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运城中学、芮城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97063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2/15

1.选择题(共3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从隋大业三年实行开科取士起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取消科举制度止,在1000多年的科举史上,这个地方的很多学子笔扫千军,金榜题名。
②某研究者以相同内容在不同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不仅暴露了学术界的浮躁,更让人看到了某些学术期刊为了刊物效益的不为已甚
③描绘江南四月遍地梨花、樱花的画作《江南春》构图独具匠心,色彩沁人心脾,能让人在简洁和单纯中感受到春天大地的暖意。
④东站铁路枢纽是近期国家铁路部门的重点工程,如果能顺利投入使用,将会缓解春运期间列车拥挤的压力,让我们拭目以待。
⑤近年来,肥城桃木、泰山玉、青岛海洋食品等琳琅满目且极具山东各地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⑥近日,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鸟网络与顺丰不可开交地争吵起来:菜鸟指责顺丰断开数据系统,顺丰认为莱鸟索取了过多数据,危及用户信息安全。
A.①③④B.②⑤⑥C.①④⑤D.②③⑥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高新自贸试验区挂牌不到一年,已吸引了来自医疗、软件、金融等多个行业的企业入驻,形成了政府与多元化市场主体共同演绎合奏曲。
B.创业起步阶段的他埋头于自己擅长的技术研究工作,而他不擅长的财务、法律等事务则由专门公司办理,这为公司发展解决了后顾之忧。
C.报刊销量下降,经营者变卖其他日用品本是一种市场规律在起作用的自救方式,以超范围经营为由将这条路堵住,就是在遏制市场规律。
D.我国已将多种传染病纳入免疫规划项目,通过对适龄人群进行免疫接种,建立对特定病原的免疫屏障,有效避免感染、发病和重症不再发生。
3.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所以其他人也纷纷效尤。
B.我们几个学生到老师办公室的时候,老师已经恭候我们多时了
C.诚恳邀请大家到我们这里来游玩,我会抽出时间全程奉陪大家
D.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和帮助,大家的薄礼我会收下并且铭记在心。

2.话题作文(共1题)

4.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慢慢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在某一刻,或者引发我们深思,或者震撼我们的心灵,或者给予我们前进的信心,或者激发我们昂扬的斗志……
请以“点燃一盏心灯”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文中不可出现真实的姓名,班名。

3.诗歌鉴赏(共1题)

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小题1】诗中选取了哪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
【小题2】请简析“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一段是如何融情于景的。

4.文言文阅读(共1题)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师说
唐代: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选出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
A.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    其皆于此乎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其句读者    六艺经传皆通
D.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 师之不复,可知矣
【小题2】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A.圣人无常师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小题3】下面对文章前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5.现代文阅读(共3题)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二者都是思维的外化。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但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上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从甲古文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
早期文字中的“鱼”字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象形,后来逐渐概括出一种共同的鱼的特征的象形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没有概括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这种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在概括能力发展的同时,形象思维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古人类从事物中抽象出事物的性质,从而创造了形容词后,又创造着代表新的形象的词。例如,从羊的肥大的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的名词。形容词产生后,也使原有的一些代表具体形象的词成为更形象生动的新词。例如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镜”“明月”,使形象更逼真。古人类从众多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的字。
从古文字的演变进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深更广地认识世界。
(摘编自朱长超《从古文字看原始思维及其发展》,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是有形的思维,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对思维进行考古所用的工具是古文字。
B.在古人类时期,人们在古诗歌中喜欢用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在原始神话中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个道理。
C.文字的产生是以抽象思维的能力水平为基础的,从象形文字可以看出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创造不出太抽象的符号。
D.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因此它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时,分别从古代诗歌、原始神话、文字创造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B.古人类都是从象形开始创造古文字以及甲骨文中形容词的数量特别少,都能说明古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薄弱低下,这是举例论证的方法。
C.文章举从羊的肥大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名词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
D.文章用“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相互补充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思维不断提高的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巴比伦人、古玛雅人、古埃及人等都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可以推断出这些国家的古文字可能属于绘画文字的范畴。
B.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说明他们的思维还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
C.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镜”“明月”,使形象更逼真,说明抽象思维的发展也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
D.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可见它们在人类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中起到了相同的作用。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武装部长

大 海

白马镇武装部长白建国是在一个周末深夜十二点,被白宝宝所在部队营长的电话吵醒的。营长焦急地告诉白建国:“出大事了,你们镇那个白宝宝想逃跑!”

营长说;“这个白宝宝在新兵期间就流露后悔的意思,下连队三个月多次装病不训练,今天更离谱,外出请假到下午六点,结果八点还没归队;我们赶紧分头去找,在火车站逮住这小子,发现他回家的票都买好了!”白建国急了,拍着床板叫:“我立即过来处理!”白建国说完,打电话给镇主要领导汇报,连夜搭乘最近一趟特快去了部队。

去年冬季入伍的白宝宝是白马镇唯一在读本科生新兵,其他都是高中毕业及少量在读专科生。遗憾的是,白宝宝是家中独子,名副其实的“宝贝蛋”。父母忙于生意无暇照顾,爷爷奶奶对他娇生惯养,白宝宝成了啥也不会干的宠物宝宝。父母干着急,一直希望儿子能去部队锻炼。政审时,白建国问白宝宝为何当兵?白宝宝倒也爽快,说父母给报的名。白建国恰好在征兵部队服过役,也如实相告条件艰苦训练特累,问他能否吃得了苦?白宝宝一直低头不语。这期间,部队正需要高素质的兵源,县里征兵部门综合考虑,批准白宝宝入伍。

白建国在次日中午风尘仆仆地赶到部队,脸都没洗就去见团领导。

团长扬着手中的报告:“我们正准备上报呢。”白建国按住团长的手:“咱们受处理事小,但这个战士的一生也许毁掉了。”政委反问:“那白部长的建议是?”白建国说:“白宝宝可能只是想家,我想带他回老家一个星期”。团长很严肃:“现在是两年义务兵制,原则上不能休假!”白建国拍着胸脯:“七天后保证原人带回,而且让他安心服役!”团长想了想,说:“那就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吧!”

白建国带白宝宝上火车时,说:“还好今天是我来接你,否则将是军事法庭等着你!”白宝宝眼泪汪汪:“部队好累……我又想家”。白建国严厉地打断“:我在这里生活过几年,那时条件更艰苦,还没有周末休息!”

回到白马镇后,白建国在镇消防中队要了间上下铺宿舍,和白宝宝同吃同住,要求作息时间和着装如同部队。随后数天,白马河堤出现一道与众不同的风景:凌晨6点30和下午4点30,两个穿军装的男人在跑步,大的白建国,小的白宝宝。白宝宝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挤出时间,每天来到河边欣赏孩子出操。尤其是奶奶,发动村里几十个老人来看孙子。妈妈也一样,逢人就说:“那是我儿子,一身军装多帅气。”这期间,一些早起的村人也来到白马河边跟着跑步。白建国压低声音对白宝宝说:“注意影响,把军人的气概发挥出来,全村人都在盯着你呢”!白宝宝心头一热,每当乡亲们看过来时,仿佛有股力量在燃烧自己,口号山响,浑身是劲。白宝宝返队前夕,白马镇风雨大作河水奔腾。6点20起床铃声响起,白建国问:“要不今天别出操了?”白宝宝说:“不行,奶奶和妈妈看不到我会失望。”三下五除二穿上衣服,他冲进了雨幕。

白建国跟着冲了出去,果真在白马河岸边看到白宝宝家人的身影。他们撑伞而立高呼加油,为奔跑的孩子呐喊助威。白宝宝在回跑第二趟经过家人身边时摔了一跤。爷爷奶奶刚要去扶,被白建国叫住。只见白宝宝很快爬起,一甩满身泥水,拔腿继续奔跑。白宝宝爸爸握住老婆的手热泪盈眶:“儿子是真正的男子汉!”

白建国本想亲送白宝宝返队交差,但被白宝宝谢绝:”请部长相信,我会安心服役!”白建国点点头:“如果不相信,这次也不会带你回来”。白宝宝临上车时,两腿并拢双膝夹紧,啪地敬了个军礼!白建国也挺身立正,回了个标准军礼。

四目相对,一老一新两个兵哥眼里有了泪花闪烁。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建国连夜乘特快列车去部队,并且没洗脸就去见团领导,这些细节描写充分渲染出白宝宝逃跑的严重性。
B.奶奶发动村里老人看白宝宝出操,妈妈逢人就夸穿军裝的儿子,这从侧面说明了白宝宝极有军人气概。
C.白建国保证七天后把白宝宝带回并能让他安心服役,这为下文设置了悬念,并与结尾白宝宝返队相照应。
D.“特殊情况特殊处理”既反映了团长的人情味,也彰显了新时代军队的人文关怀,这也是小说的一个主题。
【小题2】本文的标题为“武装部长”,那么白宝宝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A.
【小题3】以“四目相对,一老一少两个兵哥眼里泪花闪烁”结尾,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医者朱军
1984年大学毕业,朱军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1990年就晋升为主治医生。在事业上不满足的朱军开始寻思:再往下发展,要么读研究生读博士,要么出国深造。他选择了出国。第一次走出国门,他的第一感觉就是自卑。他就读的以色列哈达萨医学院是中东最大的医学中心,水平跟欧美齐平。跟以色列这样的小国家比,我们的医疗科技水平差距太大了。他下决心要把自卑变为自信。“别人都不上班的时候,我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在实验室。有时候这是精神上的折磨,但何尝不是对人的磨练。”
三年的留学生活,让朱军开了眼界。他掌握了一些知识后,自信心也增强了。回国一年后,朱军转业到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开始拓展新的事业。在这里,朱军带领北大肿瘤医院淋巴瘤科跃居国家领先地位。
美国诗人惠特曼曾说:“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他看见的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也就成了他的一部分。”朱军从医,看见的“最初的东西”是什么呢?
1979年,他毅然报考了第三军医大学。那时候,军医是令人尊敬的职业。至今,他还为自己的职业选择感到高兴。“我喜欢这个职业,因为我的工作是在不断地帮别人减轻痛苦,帮别人减轻心理压力,从而也实现了我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主动选择学医的人似乎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了“医生的后代不学医”的现象。对此,朱军持乐观而谨慎的态度。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医学教育是必需品,医生这种职业应该处于受人尊敬的地位,只要人类存在,这一点便不会改变。一定会有优秀的人来接班,把医学的精华传承下去。
不可否认,医学教育也面临压力和挑战。现在有的医生天天抱怨患者“怎么不喜欢我们了,怎么污蔑我们了”,对此,朱军很不以为然,他感慨地说:“现在医生为什么没有得到应有的尊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自身还有问題,需要自我调整,改变高高在上的心态,在为病人服务的过程中赢得社会的尊敬。医院里一直都有好大夫、差大夫,但是目前的社会氛围,可能会惯坏一部分大夫,让他们养成一些毛病。”他认为,现代医学教育,首先就是要给准备从医的人补上人文这一课。
下医治病,上医治心。在朱军看来,无论肿瘤还是其他疾病的产生,都不是受哪一个单独因素影响的。“现代社会压力大,要有好的身体,首先要有健康的生活理念,重要的是要心安。让病人心安,考验的是医生的心胸和情怀。”
在同事眼中,朱军最让人感动的是他有慈悲之心。他曾说,慈悲心是与医术同等重要甚至是更重要的东西。他很细心,无论对小孩、老人还是别的患者,都很注意他们接受治疗时的感受,并希望用自己的言语举止去抚平他们内心的焦虑和痛苦。
“患者是来找我们看病的,不是来结仇的。他长得丑还是美,有钱还是没钱,都是病人。他来看病,我们就给他服务。”朱军也希望科里的医生都能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患者,给每一个生命送去可触及的、活泼的希望。
(摘编自杨桂青《朱军:悲悯之心待病患》)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的医疗科技水平远远低于以色列这样的小国,这让第一次走出国门的朱军感到自卑,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自弃。
B.三年的海外留学生活让朱军受益匪浅,回国一年后他转业到北大肿瘤医院,在这里,他带出了一个处于国家领先水平的医疗团队。
C.第三军医大学是朱军看见的“最初的东西”,他毅然报考这所学校,成为一名医生,借此实现了他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
D.医生的后代不学医,主动选择学医的人似乎越来越少,其中原因比较复杂,这些引发了朱军对现代社会医学教育的思考。
【小题2】对现代社会医学教育,朱军所持态度为何是“乐观而谨慎”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6.名著阅读(共1题)

10.
小说《活着》的主人公叫什么名字?请结合主人公的经历及小说的主题谈谈你对结尾处“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句话的理解。

7.情景默写(共1题)

11.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劝学》善用比喻和对比说理,为了强调学习时用心专一的重要性,文章以弱小的蚯蚓为例从正面设喻后,紧接着从反面写道“ 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8.语言表达(共1题)

1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荡秋千可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的上古时代。那时生产力低下,我们的祖先为了谋生,① _________。在攀援和奔跑中,他们往往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采摘野果或跨越沟涧追赶猎物② _________。至于后来绳索悬挂于木架,下拴踏板的秋千,相传春秋时期在我国北方就有了。当时,③____________,故“秋千”两字,繁体为“鞦韆”,均以“革”字为偏旁。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话题作文:(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名著阅读:(1道)

    情景默写:(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2