自,上书谒范文正公。公一见知其远器,欲成就之,乃责之曰:“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劝读《中庸》。先生读其书,虽爱之,犹未以为足也,于是又访诸释老之书,累年尽究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嘉佑初,见洛阳程伯淳、正叔昆弟于京师,共语道学之要,先生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乃尽弃异学,淳如也。
京兆王公乐道尝延致郡学,先生多教人以德,从容语学者曰:“孰能少置意科举,相从于尧舜之域否?”学者闻法语,亦多有从之者。上嗣位之二年,用大臣,思有变更,御史中丞吕晦叔荐先生于朝。既入见,上问治道,皆以渐复三代为对。上悦之。会弟天祺以言得罪,乃谒告西归,居于横渠故居。
横渠至僻陋,有田数百亩以供岁计,约而能足,人不堪忧,而先生处之益安。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编,俯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又以为教之必能养之然后信,故虽贫不能自给,苟门人之无赀者,虽粝蔬亦共之。岁值大歉,至人相食,家人恶米不凿,将春之,先生亟止之曰:“饿殍满野,虽蔬食自愧,又安忍有择乎!”甚或咨嗟对案不食者数四。
会秦凤帅吕公荐之,诏从之。先生曰:“吾是行也,不敢以疾辞,庶几有遇焉。”及至都,公卿闻风慕之,然未有深知先生者,以所欲言尝试于人,多未之信。会有疾,谒告以归。不幸告终,不其愿。
(节选自《张载集》)
【小题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慨然以功名自许:期望
B.京兆王公乐道尝致郡学 延:邀请
C.用大臣登:立即
D.不其愿卒:完成
【小题2】下列句中加横线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劝读《中庸》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人不堪忧吾还也
C.俯读,仰而思则思慎始敬终
D.虽蔬食自愧臣死不避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孰能少置意科举,相从于尧舜之域否?
(2)苟门人之无赀者,虽粝蔬亦共之。
(3)吾是行也,不敢以疾辞,庶几有遇焉。
【小题4】横渠先生治学有哪些特点?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5.现代文阅读(共1题)

1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影子

冉令香

⑴转弯,走上通向村里的水泥路,猛然被自己的影子吓了一跳——那么细那么长,在路上延伸出去十几米,两条腿像竹竿一样捣腾着往前挪。

⑵夕阳萎缩成亮亮的一团,蹲在山巅,转眼间被慢慢吞下去了。那些瑰丽的红晕渐渐在西天暗下去,我细长如竿的影子消失在暗影里。

⑶热乎乎的孝服抱在怀里,里面包着几块土坷垃,那是来自婆婆新居的土坷垃。婆婆肯定地下有知:她的儿子为她看过新居,那里宽敞舒适;她的儿女们围着她的新居转了三圈,捡了土坷垃包在孝服里抱回家,要撒在菜地里或树根旁。

⑷我把土坷垃虔诚地倒在高大的香椿树下,习惯地屋里屋外找寻那个佝偻瘦小的身影,却再也找不到她的影子。

⑸静沉沉的夜,无月。影子不分你我,汇聚成一个无边的黑洞。我知道,婆婆正在另一个世界与她念念不忘的人团聚,那里此刻一派温馨祥和。

⑹婆婆的一生就是一个影子,尾随在公公身后的影子。

⑺“哪里去了?半天不见人影儿”,她又手搭凉棚站在家门口瞭望。她早已习惯了瞭望,站在夕阳下默默瞭望。她被夕阳放大的身影,像墙垣一样严实地遮满门口。那条尘土飞扬的水泥路,说不定何时就有一辆电动车急速而来,冲到家门口。

⑻买菜的公公终于回来了。不等车子停稳,婆婆颠着小脚一路小碎步跟过去接菜篮,一边拍打公公后背上的尘土。“回来这么晚,天都黑了。”递水,盛饭,拿筷子,抹桌子,收拾不停。公公稳坐在老椅子上,坦然享受着婆婆的忙碌和唠叨。

⑼忙中偷闲,有时我会看着婆婆晃来晃去的影子发呆。她佝偻着瘦小的身子,颠着尖脚,一会儿收拾剩饭剩菜搅拌鸡食,一会儿又打扫枯枝落叶翻晒烧水。更多时候,她佝偻着脊背坐在暖阳下洗刷、择菜、缝补。一把蒜苗,一捆芹菜,一堆菠菜,经她一根根捋顺,码放整齐,大半天的时间也就溜得无影无踪。一根线绳,一块破毛巾,她都能找到最后的用途。从早到晚,忙忙叨叨,偶尔停歇,定然是想起了什么,便自言自语:“这半天,老头儿哪里去了?”随后,屋里屋外地找,一趟趟到大门口找。

⑽五年前的夏天,公公仓促地走了。八十二岁的婆婆因小脑萎缩已神志不清,对于突然失去的追随目标,潜意识中却有更强烈的依赖和牵挂。她会突然拉住你的衣襟一遍遍地问:“你是谁?我怎么不认识你?你知道老头儿在哪里吗?他怎么还不回来?”

⑾遗忘零零散散切割着她的记忆,苍老慢慢折弯了她的脊骨。她孱弱的影子与墙壁粘连,与藤椅吻合,与床板固守在一起,最后与泥土融为一体。

⑿她走了,我才发现,她是全家人追随的影子,更是儿女们追随的影子。她走了,我突然发现,自己回家的路搁浅了,那个家成了遥不可及的象征。

⒀当春节踏着烟花绽放的绚烂翩然而至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成了有家难回的人。我漫无目的地走在空荡荡的街上,一排排大红灯笼渲染着年的火热,我的心却与街道一样,越发空旷。一声声炮竹爆裂,送走了昔日的车水马龙。平日里拥挤不堪的公交车,而今却空空荡荡,轻轻松松,悠哉来往。家家户户都忙年了,唯有大街与我在孤独中守望着时光最后的更迭。

⒁二十余年了,总是在除夕前一天载着大包小包回到家,跟着那个瘦小的身影忙来忙去,穿梭于堂屋和灶房之间,煎炸烹炒,一身烟尘,两手油腥。不记得多少个周末,匆匆忙忙回到那座百年老屋,心不在焉地听她絮絮叨叨,追随着她的一双小脚忙里忙外,收拾一桌饭菜。可如今,我却没有了追随的目标,那个必须回归的家成了心底的荒原。

⒂她走的那天,我给她穿鞋。她的双脚那么小,轻飘飘的。那双精致的绣花鞋,轻轻一套就穿在脚上。我知道,这是她一生中最漂亮的一双鞋。这一双坚韧的小脚驮着那个忙忙碌碌的身影一辈子,走过千山万水之遥,却从没迈出自己的家门

  (选自《散文百家》2014年12期,有删改)

【小题1】文章的开头两段从自己影子写起,这样安排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2】请赏析第⒀段中的画线语句。
【小题3】在“我”的心中,“婆婆”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分析。
【小题4】请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的深刻意蕴。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7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