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2题)
①难就难在安排枯草的离退工作。新的生出来,旧的该向何处去?
②四月末,你看,大地一片青葱,并无一叶枯草。枯草在青草生长中转世轮回了。
③草叶以10%的速率变青,对草来说,没有比绿更容易的事了。
④大地返青前泥土先返黑。雨水和雪水挤进土的被窝,让它苏醒。
⑤这是大自然无数秘密中的一项,大地不会丢弃自己的子孙,哪怕它是一根草。
A.③②⑤①④ | B.④⑤②③① | C.②①③④⑤ | D.④③①②⑤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A.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有时 | B.虽有千里之能 虽:即使 |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 | D.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 |
2.字词书写- (共1题)
3.诗歌鉴赏- (共1题)
听弹琴
刘长卿①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注释】①刘长卿:唐肃宗至德年间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巴尉,后旅居江浙。后唐代宗任命他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
【小题1】第二句中的“寒”字写出了琴声的什么特点?
【小题2】三、四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文言文阅读- (共1题)
乐工罗程
乐工罗程者,善弹琵琶。为第一,能变易新声,得幸于武宗①,恃恩自恣。宣宗初亦召供奉②。程既审上晓音律,尤自刻苦,往往令倚嫔御歌③,必为奇巧声动上,由是得幸。程一日果以眦睚杀人,上大怒,立命斥出,付京兆④。他工辈以程艺天下无双,欲以动上意。会幸⑤苑中,乐将作,遂旁设一虚坐,置琵琶于其上。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上曰:“汝辈何为也?”进曰:“罗程负陛下,万死不赦,然臣辈惜程艺天下第一,不得永奉陛下,以是为恨。”上曰:“汝辈所惜罗程艺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⑥法也。”卒不赦程。
【注释】①武宗:指唐武宗李炎。②供奉:侍候皇帝。③倚嫔御歌:依照格律为妃嫔作歌伴奏。④付京兆:交给京城地方长官处理。⑤会幸:恰好赶上。会:恰好。⑥高祖、太宗:指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
【小题1】下列句中的“以”与“程一日果以眦睚杀人”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
B.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
C.能以径寸之木 |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①善弹琵琶(______)
②遂旁设一虚坐(______)
③以是为恨(______)
④卒不赦程(______)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①能变易新声,得幸于武宗。
②汝辈所惜罗程艺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法也。
【小题4】从这则故事中你获得了哪些启发?
5.现代文阅读- (共2题)
一粒米的旅行
王太生
①这注定是一条年复一年的经典线路,它关于一粒米的旅行。
②五月,若隐若现的布谷声中,秧苗出落得青翠欲滴,农人拿来箩筐,秧苗端坐在农人晃悠悠的箩筐上,一路挤闪路边的野草,担子跌落亮晶晶的水滴,以一个季节的成人礼的方式,走向天光云影的秧田。
③一粒米就这样开始旅行。它一出门,就迎面遭遇一场兜头雨。一场雨在天地间泼泼地下着,秧田翻着气泡,秧苗在雨中舒展腰肢,歪着小脑袋,咧着嘴,尽情吮吸。秧田需要汩汩的水,小河的水沿着水渠哗哗流淌,这时候,有一尾鱼,哗啦一声,游入秧田。
④一粒米在旅途上,雨热同期。高温在秧棵间恣肆蔓延。只有在这样氤氲的高温下,一粒米才开始抽穗。三伏天,农人在水田劳作的姿势,是逆光中的一幅剪影,勾画在以秧田为背景的天空。那些秧苗在咕噜咕噜地喝水,农人在拔草的间隙,坐在树阴下,也咕噜咕噜地喝水,随身携带的水壶里,有一层积渍厚厚的水垢。
⑤城里来的孩子,对农村所作的观察,是鹅眼状的。田埂上,迎面走来的水牛,一对大眼睛倒是怯生生的。农人谚语:鹅眼看人时小,牛眼看人时大。牛的双眸,闪烁的是对土地的敬畏。
⑥一米粒开始邂逅爱情。这时候,稻田里有蛙鼓虫鸣。感情越炽热,温度越高。一粒米在稻壳紧紧包裏的子宫内灌浆发育。灌浆中的一粒米,放在掌心,用手轻轻一搓,是迸裂的,嫩嫩的,有青中带玉的胞浆。不远处,邻家女孩儿坐在小院的树下,静静地想着心事。
⑦等到农人的额头上、颈脖上的汗水渐渐风干,秋天就到了。梦中的稻田逐渐干涸,大地一片金黄,米粒等待收割。就这样,一粒米在它的旅行时光中,戛然而止。
⑧儿时餐桌上,我经常将一碗饭吃剩一半。外婆见状,不时提醒说:浪费粮食,响雷打头。一粒米,七斤四两水。我吓得赶紧扒拉干净,故意发出响声,直到碗底照见人影。
⑨到达了目的地,一粒米脱去薄薄的稻壳,变成晶莹的一粒,又开始了它的另一种旅行,从乡村流入城市。
⑩那时候,父亲在粮店上班。粮店的粮垛堆至房顶,粮垛是由一袋一袋的米包垒成的,我躺在粮垛上,重量的挤压使一粒粒米在身下有秩序地缓缓游动。我曾看到装满无数粒米的麻包上盖了章,有的还有印记。我记得有一只麻包,上面写着字:新河大队,张。我猜想,这一定是那个卖这包米的农民留下的,他舍不得这经历了一个苦夏所收获的这包米?
抑或是让淘米做饭的城里人,晓得这一包米,是乡下一个姓张的人种的?好像彼此之间,有种缘分。
⑪一粒米之旅,是苦夏之旅,暴雨雷电,等待忍耐,孕育蜕变;也是辗转之旅,舟车相继,每一个环节,都串连起好多人。一粒米,喂养了乡村和城市。
【小题1】一粒米的旅行共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小题2】赏析第③自然段划线句。
一场雨在天地间泼泼地下着,秧田翻着气泡,秧苗在雨中舒展腰肢,歪着小脑袋,咧着嘴,尽情吮吸。
【小题3】第⑤自然段说“城里来的孩子,对农村所作的观察,是鹅眼状的。”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看脸时代”说颜值
①无论东西文化,长相漂亮的人,通常会被认为是更优秀的,过着更快乐的生活,有更多的朋友。现在或许更科学些,网友们发明了一个词:颜值。比如已43岁的林志玲凭借其依然靓丽的外形被评价为“始终颜值在线”。颜值这个词非常好,去了“情感化”和种种臆测,把一个人的相貌单独抽离出来,甚至埋下了一个伏笔:他(她)是不是只有颜值,没有其他?
②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貌和才华都是分离的。中国文化更注重的是“贤、才、德、礼”,古往今来的经典著作,鲜有对一个人的相貌与才华作对等的判断。汪精卫长相英俊,气度不凡,这位一表人才的青年却做了日本人的汉奸,虽过了七十余年,仍然遭到中国人的唾弃和不齿。曾国藩是晚清名臣,享誉天下,但英国人戈登在他的著述中这样描述曾国藩:“曾国藩却是中等个子,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举止行动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样子。”清代著名学者、桐城派名家安徽人方宗诚第一次见到曾国藩,也极为惊讶,觉得他根本不像一位总督和将领,“宽大和平,不自矜伐,望之如一老教师耳”。方宗诚的这段描述,实则暗有褒奖,之所谓大象希形,大音希声,国之大器,相貌平常,行为平常,这就具有了文化上的艺术美感。
③网友们创造出来的“颜值”真的是一个极好的词汇,好就好在将一个人“指标化”了,一个人除了“颜值”,自然还有“品德值”“文化值”“智商值”“情商值”“健康值”等等,综合起来才能拼凑出一个完整立体具象的人。
④美国期刊《哈佛大学商业评论》曾经发表了一篇科研文章,阐释那些外表不对称(颜值不高)的人更能够成为杰出的领袖,他们引用了大量的数据支持了这一论证。
⑤这样的论证不可全信,但里面的观点很有道理。因为不好看的外表,会使得他们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赢得别人的认可,这使得他们在知识储备、人际交往、组织领导方面的才能越发得到开发、锻炼。而那些相貌好的人,恰恰相反。
⑥现在有一种观点,说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实际上,在人类的进化史中,真的难以彻底剔除人性中的“爱美”基因,但千百年来,没有一种“看脸”文化可以主导社会主流价值,无论一个人如何“搔首弄姿”或是风华绝代,最后沉淀下来的,可以让人去称道的东西,只有两样:德行和成就。然后才是,这个人长得还可以。
(有删改)
【小题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A. |
A. |
6.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字词书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