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交界处的塞罕坝,春季多大风,历史上曾是皇家避暑狩猎之所,后因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变为荒山秃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重视国土绿化。1962年,塞罕坝林场从1000km之外的黑龙江孟家岗林场运来树苗栽种,但成活率极低。随后,林场采用高床育苗(下图),使树苗成活率明显提高,栽种过程中发现南坡的成活率相对较低。经过50多年的发展,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当地的小气候得以改善,霜冻发生的频率显著减少。

(1)说明塞罕坝林场建设初期,从孟家岗林场引进的苗木成活率低的原因。
(2)说明与平床育苗相比,塞罕坝高床育苗的优点。
(3)简述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造林的不利条件。
(4)分析塞罕坝林场建成50多年后,当地霜冻发生频率减少的原因。
材料一:甲地区为世界上最大的湿地(潘塔纳尔湿地),面积季节变化明显,生物资源丰富,鸟类众多。近年来,随着人类过度占用资源,潘塔纳尔湿地接近99%的土地被私人拥有,改造开垦湿地,用作农耕及经营大牧场。保护湿地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材料二:R河流流域示意图和甲地气候统计图,乙处河段洪水期为5月~6月。


(1)简析甲处湿地面积季节变化明显的原因。(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
(2)说明乙处河段洪水期形成于5月~6月的原因。
(3)阐述甲处湿地鸟类资源丰富的原因。
(4)运用整体性原理,说明潘塔纳尔湿地被破坏可能对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
猫跳河流域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在距今的两亿年以前,其是一个长期被海水淹没的海湾。该流域上、中游为丘陵,下游多高深峡谷,在杨桥汇入乌江,是乌江中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该流域碳酸盐岩层出露面积达70%,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下因为猫跳河流域地理位置示意图。

(1)推测猫跳河流域干支流的形成发育过程。
(2)分析猫跳河流域上、中游与下游水文特征的差异。
(3)我国南方城市大都沿河分布,但猫跳河流域的城市如西秀、平坝等并未靠近河流,请解释原因。
2.单选题- (共5题)
幼发拉底河89℅的流量来自上游。底格里斯河流经巴格达后,所挟带的泥沙绝大部分不能到达波斯湾。下图为两河流域大型水坝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幼发拉底河的汛期主要集中在
A.春夏季 | B.夏秋季 |
C.秋冬季 | D.冬春季 |
A.水库拦截 | B.气候干旱 |
C.地势平坦 | D.下渗严重 |
A.水量需求 | B.水能蕴藏 |
C.航运需求 | D.筑坝技术 |
石古湾村位于湖南省南部新田县,是国家级贫困村。该村三面环山,植被茂密。村内有一口泉眼,全年水量充盈,且每天会出现多次像潮汐一样的涨落现象,被称为“潮汐泉”。其形成与虹吸作用有关:当蓄水溶洞水位达到甲水位时,地下水会通过曲管越过高处流出,形成泉涌;当洞内水位降至乙水位时,泉水水位回落,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潮汐泉所在地区
A.石峰林立,多四面陡崖,山顶平坦狭小 |
B.降水丰富,地势落差大,水电开发潜力大 |
C.风蚀作用强烈,地面支离破碎,垄槽相间 |
D.受流水溶蚀和沉积作用,山奇、水秀、石美、洞异 |
A.降水季节变化大 | B.有较长且有坡度的暗河 |
C.有虹吸式管道 | D.有较充足的蓄水空间 |
A.每次泉涌的水量减少 | B.泉涌的频次减少 |
C.暗河的含沙量减少 | D.溶洞发展速度加快 |
NDVI又称归一化植被指数,在遥感影像中主要用于检测植被生长状态和植被覆盖度等,-1<=NDVI<=1,负值表示地面覆盖为云、水、雪等,对可见光高反射;0表示有岩石或裸土等;正值,表示有植被覆盖,且随覆盖度增大而增大。下图为渭河流域NDVI及各气象要素年际变化趋势图。
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渭河流域NDVI指数变化说明
A.流域内降水量逐年增多 | B.流域内气温波动上升 |
C.干流洪峰期逐年提前 | D.地表径流速度有所减缓 |
A.含沙量呈减少趋势 | B.汛期水量逐渐增多 |
C.季节变化越来越明显 | D.地表下渗量减少 |
全球所有水果中约80%都是以新鲜形式出售,近年来,我国进口水果琳琅满目,如东南亚泰国的榴莲、山竹,南美智利的车厘子、蓝莓等。2018年我国水果进口额首次超过出口额。水果加工业一直以来都是重要的水果产业,然而,在美国、欧洲和大洋洲等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果汁和水果罐头的消费有下滑的趋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小题1】我国水果进口反超出口的现象,反映了
A.物流产业高速发展 | B.电商网络平台完善 |
C.消费市场转型 | D.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
A.富含糖分,容易变质 | B.市场需求及价格变化 |
C.天气多变,加快销售 | D.交通高峰期,物流慢 |
A.健康理念和消费升级 | B.加工成本高,价格高 |
C.新鲜水果运输条件改善 | D.果汁和水果罐头口感体验差 |
位于土耳其东南部的哈兰和叙利亚北部部分地区有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大约建于公元前2000年,每间屋一般由3至4个土塔相连通而成,从高处俯视,土塔并排组合起来像蜂巢一样,所以被称为“蜂巢屋”(如下图)。
【小题1】据图文推测“蜂巢屋”分布区的气候特征
A.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 B.冬寒夏热,日较差大,降水稀少 |
C.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 | D.全年炎热干燥 |
A.为了保持土塔的新貌 | B.维修以增加当地收入 |
C.因雨水冲蚀部分墙体 | D.当地的传统习俗 |
A.抵御冬季风 | B.增大室内空间 | C.军事防御 | D.减弱太阳辐射 |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单选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