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扎龙湿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因乌裕尔河下游失去河道,河水漫溢而成,它是以芦苇沼泽为主的典型内陆湿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使扎龙成为全球知名的鸟类繁殖和栖息地。
(1)简要分析该地形成内陆湿地的自然条件。(2)试分析湿地有哪些生态功能。
(3)火灾频发,湿地退化,鸟类迁移,使“鹤乡”齐齐哈尔市魅力大减,为此我们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材料一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把新疆建成依托内地、面向中亚乃至欧洲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
材料二 浙江省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大省,长期以来,产品除满足国内需求,还远销美国和欧盟,产业整体效益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近年来由于生产环境的变化,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浙江纺织服装业开始实施向中西部转移的策略。
材料三 浙江纺织服装业向新疆转移示意图。

(1)分析新疆适合长绒棉生长的自然条件优势。
(2)分析浙江将纺织服装产品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部门等保留在原地的原因。
(3)分别说出产业转移对新疆、浙江两省区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
材料一 图16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图17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 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
材料二 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年调水量52亿立方米,受益于该调水工程,加州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灌溉面积最大和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州。
材料三 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计划于2014年底通水,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

(1)试对两调水工程进行比较,完成下表。
调水工程 | 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 美国加州北水南调工程 | |
水资源南北差异的气候原因 | ① | ② | |
单位调水量耗能 | 大小 | ③ | ④ |
原因 | ⑤ | ⑥ |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跨流域调水对调入区的主要影响。
(3)要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还应采取哪些节水措施?
2.单选题- (共15题)
| 可利用草地面积(万公顷) | 人均占有草地(公顷) | 理论载畜量(万羊单位) | 实际载畜量(万 羊单位) |
宁夏 | 106.86 | 1.65 | 50.94 | 224.53 |
辽宁 | 47.86 | 0.17 | 53.98 | 432.58 |
山西 | 6.73 | 1.49 | 5.50 | 24.25 |
M | 5670.2 | 18.75 | 4104.81 | 5994.81 |
全国牧区 | 24735 | 0.33 | 17224.62 | 22480.32 |
【小题1】表中四省份草场超载量最严重的是
A. 山西 B. 宁夏 C. M省 D. 辽宁
【小题2】M省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 水土流失 B. 荒漠化 C. 盐碱化 D. 环境污染
十几年来,引黄济青工程累计向青岛市内四区供水超过 10 亿立方米,完全满足了青岛市的用水需求,确保了青岛市的稳定发展。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引黄济青工程最直接的环境作用是( )
A. 使青岛市民用到了洁净的生活用水
B. 使济南恢复了“泉城”的美誉
C. 减缓了青岛城市地面的下沉和海水的倒灌
D. 改善了青岛的小气候,增强了城市的“雾岛效应”
【小题2】引黄济青工程每年冬季 11、12 月至次年 2 月进入调水季节,其原因是( )
A. 冬季山东降水稀少,青岛缺水最严重
B. 冬季黄河水含沙量较低,同时可避开春秋农业用水高峰
C. 青岛市冬季工业生产需水量最大
D. 冬季黄河流域的降雪对引黄济青工程的水源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小题1】根据所给资料分析,三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的是( )
A.a、b、c | B.a、c、b | C.b、a、c | D.c、 b、a |
A.b | B.c | C.a | D.无法判断 |

【小题1】该省产业结构变化特点是
A. 第一产业比重略有回升
B. 第二产业的比重开始下降
C. 第二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且占据主导地位
D. 第三产业的比重下降速度最快
【小题2】该省工业中主导产业是
A. 机械制造 B. 有色冶金
C. 能源工业 D. 轻纺工业
【小题1】浦东新区的开发,为上海市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上海市建设浦东新区是因为( )
①上海市人口出生率高
②城市规模扩大的需要
③经济发展的需要
④解决上海市城市问题的需要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A.浦东新区的第三产业不发达 | B.浦东新区的农业非常落后 |
C.工业是浦东新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 | D.浦东新区的产业结构很不合理 |

【小题1】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可能是( )
A.我国气候有变干的趋势 |
B.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出现沙化地区 |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
D.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
A.开采地下水来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 |
C.采取适当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
D.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
材料一 我国西气东输一线主干管线工程示意图。
材料二 随着西气东输二线全线建成投产,大量自中亚的天然气将陆续输入国内各 省区市,“西气东输”的年输气能力将增加百亿立方米,相当于原先的近一半。
【小题1】下列因素中,修建“西气东输”工程主干管线走向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类型 B. 城市分布 C. 河流状况 D. 人口
【小题2】“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有助于解决( )
①资浪费严重 ②能消费结构的改善 ③自然资的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 ④ 加强环境资的管理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小题1】根据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
B.西部地区面积广阔,环境承载力最高 |
C.中部地区人口、面积适中,经济发展条件最优 |
D.东部地区经济水平最高,发挥内引外联和对内对外两个辐射作用 |
A.有利于中西部环境污染状况的改善 |
B.短期内可能引起东部地区失业人口的增加 |
C.有利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
D.加快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

【小题1】关于甲、乙两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代表北方地区,乙代表南方地区 |
B.甲地区水资源总量比重大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多、蒸发少 |
C.乙地区人口比甲地区少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
D.乙地区耕地面积比重大与平原面积广阔有关 |
A.甲地区以旱地为主 |
B.乙地区的石油、煤炭资源均不如甲地区丰富 |
C.甲地区能源供应充足,可以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 |
D.乙地区需进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来缓解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缺水状况 |

【小题1】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 ( )
A.保持水土 | B.提高中、低产田的产量 |
C.改良土壤 | D.解决农村燃料不足 |
A.甲处通常用作耕地 |
B.乙处适宜开垦成梯田,种植水稻 |
C.丙处应植树造林 |
D.丁处打坝建库 |
材料一 据媒体报道,2015年春节前夕,日本知名钟表企业西铁城在华生产基地西铁城精密(广州)有限公司宣布清算解散,千余名员工被解除劳动合同,限期离厂,原生产基地迁回日本;与此同时,微软则计划关停诺基亚东莞工厂和北京工厂,并加速将生产设备运往越南工厂。
材料二 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1月,全国吸引外资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当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266家,同比增长31.8%;合同外资金额332.1亿美元,同比增长126.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39.2亿美元,同比增长29.4%。
【小题1】从中国大陆撤离迁往东南亚的外资企业大多属于A. 原料指向型 B. 市场指向型
C. 技术指向型 D.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
【小题2】某些外资撤离中国大陆,主要是由于
A. 中国与某些西方国家之间的政治摩擦
B. 中国沿海地区制造业成本上升
C. 东南亚国家经济迅速崛起
D. 中国大陆产业全面升级

【小题1】20世纪80年代以后,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较快的关键因素是( )
A.国际经济背景 | B.对外开放政策 |
C.良好的区位条件 | D.侨乡优势 |
A.200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首次超过珠江三角洲地区 |
B.长江三角洲地区外贸额占全国的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珠江三角洲地区 |
C.珠江三角洲地区外贸额占全国的比重从1993年起一直呈下降趋势 |
D.图中所示的变化与外商投资区位选择的变化有关 |
A.地形的阻隔 | B.水源不足 |
C.夏季气温高温多雨 | D.河流航运里程较短 |

【小题1】从1970年至2000年,下列各项统计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
A.森林覆盖率 | B.河水含沙量 |
C.人均耕地面积 | D.人均粮食产量 |
A.耕地面积增加 | B.人口增长加快 |
C.毁林开荒导致气候恶化 | D.农业科技发展 |
A.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 B.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
C.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 D.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

【小题1】三个石漠化治理区中,鸭池的治理效果最差的主要原因是
A. 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人口密度大 B. 石漠化程度最严重,治理难度大
C. 坡地比重最高,水土流失严重 D. 农业发展模式不合理,治理时间短
【小题2】下列关于表中所示地区石漠化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以生态恢复为主,如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作物改良等治理手段
B. 重点治理石漠化等级高的土地,以种植经济林和发展牧业为主
C. 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减小人口压力
D. 实施跨流域调水、人工降雨等措施,改善该区域水环境
3.选择题- (共7题)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