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98395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6/10

1.综合题(共2题)

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一位探险者在游记中写到:离开蒙特港区,可在海上看到排列成龙的高大雄伟山峰群,山顶峰尖锐如剃刀。从蒙特港到埃斯克尔,沿途雪峰与火山映照,冰川同密林交错。在向特雷利乌前进途中,自然景观与先前存在极大差异,气候条件恶劣,尘暴不断……下图示意该次探险区域与路线。


(1)试推测蒙特港建港的有利自然条件。
(2)试对“沿途雪峰、火山、密林共存”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3)对比该区域山脉东西部自然景观差异,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
(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野柳地质公园位于台湾新北市万里区,经过千百万年的风化、侵蚀作用,逐渐形成了海蕈状岩、蜂窝石等绵延罗列的奇特景观。其中“女王头”(蕈状岩)是该公园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如图所示,但它修长的脖颈已经变得十分细弱。地质学家推测,“女王头”颈部大概还可以坚持10到20年,一旦遇上大地震、强风就可能会折断。


(1)指出野柳地质公园“女王头”旅游资源的主要价值。
(2)近年来围绕“女王头”如何保护争议不断,请你就“女王头”的保护措施提出合理化建议。

2.单选题(共4题)

3.

   某中学的学生暑假沿K河溯源而上开展野外的研学考察,行至M、N两河交汇处时,图示区域东北部下起了雨,便决定在高地扎营,观察两河雨后的水文特征。从山麓到山顶考察途中同学们看见该地区树木全是有规律分布的针叶树(如下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此次同学们研学考察的山脉是
A.阿尔泰山B.太行山C.巴颜喀拉山D.横断山
【小题2】图示区域林木密集区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光照时间B.土壤水分C.热量条件D.风力大小
【小题3】同学们在丙河交汇处观测发现,与N河相比,M河洪峰
A.流量更大,含沙量更小B.流量更大,含沙量更大
C.流量更小,含沙量更小D.流量更小,含沙量更大
4.

   钦州湾位于北部湾北部,是一个半封闭海湾,由内湾和外湾构成。内湾分布着大面积的牡蛎浮筏养殖。下图为钦州湾枯水期浮游动物丰度(每立方米海水中所含浮游动物的数量)空间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钦州湾浮游动物的分布特征是
A.内湾集中分布于河口附近B.内湾西部高于东部
C.外湾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D.外湾从海岸线两侧向中部增加
【小题2】影响钦州湾内海与外湾浮游动物丰度差异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A.洋流流向B.水流变动C.光照强度D.海水温度
【小题3】钦州湾内湾大面积的牡砺浮筏养殖产生的影响是
A.增加生物多样性B.提高海水水质
C.调控浮游动物生物量D.缓解河口泥沙欲积
5.
下图示意我国农史学家万国鼎根据《管子-地员》的描述绘制而成的某山地木本植物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根据图示木本植物类型判断,该山地可能位于
A.东南地区B.华北地区
C.西南地区D.青藏地区
【小题2】“复吕”、“泉英”地段草本植物种类多、长势好,林木更高大,主要是因为
A.光照强B.热量丰富
C.土层深厚D.水分充足
【小题3】时至今日,“山之侧”的林木多由原生林变为次生林且覆盖率减少,最可能的原因是
A.气候变化B.自然灾害
C.农业垦殖D.生物入侵
6.

   绿肥作物是以其新鲜植物体就地翻压或沤、堆制肥为主要用途的栽培植物总称,多在稻田、棉田、麦田、果园、茶园等地种植,除用以改良土壤以外,也可作为饲草,或作为覆盖作物栽培以改善环境、抑制杂草等。绿肥作物的种植在我国分布很广,有间种、套种、混种、插种等多种种植方式,群众对种植绿肥作物深有体会地说:“种绿肥不怕不得收,只怕懒人不开沟”。

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我国南方的茶园中,常利用茶园行间种植绿肥作物,以提高茶叶品质,其原理是
A.增加空气湿度,改变茶园小气候B.减轻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水分
C.调整土壤温度,减轻冻害的威胁D.抑制杂草的生长,减轻病虫害
【小题2】“种绿肥不怕不得收,只怕懒人不开沟”,说明威胁绿肥作物种植的自然灾害是
A.大风B.冻害C.高温D.旱涝
【小题3】在华北平原的引黄灌区常采取农作物与绿肥作物套种的种植模式,其主要的生态效益是
A.减少蒸发,减轻表土盐碱化B.保持水土,增加地表粗糙度
C.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增产增收D.降低风速,改善农田的小气候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单选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