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图2中甲地多湖泊、沼泽和乙地悬崖林立的原因。
(2)分析内罗毕、约翰内斯堡两地降水特点的成因,并解释图利亚拉降水较少的原因。
(3)归纳非洲的自然带分布规律并简述其成因。
(4)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的相互联系角度,说明内罗毕地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材料一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横贯中部,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境内多高原,受地势较高的影响,为热带草原气候。下图为非洲的自然带分布图(图1)和非洲东部区域图(图2)。


材料二 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往往是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干、湿季,多分布于南北纬10°~20°。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差异也较大。下图为内罗毕、约翰内斯堡和图利亚拉三地的气候资料图(图3)。

(1)简述图2中甲地多湖泊、沼泽和乙地悬崖林立的原因。
(2)分析内罗毕、约翰内斯堡两地降水特点的成因,并解释图利亚拉降水较少的原因。
(3)归纳非洲的自然带分布规律并简述其成因。
(4)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的相互联系角度,说明内罗毕地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2.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甘蔗喜热、喜光,水分需求量大,是世界上重要的糖料和经济作物。印度既是甘蔗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蔗糖消费国之一。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印度甘蔗单产较低,甘蔗产量也很不稳定。下图示意印度主要甘蔗种植区城。

(1)描述图中印度甘蔗种植区的分布特点。
(2)分析印度成为甘蔗生产大国的有利条件。
甘蔗喜热、喜光,水分需求量大,是世界上重要的糖料和经济作物。印度既是甘蔗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蔗糖消费国之一。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印度甘蔗单产较低,甘蔗产量也很不稳定。下图示意印度主要甘蔗种植区城。

(1)描述图中印度甘蔗种植区的分布特点。
(2)分析印度成为甘蔗生产大国的有利条件。
3.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三角”经济区,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人口约占全国5.8%。目前被列入“长三角”城市群的共有16座城市,成为中国第一大城市群和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材料二 规划建设中的“西三角经济区”将重庆、成都与西安三大城市整合起来,突破秦岭屏障,使成渝经济带和关中经济带贯通,将打造成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之后的我国经济第四增长极,这也是深化西部大开发的必由之路。
材料三 图甲为“长三角”城市分布图;图乙为中国局部区域图,阴影部分为“西三角经济区”。


(1)“西三角”中西安到成都的直线距离仅为600千米,但气候特征差异却非常大。

(1)指出西安和成都1月的气温差异,并分析原因。
(2)描述“长三角”主要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
(3)分析影响“长三角”城市群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
(4)与“长三角”经济区相比,规划建设中的“西三角”经济区有哪些优势条件?
材料一 “长三角”经济区,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人口约占全国5.8%。目前被列入“长三角”城市群的共有16座城市,成为中国第一大城市群和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材料二 规划建设中的“西三角经济区”将重庆、成都与西安三大城市整合起来,突破秦岭屏障,使成渝经济带和关中经济带贯通,将打造成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之后的我国经济第四增长极,这也是深化西部大开发的必由之路。
材料三 图甲为“长三角”城市分布图;图乙为中国局部区域图,阴影部分为“西三角经济区”。


(1)“西三角”中西安到成都的直线距离仅为600千米,但气候特征差异却非常大。

(1)指出西安和成都1月的气温差异,并分析原因。
(2)描述“长三角”主要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
(3)分析影响“长三角”城市群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
(4)与“长三角”经济区相比,规划建设中的“西三角”经济区有哪些优势条件?
2.单选题- (共8题)
5.
定结湿地,年降水量236.2毫米,生长着至少40余种珍稀物种,是隐秘的后藏湿地王国。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与b、c两河段相比,a河段
【小题2】关于定结湿地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小题3】右图中的湖泊

【小题1】与b、c两河段相比,a河段
A.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 B.会出现凌汛现象 |
C.只在春季出现汛期 | D.径流量较大 |
A.气候寒冷,蒸发弱 | B.降水多,水源补给充足 |
C.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 D.河流汛期长,河水易泛滥 |
A.参与海陆间大循环 | B.东北部湖水含盐量较低 |
C.属于外流湖 | D.夏季补给雅鲁藏布江 |
6.
2011年日本大地震导致核泄漏距今已有6年多,但其产生的核辐射污染物质通过洋流、大气和生物链几种方式扩散,对太平洋及沿岸国家影响深远。读日本核泄漏海洋放射性物质扩散分布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随着核辐射物质的扩散,下列海域最可能发现畸形鱼的是
【小题2】据研究,整个北回归线附近的太平洋海域将是核辐射污染比较重的区域,原因是核辐射物质
【小题3】A岛东海岸的海雾7、8月份比其他月份频发,且浓,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小题1】随着核辐射物质的扩散,下列海域最可能发现畸形鱼的是
A.马来西亚西部海域 | B.加拿大西部海域 |
C.美国东部海域 | D.智利西部海域 |
A.通过闭合的北太平洋中高纬度大洋环流进行扩散 |
B.通过闭合的北大西洋中低纬度大洋环流进行扩散 |
C.通过闭合的北太平洋中低纬度大洋环流进行扩散 |
D.通过北太平洋暖流进行扩散 |
A.日本暖流 | B.夏季风 |
C.寒暖流交汇 | D.海陆位置 |
7.
六盘水市经济落后,但煤炭资源丰富,素有“江南煤都”之称。2016年六盘水市坚持以农业改革为主线。扩大特色产业规模,深入推进现代化山地特色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集约程度,建成连片种植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了全省最大规模猕猴桃基地、全省最大刺梨基地。为筑牢产品质量安全防线、六盆水市启动了国内首个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已将水城县列为2016年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六盘水市的农业改革主要有( )
①发展特色农业 ②专业化生产 ③农产品深加工 ④农产品安全
【小题2】六盘水市能发展特色猕猴桃产业的根本因素是( )
【小题3】为促进六盘水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小题1】六盘水市的农业改革主要有( )
①发展特色农业 ②专业化生产 ③农产品深加工 ④农产品安全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A.政策 | B.市场 | C.气候 | D.劳动力 |
A.扩大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 | B.加大封山育林力度 |
C.加大煤炭深加工与转换 | D.大力发展高新产业 |
8.
中亚位于古代“丝绸之路”和现在“第二亚欧大陆桥”的中部。读图“中亚部分地区略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从“丝绸之路”到“亚欧大陆桥”,交通运输方式转变的原因是
①经济发展,运输需求量增大②科技的进步,修建成本低③地域广,运距长
④运输快捷,灵活方便⑤连续性好、速度快、安全性高
【小题2】关于图中铁路建设难度较大的自然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小题3】锡尔河流域种植水稻的主要主导条件是
【小题4】下列对中亚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小题1】从“丝绸之路”到“亚欧大陆桥”,交通运输方式转变的原因是
①经济发展,运输需求量增大②科技的进步,修建成本低③地域广,运距长
④运输快捷,灵活方便⑤连续性好、速度快、安全性高
A.①②③ | B.②③⑤ | C.①③⑤ | D.①④⑤ |
A.气候干旱,水源少 | 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多沙尘、暴雪天气 |
C.沙漠戈壁广布 | D.需翻越山地 |
A.夏季高温,光照充足,有利于提高单产 | B.河流沿岸,有灌溉水源 |
C.沙质土,疏松、肥沃 | D.沿岸平原,地形平坦开阔 |
A.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地表径流少,均属于内流区域 |
B.里海北部湖水较难南部深,北部湖水盐度较南部低 |
C.土地利用类型以灌溉农业用地为主 |
D.东南部的吉尔吉斯斯坦国人均水资源居世界前列 |
9.
读下列甲、乙(德国鲁尔区)两图,据图完成各题。

【小题1】图中两工业区发展工业的共同优势是( )
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煤炭资源丰富 ③水陆交通便利 ④水力资源丰富
⑤城市人口密集,劳动力素质高 ⑥农业发达,著名的“鱼米之乡”
【小题2】甲、乙两地的钢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三废”排放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下面不属于其影响的是( )
【小题3】图示两工业区内钢铁工业发达,其钢铁工业发展共同的不利因素是( )
【小题4】导致图乙中所示区域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①生产结构太复杂 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③煤炭的能源地位提高 ④世界性钢铁过剩

【小题1】图中两工业区发展工业的共同优势是( )
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煤炭资源丰富 ③水陆交通便利 ④水力资源丰富
⑤城市人口密集,劳动力素质高 ⑥农业发达,著名的“鱼米之乡”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⑤ | D.④⑤⑥ |
A.酸雨 | B.水污染 |
C.全球变暖 | D.臭氧层空洞 |
A.铁矿资源缺乏 | B.劳动力短缺 |
C.科技水平较低 | D.市场狭小 |
①生产结构太复杂 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③煤炭的能源地位提高 ④世界性钢铁过剩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10.
【小题1】“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小题2】“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小题3】根据江西丘陵山区自然条件的特点对“红色荒漠”进行治理工作应当先做好工作是( )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风化作用 | B.风蚀作用 | C.水蚀作用 | D.沉积作用 |
A.破坏植被 | B.过度放牧 | C.开山取石 | D.环境污染 |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 B.农业生产加强综合开发 |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 D.彻底退耕还林 |
11.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对两地自然环境的表述,正确的是
【小题2】对两地社会经济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小题1】对两地自然环境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两地气候类型相同 | B.两地河流的结冰期相同 |
C.形成两地自然环境的外力作用相同 | D.两地植被景观相同 |
A.石油资源丰富 | B.人口均占本国的20%左右,劳动力丰富 |
C.均大面积种植棉花、水稻等农作物 | D.中心城市辐射作用相同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单选题:(8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